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黑釉 黑釉瓷器的烧制始于东汉的早期越窑,但其色不纯。东晋至南朝初的浙江德清窑,烧制的黑釉瓷釉面光亮、釉层均匀、亮黑如漆,显示出较高水平。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的瓷器,其釉料中氧化铁的比例为8%-10%.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左右,瓷釉即呈黑色。 我国古代黑釉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唐代以前属石灰釉,唐代以后...
笔者收藏了一只宋黑釉描金梅花双凤盏,此盏小巧玲珑,高3.8厘米,口径10.9厘米,底径3.2厘米,制作灵感应当来自吉州窑名品剪纸梅花双凤盏。 描金毫从盏心向外四射,恰似万道金光光芒四射。左右一对凤凰,凤首向下(心)展翅飞翔,形成美丽的双凤朝阳,三朵梅花排成一行,点缀盏壁。看后叫人拍案称奇。此盏描金笔法精细,金色千年不褪。凤凰和梅花留白形式巧夺天工,充分展现了宋代工匠的创造智慧。 同类的...
在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宋朝,黑瓷工艺提高很明显。它使普通的粗瓷成为饮誉世界的珍品。宋朝黑瓷生产很普遍,几乎全国各地的瓷窑都生产黑瓷。唐朝南北黑瓷具有各地的乡土气息,宋朝可能由于宋徽宗特别喜爱福建建阳水吉镇黑茶盏的原因,南北各窑竞相模仿,故许多瓷器从器形到釉质釉色都趋向一致。 北方生产黑瓷最多的是磁州窑系统的各窑。黑瓷器物与白瓷、白釉黑花瓷一样多,黑釉莹润光亮,有一种深沉含蓄之美。黑釉刻花、剔花...
此件釉色墨黑如漆且润泽,施釉不及底,露出施有白色化妆土的胎体,大瓶口外翻,肩部直立五根圆形管,管口外翻,且与瓶体有眼相通,故判断为五管花插。其造型比其他窑口多管瓶制作独特,乃磁州窑精品之作。 五管瓶,又称多管瓶,是流行于宋代的一种瓶的式样,因瓶肩部四周分布有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而得名,有五管、六管等多种形式。目前有的称之为花插,有的认为是烛台,也有称为冥器,其用途尚难断定。多管瓶在宋代名窑口...
小唇口、直颈、修长腹、平底;肩上有鋬与口相连,另面出短直流,流下采用剔刻花填白形式饰花卉纹;通体施黑釉,釉层近底,釉色略带酱色,为唐晚期物。 镶嵌瓷和青釉白彩瓷是晚唐时期陕西黄堡窑特有的产品,其中镶嵌瓷就是人们通常称呼的黑釉剔刻花填白彩瓷。其加工方法是,先在生坯上加施黑釉,晾干后划出纹饰轮廓,将轮廓中的釉和部分坯胎剔刻掉形成凹槽,然后将白色的粉状材料填入剔刻后的凹槽处,再入窑烧制。这种装饰手...
吉州窑,是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的古窑,创于唐代,盛于宋代,至元末终烧,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吉州窑是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作为江南地区(江西吉安)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它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的丰富烧瓷,经验和名工巧匠对江西地区瓷业的发展提高,曾在历史上起过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产品著称,饮誉中外。 据史料记载,在中...
洗口、直颈、溜肩、鼓腹、平底;通体施黑釉,釉色漆黑,釉层肥厚润泽,开有细碎如丝的牛毛纹片。 自从中国古代的窑工们发明瓷器以后,与铁元素的斗争就一直贯穿在整个陶瓷工艺发展的过程之中。釉面的呈色是与铁含量的高低密切相关的,含铁量高,釉面颜色越深,反之越浅,而如何去除釉料中的铁质,使得釉面更加清亮就成了窑工们伤脑筋的事情。就和治水一样,可以堵,也可以疏,黑和白,也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这种斗争的结...
黑釉瓷最早出现于东汉中晚期,盛行于唐代,极盛于宋代。兔毫是黑釉的名贵品种,在烧制过程中,釉层里的气泡将铁质带到釉面,在摄氏1300度高温下,釉层流动,富含铁质的部分流成条纹,冷却时便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兔毫。兔毫在宋初已出现,最早烧制兔毫黑釉盏是福建的建阳窑,江西、四川、山西等地瓷窑也烧造兔毫盏,但数量少。耀州窑黑釉盏的生产规模仅次于耀州青瓷,但存世不多,完整的耀州瓷兔毫黑釉盏...
