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黑釉刻花玉壶春瓶,宋,高21cm,口径6.5cm,足径7.5cm. 瓶撇口,细颈,圆腹下垂,圈足。通体施黑釉,腹中部一周素胎无釉,其上刻划两组水波纹。 宋代瓷器大都形体秀美,朴素大方,既实用又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此瓶即为一例。装饰方面,在深色的器物上显露一周浅色装饰带,颇为醒目。 唐代司空图《诗品·典雅》有“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之句,从唐代起人们就以“春”字代酒。玉壶春瓶定...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宋,高9.6cm,口径16.2cm,足径4.9cm。 器口内敛,腹部渐收,底圈足。通体施黑釉,盏里施满釉,盏外施釉不到底,露胎处呈黑色。器里外口沿釉色呈黄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状。 此茶盏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阳窑器物。北宋时期因宫廷盛行斗茶之风,所以这种胎体厚重、釉色漆黑似铁的茶盏流行一时。在这种茶盏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状的黄褐色条纹,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称“兔毫纹...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高6.8cm,口径16.4cm,足径4.9cm。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体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黄褐色釉随意点洒成大小不一的斑点。碗心微凸,饰梅花一朵,内壁上饰三只凤凰,似在相逐飞舞。 宋代饮茶、斗茶之风盛行,黑色茶盏受到斗茶者的喜爱,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故全国兴起了不少烧黑瓷的瓷窑,其中以福建的建窑和江西的吉州窑最...
福清窑黑釉盏,宋,高6.5cm,口径12.5cm,足径4.5cm。 盏敞口,深腹,圈足。内外施黑釉,釉色均匀,釉面呈现出细丝状条纹,仿如小兔的毫毛一般,故称“兔毫”纹。口沿处失釉呈酱色,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厚凝聚处呈泪痕状,近足处及足底素胎无釉。 我国是茶的故乡,早在三国时期民间就有饮茶的习俗,至宋代饮茶之风盛行,上至宫廷,下至平民,无不喜好饮茶。王安石在《议茶法》中称:“茶之为民用,等于料盐,...
琉璃厂窑黑釉凸龙盖罐,宋,高21.5cm,口径12.5cm,足径9.2cm。 罐直口,弧腹,从上至下渐丰,圈足。颈部堆塑一条蟠曲的龙纹。器身鼓起五道弦纹,每道弦纹两侧贴饰对称的锥形尖角。通体施黑釉,釉不及底,近足处及底露出赭色胎体,胎体较粗糙。 此器为宋代陪葬用的明器。
建窑黑釉兔毫盏,宋,高5.8cm,口径12.8cm,足径3.9cm。 盏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铁黑色,里满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泪痕。碗口釉呈酱色,口下渐为褐黑相间,近里心为纯黑色。釉中有丝状黑褐色兔毛般结晶,俗称“兔毫斑”。 宋金时期,兔毫盏在我国很多地方如江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烧制,其中以建窑所烧“建盏”最为著名。 由于宋代建窑兔毫盏名气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对它多...
