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经典案例奖颁发现场。王远摄 12月2日,“第二届中国大运河国际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此次活动上,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经典案例奖正式颁发,杭州、沧州、聊城、无锡等地的运河项目荣获该奖。 本次论坛以“中国大运河文化带构建”为主题,多名国内外运河研究专家和中国大运河沿岸城市代表共同梳理了大运河文化发展脉络,全方位探讨了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开发,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作为...
近日,由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物局、滑县人民政府主办以“运河城镇”保护与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滑县)论坛在河南滑县举办,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等领导和专家学者齐聚滑县走遗迹、论古今、说发展,就如何把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新思路与新机遇,积极建言献策。 论坛上,专家们就大运河遗产研究与保护、大运河与丝绸之路历史渊源、大运河历史作用、大运河与“一带一路”经济文化关联性、大运河...
12月2日,第二届中国大运河国际论坛将在杭州举行。这一天,来自法国、埃及、北京、山东等海内外的运河专家及代表将汇聚一堂,深入探讨“中国大运河文化带构建”。 “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如何构建?这个命题,除了需要实地考察,更需要集思广益。因此,本届论坛将以“中国大运河文化带构建”为主题,邀请来自法国、埃及等国的运河研究专家和实践者,共同探讨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的构建,推动中国大运河的可持续发展。 ...
记者昨日从通州区获悉,以燃灯塔、通运桥、近代学校建筑群为代表,运河文化带中的236处文物都将在2020年前完成修缮。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还将探索可持续的保护、利用方式。 236处文物三年内完成修缮 作为运河北端的水陆都会,通州历史悠久,故宫三大殿的梁柱大多由运河北上,经通州进京。因此,这片土地至今保留着大量的历史遗址、出土文物,如码头、桥梁、闸坝、古城、粮仓、古墓、皇木、花板...
当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大运河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运河沿线各省市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关键在“带”。大运河是因为漕运而形成的共有文化长廊,经济文化建设都要作为“带状”去思考,无论保护和利用都作为一个整体推进。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就是让沿线城市形成统领协调格局,共同发力,打破一亩三分地,促进更大范围的融合和交流。具体要体现在三个“联”上。 在保护上要体现...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系列指示批示精神,了解大运河成功申遗后的保护利用管理状况,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前期研究,2017年8月至9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由总工程师曹兵武牵头的大运河文化带研究项目组,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世界文化遗产司)指导下,与国家文物局、大运河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共同组织开展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现状评估和大运...
近日,河南省积极抢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机遇,做好河南段规划工作。重点突出河南特色,弘扬中华文明和中原文化,从立足“三好”(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的角度探索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河南模式”,打造文化带、生态带和旅游带的“三带”发展格局,着眼资源、部门和区域“三统筹”,创新运河发展协调机制。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说,大运河河南段是隋唐大运河主要的节点,隋唐时期大运河最辉煌的部分都在河南,有...
9月8日至10日,河南省发改委副主任李迎伟、省文物局局长田凯带领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起草组先后到鹤壁、滑县、新乡、开封、郑州、洛阳、巩义等地大运河沿线重要遗址遗存进行考察调研。 9月8日,调研组在鹤壁、滑县考察了浚县黎阳仓遗址、云溪桥、浚县古城墙、滑县道口镇码头、道口古城墙、滑县运河历史文化展馆、同和裕票号等遗产点。滑县与浚县分别建立了大运河保护利用会商协作机制,强化了河务、水利、住建...
9月8日上午,由省发改委副主任李迎伟、省文物局副局长贾连敏等一行15人组成的河南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起草组莅浚调研。鹤壁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忠生、市发改委副主任姚智、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王忠文、浚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李雷和副县长裴顺昌等陪同调研。这次考察调研是为编制河南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对省内大运河沿线重要遗址遗存进行的一次重要考察调研活动。 按照预定行程,调研组分别到云溪桥、浚县古...
网络配图 作者: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教授,江苏历史文化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贺云翱 江苏是大运河的起源地,是大运河河道路线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列入大运河世界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千年流淌的人工大运河把江苏境内的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彼此联通,构成水乡江苏、繁荣江苏、生态江苏、文化江苏、美丽江苏的骨干网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于江苏具有重大意义: ...
大运河新乡段即如今的卫河新乡段,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凿使用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卫河隋代以前称“清水”, 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挖永济渠。隋唐称“永济渠”, 北宋将永济渠更名为御河,到了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又改御河为卫河,此后卫河之名不再更改,沿用至今。 一、新乡市大运河基本情况 由于运河横穿新乡,与运...
北京市将对大运河相关的文化遗存和历史文物列出清单,分类分级保护,并把疏解整治与文化保护传承结合起来,确定修复提升的内涵标准,规划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产业带。 近日,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举行第一次会议,对工作提出上述要求。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组正在研究编制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五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其中,保护建设规划、五年行动计划将在今年年底前推出。...
【砥砺奋进的五年·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 大运河水,延绵流淌,千年不息。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 江苏是大运河沿线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1797公里的大运河,江苏段全长690公里,占了三分之一,江苏有8个地级市、近一半的人口沿运河而居。贯彻落实习...
8月3日,河南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在郑州组织召开河南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推动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孙鹏主持会议,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小玲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有关指示批示精神和国家文物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 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并对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杨丽萍强调,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的重要批示精神及提出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大决策,7月21日,新乡市政府在市政府办公大楼召开新乡段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与利用工作座谈会。副市长李瑞霞出席会议。 新乡市大运河流经辉县市,获嘉县,新乡县,卫滨区,红旗区,牧野区,凤泉区,卫辉市八个县(市)区,有8项12个遗产点,其中,水工遗存有卫河(永济渠)新乡段(卫河新乡段、卫河故道卫辉古城段...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