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曾经有一篇热帖,说的是如果一个现代人穿越到秦朝的咸阳城,就只吃“开水烫白菜”。这让人有一种感觉:当时的中国物产匮乏、烹饪手段单一,“吃货”们并没有很多选择。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刚刚结束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权威专家就用一桩桩考古结论证明这种观点“站不住脚”。 “饭党”和“面党”已经出现了 “人类饮食结构和内容是逐步丰富和完善起来的,演进的过程并没那么剧烈。秦朝时间较短,很难全面...
泱泱中华史,只有一个人,先是“王”,再是“帝”,后又“侯”。他的墓葬,被多重证据指向是备受海内外瞩目至今的海昏侯墓。新中国考古史上,由国家派出专家组的此前仅有两次,即上世纪70年代的马王堆汉墓与80年代的南越王墓发掘,这是第三次。 它被列入2015年国家重大考古项目,定为“江西第一号考古工程”。墓葬挖掘引发民众持久的热情,去年以来现场每天都有人流前来窥探,现场监控非常严密,外围设有警务站,从大门...
海昏侯墓中出土了目前发现最早的火锅和装有芋头的蒸馏器 从三星堆城址渐渐现于人前,到西汉海昏侯墓露出真容,再到致远舰浮出水面……1月30日,四川省图书馆举行了一场考古讲座,考古人员带着听众穿梭于历史历史洪流…… 吃货 墓室出土2000多年前的火锅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杨军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领队,在当天的讲座中,一个爱美食美酒、爱诗书音乐的海昏侯形象出现在听众眼前。 海昏侯墓距离南昌市...
古代先民多在灶坑底以石头或制作的陶足为支撑,将圜底的釜等加诸其上,受火而烹之。 不久前,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现场,从海昏侯主墓的藏合中出土了一个火锅形状的青铜器,被考古专家初步认定为是一个距今有2000多年的青铜火锅。火锅为三足器,上端肚大口小,便于盖盖儿,下端连接着炭盘,上下之间不连通。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副组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仲立介绍:“这是个实用型火锅,因为它有使用过的痕迹,炭盘...
出土的青铜火锅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火锅是什么样的?记者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现场获悉,海昏侯主墓的藏閤中出土了一个火锅形状的青铜器。考古专家初步认定,这是一个距今有2000多年的青铜火锅,锅里还有板栗等残留物。 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副组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仲立介绍说,这个火锅是个三足器,支撑比较稳定。上端是一个肚大口小的容器,便于盖上盖子,下端连接着一个炭盘,之间并没有连通。“这是个实用型...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火锅是什么样的?记者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现场获悉,海昏侯主墓的藏閤中出土了一个火锅形状的青铜器。考古专家初步认定,这是一个距今有2000多年的青铜火锅,锅里还有板栗等残留物。 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副组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仲立介绍说,这个火锅是个三足器,支撑比较稳定。上端是一个肚大口小的容器,便于盖上盖子,下端连接着一个炭盘,之间并没有连通。“这是个实用型火锅,因为它有被用...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主墓的西侧有一个占地约80平方米的长方形土坑。考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不起眼的土坑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首次发现的车马陪葬坑,在这个坑里共发现5辆木质彩绘车和20匹马的痕迹。 坑内有5辆车和20匹马的痕迹 海昏侯墓考古领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军介绍,车马坑南北长17.7米、东西宽4.24米、距地表深2.5米。坑内木椁和加固木椁的柱子均腐朽殆尽,仅留有痕迹。从修建木椁时...
11月4日,记者从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新闻媒体通报会上获悉,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历时5年科学挖掘,目前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经过多次考古研究论证,考古学家认为,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 西汉海昏侯墓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东南约1000米的墎墩山上,墓主为西汉中晚期的某一代海昏侯,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1...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青铜火锅 11月4日,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阶段性考古成果对外公布,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这一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成了业内热点。据悉该墓葬共清理出土了各类文物1万余件,其中就有一只青铜火锅。 新石器时代 四足双层方陶鼎 陶“火锅” 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已有“火锅” 大雪纷飞的冬天,呼朋唤友,围坐着吃火锅,是一件相...
从考古发现来分析,中国人吃火锅确是有传统的,早在两三千年前上古商周时期,已开始吃火锅了。 那么,古代中国人怎么吃火锅,喜欢吃什么火锅? 商周时期或吃“小火锅”,战国墓内发现“狗肉火锅” 如果追究火锅的源头,当从商周时期的青铜鼎说起。 鼎是商周时期人们做饭做菜、祭祀最常用的炊具——即今天的锅。鼎与锅的不同之处在于,鼎有三足,不需要另置灶台,可直接置于地面,做饭时将木柴...
10月13日,由社科院考古所专家组成的考古队正式进驻蚌埠双墩遗址,启动了第二次发掘。专家根据出土器物分析认为,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古人极有可能喜爱吃河鲜类的“火锅”。 现场探坑表层覆盖着陶片 蚌埠市淮上区双墩遗址公园南部是此次二期发掘的区域。昨天上午,记者在这里看到,整个双墩遗址的西北角分布着16个探方,在其中七八个探方里,露天土层几乎被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陶片、蚌壳、螺蛳壳以及兽骨所...
刘非享用的“火锅” 三彩双鱼瓶 最近,本报报道了即将于7月26日亮相扬州博物馆的“紫禁城·扬州·大运河——故宫博物院、扬州博物馆馆藏文物展”,故宫博物院精选了不少与扬州有关的珍贵文物,让广大市民大开眼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南京博物院也藏有不少扬州出土的“宝贝”。记者昨从南京博物院获悉,这个暑假,南京博物院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并通过本报邀请扬州的学生们一同参与,值得一提的是,将有...
继韩国泡菜去年成功“申遗”后,武汉特色面点——热干面,日前也正式申报国家级“非遗”。 据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相关人士介绍,已正式推荐热干面参评第四批国家级“非遗”。申遗主要是为将制面技术发扬光大,挖掘热干面背后的文化内涵,更好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武汉自古是长江重要商埠,饮食融汇各地特色。在众多小吃中,热干面最有名气,也是当地人“过早”(吃早餐)的首选。将面条煮熟沥水,拌上香油等佐料,就成了...
6000年前的螺蛳。 陶烧的小火锅。 每到夏天南京人乐此不疲地吃螺蛳,这可能是来自先祖的习惯——6000年前高淳薛城人的餐桌上,螺蛳就是一道菜了。在上月底开馆的高淳区博物馆,一批珍贵文物重现于世。其中大量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再现了南京先祖的生活。 高淳薛城遗址位于淳溪镇境内,是1997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目前南京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史前古文化遗址,距今55...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