马能役善战,又较易驯养,在古代军事、农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唐代尚马之风极盛,唐玄宗曾选择西域献来的良马和中原骏马,令画师摹绘。三彩艺匠用熟练的技术和灵巧的刀法,塑造出各种骏马形象。这件唐三彩黑釉马(见图)“膘肥”雄浑,造型雄健有力。黑釉马极为少见,是难以寻觅的珍品。 洛阳博物馆珍藏的这件唐三彩黑釉马,高73、长84厘米,四足挺立,头颈上昂,眼视前方。全身黑色,唯马面、鬃、背、尾、蹄为白色,...
宋朝黑釉茶盏 资料图 本文摘自:光明网,作者:雪平,原题:宋朝的茶具文化:黑釉茶盏的釉色与斗茶 黑釉瓷器和青瓷一样,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 宋代是我国陶瓷工艺和美学大发展的重要时期,黑釉瓷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也终于迎来了大显身手的高潮期。这与宋代点茶、斗茶的流行密切相关。 宋代茶碗多称为盏。盏也作琖,是一种比碗小的器皿,故亦称碗,宋代文献亦称为瓯。盏,小杯的意思。 ...
除了宋文化崇尚“黑”受到较高的礼遇外,黑釉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往往被人遗忘,很少受到人们的青睐,但黑釉瓷在中国的瓷器历史长河中,是不能绕过的风景,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镇江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黑釉瓷器——永元十三年(101)黑釉瓷小罐。 这件黑釉瓷小罐,1973年在丹阳县大泊公社瓜渚大队东汉永元十三年墓出土。罐高3.7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2.2厘米;圆唇,直颈,鼓腹,腹下内收,平底;胎紫褐色,全器...
1981年洛阳安菩墓出土的黑釉马,高73厘米,膘肥雄浑,造型雄健有力。这匹三彩马全身施以黑釉,唯蹄和头部施以白釉,鞍鞯俱全,华丽的装饰与黑色相配更显得醒目明快,它双耳后抿,劲若弯弓,四蹄抓地,仿佛要飞奔启程的姿态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三彩马是唐代最具特点的雕塑艺术之一。在冷兵器时代,马是战争的有力武器,马能役善战,又较易驯养,在古代军事、农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唐开国伊始,是依靠武力统一的天下...
重庆市所属荣昌县,唐宋时期叫昌州。在荣昌县安富镇大院村刘家拱桥一带名为瓷窑里的广大地区,存在着从宋代到民国的陶瓷窑址。重庆市博物馆和三峡考古队考古工作者在对该窑区进行多次调查、发掘的基础上,将该窑遗址定名为“瓷窑里遗址”,并经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布为第二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这个产生于宋代的瓷窑而又存在着元、明、清代陶瓷窑址的遗址,被著名的巴蜀古陶瓷专家陈丽琼教授称为“昌州窑”。因为“瓷窑里”的得名是...
遗产编号 ⅷ-10 所属地区 山西·阳泉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阳泉市平定县 申报日期 2006 平定位于太行山右中段,地处冲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东邻河北井陉、平山,西连寿阳,南毗昔阳,北接阳泉市郊区、盂县,面积1353平方公里,32万人口。旧石器时代已有先人聚居生息。夏至秦归属频变,汉初至宋置县,金、元、明、清为州,雍正初升为直隶州,民国改县,...
东晋时代烧造的黑釉瓷繫壶(双繫)(高十六点四公分) 附图为东晋时代烧造的黑釉瓷繫壶(双繫)(高十六点四公分),俗称天鸡壶,盖小壶嘴堆塑成鸡头状。造型为小圆盘口,直立拍鼓式壶颈,肩部左右有横耳各一,耳之小孔作繫绳用,圆身平底,手鋬(把)自口及颈作“龙”弯身(状似小蛇)饮水姿势。 曾见晋代青瓷和东晋青釉褐斑瓷,亦作大同小异造型,当时应甚流行。南北朝时期,北齐青釉四繫鸡首壶,直接受东晋影响;...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