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见图 ,高9.8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9厘米,最大腹径19厘米。整器为矮胖束腰葫芦型,下腹顶部对称饰有六边形出水流 流为实心,应系明器 和朝上翘起的角形尾巴,器外饰满方格纹和灰黑色的陶衣。圜形底,底部见白色陶衣斑,胎为白色,整器壁薄坚硬,造型规整,用手叩之即发出金属般的声音。器内壁亦涂满黑色陶衣,可见明显旋刷纹,显然不像是现代的赝品。店老板说,是多年前从乡下收来的土陶器。根据这件东西的造型和装...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前期 仰韶文化 水器 1958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 长24.8厘米、高15.6厘米 此船形彩陶壶为盛水器,属于随身携带的水壶类物品。壶身形似菱角,顶部有杯状壶口,两个圆环形器耳分列于两侧肩部。在壶口下方、器耳之间的壶体侧面以黑彩绘制网格纹,网格的两侧还有鱼鳍状的三角形纹饰等。陶壶造型由仰韶文化常见的小口尖底瓶转化而来,基本是将纵向的瓶身横置并稍加变形,...
战国 燕 盛酒器 1957年北京市昌平区松园村战国墓葬出土 高70厘米、口径20厘米 此壶为泥质灰陶,陶胎呈深灰色,平盖,颈部四周有对称兽耳和兽面衔环铺首各一对,从颈到腹为上方下圆形式,器身贴格状宽带成四开光,朱绘云纹和变形蟠螭纹,造型优美,是战国陶器的珍品。燕国类似的彩绘仿铜陶器在燕上都(今北京市西南)、燕下都(今河北省易县)周围多有发现,这也正是燕国墓葬的一个特点。
我国白陶生产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经商代早、中期发展到商后期,烧制的白陶工艺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到了西周时期,由于印纹硬陶的大量烧制和使用,又出现了原始瓷,白陶不再受到人们的推崇而显著地减少。目前,发现最早的白陶是距今约7000多年前,浙江桐乡罗家角马浜文化早期遗址出土的白陶片,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商代后期奴隶主贵族墓葬中都出土了白陶器。据有关考古发掘证实,白陶出土物很少,与灰陶相比约...
编 号: 37302 摄影作者: 文件名:F07c0402.jpg 文件大小:21K 高 X 宽:283 X 253 说明:F07c0402.jpg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改变自然性质的重要工艺创造,也是记录他们生产、生活并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古代遗存的各类陶器上,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难以解释或无法破译的神秘纹样、文字和图形等。笔者收藏的一件大...
笔者最近在陈湖边的一户农家觅到一只良渚文化的葫芦型的黑陶壶(见图)。 该壶高16厘米,器型就是一个葫芦,品相完整。制作应当分三个过程,中间大的弧肚一层,壶口与小弧肚一层,底为一层,然后捏接成一体;盘口稍微外敞,内外底均是黑皮。给人古朴稳重的观感,如果插上一枝梅花一定让人浮想联翩。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一种设想,我也从未给它以梅花或者说玫瑰;它能放在我的玻璃橱柜里本身就是一种完美,在我烦躁的时候端起...
闽人和闽越人的崇蛇习俗源远流长。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闽,东南越,蛇种。”、“蛮,南蛮,蛇种。”唐代司马贞“索隐”也称:“闽,东越,蛇种也,故字从虫。”说明古人认为南方蛮夷之人,皆有蛇崇拜的习俗,自以为是蛇神的后裔。 台湾绝大部分原住民和福建一样,在远古时期也同属于百越的一支,也有关于人蛇关系的故事和传说,将百步蛇视为祖先,主要以“蛇图腾”为崇拜对象。特别是排湾族人,不仅敬畏蛇、...
