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昌平白浮村出土 长24.4厘米 此刀背上有三銎孔,銎内穿木柄纵贯整个刀背。这种刀背装木柄的铜刀被柄在末端的刀所淘汰,存世较少。
清军入关后,为了贯彻“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清廷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儿和一条长长的大辫子。随着政权逐步稳定,考虑到汉人众多,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用以推行政策,以便一统思想,统一天下。一时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盛行,剃头匠们也走街串巷,恩威并施,做起了人们头上...
清 长14厘米 青玉,刀把呈弯勾形,其上用金丝和各色宝石嵌成枝叶状花纹,用金丝嵌成枝干和五瓣花轮廓,在轮廓中嵌入宝石。 这件青玉嵌花把的腰刀,是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代表英国政府赠送给乾隆皇帝的生日礼物。1792年,英国政府派马戛尔尼为特使,率英国使团以庆贺乾隆皇帝的寿辰为名,乘船来华访问,从1792年9月至1794年9月,历时两年来到中国。乾隆皇帝在承德万...
春秋 长18.9、宽3.2厘米,重6.4克 1962年张开济先生 捐赠 春秋战国时期,齐邑节墨所铸刀币。面文“节墨之法化”,“节墨”即今山东“即墨”,系齐刀中最早出现的大刀。体形较大,制作精美,文字隽秀。背面三道横纹下一星号,星号下铭文“卜”。节墨刀出土稀少,故为刀贷之上品。 撰文:翦宁
西周 长28.1厘米 器刃直且狭,刀脊有三管状銎以纳 长柲,近脊处饰一列乳丁纹。此型青铜刀流行于西周早、中期。(撰稿人:闫志)
商 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1951年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 通长41.4厘米 宽8.2厘米 刀头上翘,平刃,短柄,棱脊镂空。棱脊下缘刀身以云雷纹为地,饰侧象龙纹。此型刀使用时需安装长柄,在商代出土文字材料中可见,如 、 .而且,在河南安阳小屯墓中已发现此型刀的装柄遗迹。(撰稿人:苏强)
新石器 长41厘米、宽7.4厘米 此器通体磨制,刀背处有纵向排列的四个穿孔,刃部双面磨制,非常锋利。玉刀由石刀发展演化而来,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的一种重要兵器,后来逐渐脱离了实用功能而向专门的礼仪玉器方向发展。良渚、龙山、薛家岗等文化都有玉刀出土,夏代还见两侧出脊齿和两端刻细网格纹的玉刀,均无使用痕迹,无疑是仪仗用器。
商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长9.3厘米、宽4.4厘米 此器刃部平直,双面磨制,背部有两孔。两面纹饰完全相同,以双阴线刻兽面纹,大鼻、臣字眼、双卷云耳,吻部位于刀背处,角抵于刃部。纹饰精美,刀身不见使用痕迹,显然属仪仗用器。除这种双孔刀外,同墓也见带柄玉刀,有的刀身上还带有类似钺、璋的脊齿,刻有龙形纹饰等。
温润灵透的玉石,自古以来就深受国人喜爱。我国的玉石收藏品鉴文化业已流传千年,沉淀了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如今的玉石市场上,虽然是现代玉当道,但古玉也不容小觑。 判断古玉的年代,最重要的是看刀工,老工与新工的不同源于所用工具、磨具的不同,以及这些工具的转速、效能、精确程度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迹。 玉兽首饰件,商 看刀工、断代只是协助看出土古玉生熟...
宋 金 (1115 - 1234年) 高9.5厘米、底径2.4厘米 青玉,上端与下端为墨色。刀柄上端雕刻两个穿戴、长相相似的男童。站立状,头戴平顶出沿帽,圆形脸,眯眼微笑,两人左右各饰一耳。身穿圆领窄袖袍服,腰束绅带,双手插于袖中,身上刻阴线纹。人物下部为椭圆柱形,最下部有榫。此器为巧雕,人面部及袍服为青玉,头上的帽子和刀柄为墨色,巧妙利用玉的不同颜色来雕刻。 《金史•舆服志》中...
战国 齐 (前475-前221年) 传世品 通长18.5厘米、宽2.9厘米,重45克
汉 新朝 (9 - 23年) 传世品 钱长7.9厘米、环径2.5厘米、刀宽1.8厘米,重40克
战国 齐 (前475-前221年) 传世品 长18.8厘米、宽10.1 厘米
战国 齐 (前475-前221年) 传世品 长27厘米、横12.6厘米
战国 齐 (前475-前221年) 传世品 钱径3.5厘米,重11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