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如今,当您游历龙门石窟,凝视伊河两畔山上的石窟时,会发现那些姿态安详的千年大佛已经“活”了起来。通过手机,您不仅能了解到这座“世界文化遗产”背后的厚重文化,还能通过各种游戏“与佛互动”并将发生在这里的“精彩”传向各地。 历史构成了一个轮回。1500多年前,得益于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能工巧匠们融合外来艺术形象,吸纳东晋、南朝和中原汉文化的元素,在龙门形成了以“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为代表的独特...
一本日下正炙手可热,长期占据英美亚马逊畅销榜第一名的《秘密花园》涂色书马上要有“龙门版本”了。中秋节当日,记者在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委会(下简称龙门石窟)见到了一本由龙门石窟推出的手绘涂色书,再过几天,它就将与大家正式见面。这也标志着龙门石窟,这个全国首家“互联网+智慧景区”的“智慧旅游”二期工程:“互联网+文物保护”与“互联网+经营”等功能正式上线运营。 “秘密花园”有了“东方版本” ...
全国首个“互联网+智慧景区”,让中国石刻艺术宝库焕发出别样的精彩—— 龙门石窟:千年走一回 伊河依然静静流淌,卢舍那的目光依然祥和肃穆。然而,走进龙门石窟的游客开始有了从未有过的体验。全国首家“互联网+龙门”智慧景区,已经上线运营了一段时间,有着千余年历史的中国石刻艺术宝库迈入保护与开发的新时代。 我的体验我做主 “龙门石窟新推出的官方服务微信上有个小游戏,上传照片,就能看到和自己最有缘的...
日前,由河南省文物局、省公安厅组成的专家组,在龙门石窟研究院召开工程验收会议,工程验收分三个专家组进行,分别对工程的施工工艺质量、工程技术、竣工资料进行了检查、抽验。专家组一致同意龙门石窟安防工程通过验收。 龙门石窟安防工程分三期实施。一、二期工程分别建立了监控中心基础设施和沿河视频监控、广播音响系统。三期工程自2013年3月开工以来,对景区主要部位进行了报警、监控布点,电缆敷设,设备材料...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200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门石窟以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提升了文物保护、科研究水平,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经济、社会效益成绩显著。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1961年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下,龙门石窟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照“保护为主,...
“剪刀手”佛像。 今年五一,有游客去洛阳龙门石窟,发现一尊历经千年风霜的佛像,手势神似“剪刀手”。剪刀手佛像是在向游人卖萌,在提醒大家保护文物,还是想说点什么? 网友热议: 龙门石窟剪刀手佛像走红卖萌佛祖引膜拜 90后狂人族:四百年前的艺术大师们好有远见,知道在四百年后剪刀手肯定会风靡全球,所以把佛像雕刻成了那样,然后经过四百年的风雨,就变成剪刀手了。 At_树深不见鹿:再不好好保护文物,...
洛阳龙门石窟日前游人如织,人们在卢舍那大佛前驻足、留影,几乎没人注意到奉先寺内一台不起眼的仪器与他们一样“注视”着大佛。“这仪器就是刚刚投入试运行的龙门石窟监测预警体系的一双‘眼睛’,这样的实时动态监测将更好地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随森说。 龙门石窟长期以来一直将监测预警作为对文物遗产进行科学保护的前提和基础,2012年,根据新形势下监测工作的需要,...
记者从洛阳龙门石窟园区管委会获悉,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的龙门石窟监测预警体系已完成一期建设,进入试运行阶段。该体系可以对文物本体和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为文物保护提供权威数据,以最大限度延缓文物损毁的过程。 龙门石窟研究院保护中心副主任马朝龙说,过去只要一下雨,我们就往景区跑,观察渗漏水情况,用相机进行拍照,背着电脑到现场收集数据。现在通过仪器就能实现在微观层面,对文物进行全方位“体检”。 例如...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概 况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为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厥,所以又被称为“伊厥”,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
近日,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人员在河南洛阳东山擂鼓台辨认出佛足迹图像碑。该碑被砌于擂鼓台南洞后世补砌的护墙南角底部,支撑其上墙体。20世纪早期日本学者关野贞等考察龙门石窟时,南洞外接建有一面坡房屋一间,疑被覆压于南墙下,其考察著作中均未提及此碑;20世纪80年代的洞窟保护工程曾特意以水泥筑顶,保护此碑。 此佛足迹图像碑,与目前国内发现的数例同类遗物相比,特点鲜明:一是时间可能早到唐代。二是体量大,分...
龙门石窟擂鼓台佛足迹碑 近日,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人员在东山擂鼓台辨认出佛足迹图像碑。该碑被砌于擂鼓台南洞后世补砌的护墙南角底部,支撑其上墙体。二十世纪早期日本学者关野贞等考察龙门石窟时,南洞外接建有一面坡房屋一间,疑被覆压于南墙下,其考察着作中均未提及此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洞窟保护工程曾特意以水泥筑顶,保护此碑。 擂鼓台佛足迹碑东面和南、北面,东半砌于护墙内,其出露部分显示,该碑由碑身和...
龙门石窟海外回归国宝面见公众 4月27日,经过几年努力从海外征集回归的七件“国宝级”洛阳龙门石窟流失佛雕,在洛阳龙门博物馆首次与公众见面,并将长期展出。 这七件佛雕文物系20世纪上半叶,不法奸商自龙门石窟盗凿出境,是北魏晚期至盛唐中国造型艺术极盛期的优秀作品。这七件征集回归的佛雕分别为龙门石窟北魏时期佛头像一件,唐代佛头像两件,唐代观音、天王头像及飞天造像各一件,北魏风...
7件流失海外80多年的珍贵佛雕,23日亮相新落成的龙门博物馆。这是继7件“国宝”回归故里时短暂展出后,再次与公众见面。 从海外征集回归的7件佛雕,分别是北魏晚期至盛唐(公元493-756年)中国造型艺术极盛期的优秀作品,展现了北魏、唐代典型的皇家石窟寺造像艺术风范,是龙门石窟造像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7件佛雕包括龙门石窟北魏时期佛头像一件,唐代佛头像两件,唐代观...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