来源: 国家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长24.8厘米,高15.6厘米 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 展出位置:古代中国基本陈列 此船形彩陶壶为盛水器,属于随身携带的水壶类物品。壶身形似菱角,顶部有杯状壶口,两个圆环形器耳分列于两侧肩部。在壶口下方、器耳之间的壶体侧面以黑彩绘制网格纹,网格的两侧还有鱼鳍状的三角形纹饰等。陶壶造型由...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漩涡纹双耳彩陶壶,高25.6厘米,口径9.6厘米,腹径21厘米,底径8.8厘米,重量为1.13公斤,1975年从永靖县盐集乡金泉遗址征收,属于一级文物,现藏于州博物馆。 此彩陶壶为泥质橙红陶,侈口,直颈,溜肩,圆腹,平底,腹部饰对称双耳,造型匀称、流畅,口沿部饰短竖线纹,颈部饰黑色宽带纹及平行线纹,肩部饰四周平行线纹,腹部饰主题纹饰漩涡纹,以漩涡中心为点,依托弧线组成四个...
在秦国的历史上,历经九都八迁,而这“九都”也一直是考古研究的重点。昨日,华商报记者了解到,考古专家近日在秦汉栎(yuè)阳城遗址内,首次发现了写有“栎阳”的陶壶,从而确认了秦都栎阳的所在位置,也首次确认了“商鞅变法”的发生地。 “栎阳”俩字证实秦都位置 秦汉栎阳城遗址位于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一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考古文化保护所组成的阿房宫与上...
酱釉划花水波纹铺首耳陶壶,西汉,高35.3cm,口径13.5cm,足径14.3cm。 壶撇口,束颈,溜肩,鼓腹,圈足外撇。肩部对称塑贴铺首。壶身刻划弦纹数道。壶外通体施酱黄色釉,釉色浓郁古朴,反映出当时崇尚朴实自然的艺术格调。 此陶壶仿铜壶造型烧造,釉层清澈透明,釉面光亮可鉴,花纹具有汉代独特的装饰风格,体现出汉代釉陶艺术所取得的成就。 汉代釉陶属于低温铅釉,多以绿、黄褐或棕红色为主,釉面的...
凸雕龙凤纹彩绘陶壶,西汉,通高64cm,口径21cm,足径24cm。 壶撇口,粗颈,圆腹,腹部对称置双环形系,高圈足。通体彩绘装饰。口沿下绘一周三角纹。颈部在三角纹内绘云纹。腹部用三周凸起弦纹划分上下两部分装饰带,上为凸雕龙、虎、凤相互追逐于流云之间,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婉转,画面生动活泼。下为彩绘缠枝花纹。圈足上绘弦纹3道。 此壶色彩丰富,使用红、绿、蓝、黑、白、黄等彩。颜色鲜艳,历经两千多年...
绿釉铺首耳陶壶,东汉,高25.5cm,口径13cm,足径15cm。 壶撇口,长颈,溜肩,肩部置对称铺首,扁圆腹,腹下承以外撇八方高圈足。通体施低温铅绿釉,釉呈瓜皮绿色。器身刻划弦纹数道。 此壶造型模仿同时期的青铜器,是随葬用品。 在我国,低温铅釉的发明比青釉要晚得多,但在汉代已相当普遍。它的特点是釉面光泽强,表面平整光滑,釉层清澈透明,犹如玻璃一样,但硬度比较低,容易出现划痕,化学稳定性较差...
绿釉凸花狩猎纹陶壶,东汉,高25cm,口径9.8cm,底径10.2cm。 壶撇口,粗颈,鼓腹,胫部渐收,平底。灰白色胎。通体施绿釉,釉色匀净光亮。腹部凸雕狩猎纹,可见林中飞奔的龙、虎、羊等。 战国至汉代的工艺品上流行使用狩猎纹,表现的内容为宴乐、弋射、采桑、狩猎以及水陆攻战等题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汉代的陶器上多采用凸雕的方法装饰这些纹样。 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出绿色。我...
鸟形双系彩绘陶壶 新石器时代 高36、腹径32、底径11厘米 赤峰市翁牛特旗大南沟墓葬出土 夹砂灰陶,鸟仰头张嘴,显示出嗷嗷待哺的形象。小河沿文化的典型器物。这既是一件实用器,又是一件艺术杰作。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