黑釉盏,宋,高7.5cm,口18cm,底径5cm。 器口外撇,斜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釉面呈现黑、褐相间的兔毫纹,满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黄褐色。 此盏口径较大,线条流畅,造型十分优美。虽然它的胎、釉、造型都与建阳窑黑釉盏明显不同,例如,前者胎为白色,而后者为紫黑色胎,但它仍属于建阳窑类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盏以福建建阳窑烧制的产品最为著名,烧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区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
吉州窑黑釉剔花梅瓶,宋,高19cm,口径5cm,足径6.8cm。 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内凹足。通体施黑釉,器身剔折枝梅花,纹饰部分露黄色胎,花蕊用褐彩勾画,装饰效果极强。
郏县窑黑釉蓝斑三足盘,唐,高2.9cm,口径15cm,足径10.2cm. 盘敞口,盘心坦平,下承以三足。通体内外施釉,黑色釉地上呈现蓝、白交融的花斑。外底中心无釉。 窑变釉产品在唐代被称作“花瓷”。烧制时一般是在黑色或酱色等深色釉上泼洒大块蓝、月白、灰白色斑纹。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不同色釉流动并互相浸润,呈现出窑变的艺术效果。对古瓷遗址的调查和发掘表明,唐代烧花瓷的瓷窑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
郏县窑黑釉月白斑双系罐,唐,高17cm,口径9.7cm,足径10.3cm. 此罐口部外撇,短颈,圆腹,平底。肩部对称置半环形系。罐身施黑褐釉至近足部,上饰月白色斑块。此为唐代著名的花瓷罐。 在唐代花瓷中以罐最为常见,有高体的、矮体的、口大的、口小的,造型变化丰富。底釉有黑釉、酱釉、天蓝釉等。釉上所饰斑纹有月白、天蓝、灰黑等色,有的两种颜色互相交融流淌。一般来说,深色釉上饰浅色斑纹,而浅色釉上饰...
鲁山窑黑釉蓝斑壶,高15.6cm,口径7.5cm,底径8.6cm。 壶撇口,短颈,椭圆形腹,平底,肩部一面为流,相对一面为双带形曲柄,另两面各有一系。通体施黑色釉,里满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口、肩等部位施灰蓝色斑纹为饰。 此壶造型为唐代典型器,其丰硕的壶体显示出大唐盛世的风韵。釉面色调黑白分明,以大块色斑点缀器物,质朴而凝重。此件花釉壶应为唐代河南鲁山窑的产品,因为相同类型的瓷器残片标本在鲁山窑...
德清窑黑釉唾壶,东晋,高9.9cm,口径8.9cm,底径9.4cm。 唾壶盘口,束颈,扁圆腹,平底略上凹。外壁施黑釉,釉不及底。因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产生垂流,致使器物下部积釉处釉层较厚,堆积欲滴。釉面滋润,开有片纹。 唾壶亦称唾器,属于卫生洁具。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曾出土署“女阴侯唾器”铭的漆唾器。瓷质唾壶始见于东汉,三国、两晋时开始流行。东晋时期以青釉唾壶较为多见,黑釉唾壶少见。东晋...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高17cm,口径7cm,底径9.3cm。 壶洗口,细颈,圆腹,平底。肩部一侧雕塑一凸起的鸡头形流,相对一侧饰安一曲柄,柄连于肩、口之间,另外两侧各饰一桥形系。壶身里外施釉,外壁釉不到底。釉色黑如漆。 此壶为东晋时期所制,器形完整,风格古朴,釉色莹润匀净,是不可多得的德清窑上品。
最近,一位收藏家发现一件宋建窑黑釉曜变茶碗,该茶碗口径13 厘米,足径3.7 厘米,高4.5 厘米。口径外撇,沿下内收,腹壁斜直,圈足矮小。 这件黑釉曜变茶碗的材质,是采用含铁量高的胎泥做原料,研制精细,没有发现粗大的砂粒。胎呈棕褐或褐黑色,胎颇厚重,火候一般,声音也一般。胎体和圈足修胎规整,为轮制,局部留有轮旋的痕迹。圈足矮小,是属于浅挖的结果。 该茶碗的釉色,施黑色釉,油层薄,不很均匀。碗...
窑变釉的出现最初是偶然的,人们按一定的配方,制成釉料,施于制品入窑焙烧后,产生了人们意料之外的颜色变化,因此称之为"窑变".早在宋代就已出现了窑变,如"钧红"是钧窑产生的窑变釉。窑变黑釉便是建窑、吉州窑等工匠有意识地烧出的窑变釉产品。窑变黑釉装饰变化多端、自然美妙、耐人寻味。 笔者一藏友收藏的这只金代茶叶末黑釉窑变双系罐,口径20厘米,高29厘米,广口,丰肩,鼓腹,浅圈足,口底相若,颈部双耳对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