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满施釉,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内壁施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现出紫色,足边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此碗造型新颖雅致,折角棱线分明,线条宛转自然,为宋哥窑瓷器中的珍品。 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
建盏这种茶具,要是为了宋代的斗茶之风。宋人的这种斗茶直接从茶碗就可以看出来了。蔡襄就说,"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我们也说不清颜色,因为咱们没活在宋朝,所以没看见到底青白和黄白有多大差异。但是他说的是汤水的颜色,决定汤花优劣的标准就是看它挂在茶碗边上的,挂的这个水痕快慢。水痕出现的早晚是决定胜败的,水痕出现得越早,茶就越不好,越晚就越好,所以晚者为胜。斗茶就是咱俩喝完茶一看,你这出了,我这还没出...
宋代南方窑口,最后一个就是吉州窑。吉州窑过去的书上记载都非常少,也不太关心。后来发现它也有它的长处,比如说它有相当一部分瓷器都是仿磁州窑系的。它跟磁州窑系非常接近,包括生活情趣都跟磁州窑非常接近。有人认为那就是南方的磁州窑,是因为宋室南迁带走了大量的北方的工匠,到那儿就找块地儿拉开膀子就开始干,所以风格,包括它做的东西都差不多。 但是吉州窑毕竟是南方的一个陶瓷文化,它跟北方的文化有一些微...
宋代陶瓷美学追求的高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来的陶瓷美学中,没有哲学因素的存在了。宋代陶瓷美学的追求中有强烈的哲学因素,这是它高明的地方。后世都认为宋代美学不可企及的原因也在于此。 宋代的政治一直采取守势,北宋与辽、南宋与金长时间的对峙,影响到陶瓷美学,以及其他方面的美学,都是采取收敛式。宋代的瓷器大部分都属于含蓄型,尤其是官窑系统,贵族系统。 宋代的陶瓷,由官窑到民窑,整体上...
定窑有官窑,但民窑也在大量使用。白瓷非常容易获得百姓的喜爱。今天的人对白瓷没有感受,有时拿个黑碗倒有感受,觉得这个碗挺黑。可是在宋代,一个白碗给人的感受很强烈。白瓷一开始都是贵族使用,唐代都是皇上使的。 定窑孩儿枕是非常著名的文物,对陶瓷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孩儿枕,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各有一件。造型非常漂亮生动,是定窑代表性产品。 定窑出现以后,类似定窑的产品就开始出现,也是仿...
官窑系统中有钧窑和定窑,北方民窑系统中也有钧窑和定窑。钧窑跟其他窑口相比,烧造比较简单。耀州窑需要用刀刻,刻需要技术,不是谁都能刻。但钧窑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 钧窑烧造的范围非常广泛。钧窑以河南禹县为中心,向四周蔓延,南至浙江。浙江发现了大量专门烧钧窑的窑址,烧的质量虽然不是很好,但一看也是钧窑。北边到山东、山西、内蒙古和东北地区,都发现不同程度的钧窑,它们的胎质完全不一样,有铁黑、深...
南方还有重要的黑瓷,福建的建阳窑,也叫建窑。建阳窑主要生产的东西就是喝茶的茶盏。我们现在说起来就是一个茶碗,它在史书上记载叫“乌泥窑”。乌泥窑就是胎是黑的,特别黑。黑瓷的生产主要跟宋代的饮茶习惯有直接的关系。 宋代的关于饮茶的记录非常多。其他文献比如诗歌里,词曲里也非常多。陶谷在《清异录》中有这样的记载:“闽中造成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就是说这个闽中—那就是福建,我们说的建阳就...
宋代定窑的创烧时间为唐代早期,此时主要生产粗胎黄釉、褐釉和白釉瓷器,胎质粗松厚重,含有大量杂质。优质粗略,施釉不匀,呈色极不稳定。胎体厚重,造型不规整,外黄釉内白釉浅腹碗是定窑早期有特色的作品。唐代中期,定窑产品的质量已经有明显的提高。胎色多为浅灰或灰白色,仍需使用化妆土来提高釉面白度。唐代晚期,定窑的器物胎体较薄,以高品质的釉面和精美的造型取胜,胎体洁白坚硬,瓷化程度较高。釉面及釉色质量虽有较大...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产白瓷而驰名。宋代是定窑的发展时期,产量、质量及制作工艺较五代又有明显提高。定窑瓷器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品种。宋代白釉颜色偏黄,唐代定窑白釉呈色偏青,在造型曲线转折变化的积釉处,常呈现较明显的青白色。这是区别唐宋定窑白瓷的重要依据。宋代定窑白釉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所谓的“泪痕”。这是上釉过程中,釉浆流淌的痕迹,“泪痕”厚处均有明显的偏黄色。无论是...
笔者去年国庆节去台湾旅游,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见到一件南宋龙泉窑青瓷凤耳瓶。 笔者素对历史文物感兴趣,急凑首扶镜仔细察看文字资料:瓶高25.5公分,口径9.4公分,足径9.6公分,重1270公克。该南宋龙泉窑青瓷凤耳瓶,盘口,直颈、直腹形成二阶式的瓶身,在直颈的双侧加上双凤或双龙耳,这种造型在宋朝始有之。颈与腹成二阶段平直线,呈现的是最为平实无奇的线条,但也是最扎实稳定的组合。在颈部配上由模合成...
二、钧窑器与艮岳山 钧窑是以生产蓝色乳浊光釉和铜红窑变釉组成的红蓝相间的钧红釉而闻名于世的。它的红杂以蓝紫色,或深或浅、或呈斑块状、或呈放射状,并非纯正的红色,但仍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就,为元、明、清各代高温颜色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钧窑瓷不仅釉色凝练,还有典雅端庄的造型、厚薄相济的胎骨,以及雍容浑厚的气度,因而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代名瓷。 其实,钧窑最初仅是烧造民间用...
公元960年,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割混乱局面,统一了除辽、西夏以外大江南北的广大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使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生产得到发展,并出现了新兴的商业城市,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后来,随着宋统治者重文抑武指导思想的深入,文人日益活跃,整个社会文化水平迅速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也逐渐发生变化。加上政府放松了对手工业者的控制,客观上促进了工匠流动、技艺交流。 当时,皇室、臣...
《长物志》中还记录有明朝皇帝的御用茶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茶盏工艺最完美的代表作。《长物志》说:“明宣宗(朱瞻基)喜用“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三足茶盏世属罕见。明宣宗的茶盏形状实在怪异,可见明代陶艺人思维活跃,有所创新。另外,明朝的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则喜用坛形茶盏,时称“坛盏”。明世宗的坛盏上特别刻有“金籙大醮坛用”的字样。“醮坛”是古代道士设坛祈祷...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这一概念与今所说的茶具基本相同。唐宋以来的饮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金属类饮茶茶具在唐宋以来是少见的。因为金属茶具泡茶远不如陶瓷品,所以是不能登上所谓茶道雅桌的,唐以来主要变化较大的饮茶茶具有:茶壶、茶盏(杯)和茶碗。而这几种茶具与饮茶文化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一)茶壶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
青瓷是吉州窑初创时期的产品,北宋早期吉州窑仍有烧造。其釉色青而淡,多为青褐、青黄色釉。施釉不匀,多有泪痕。其胎骨厚重,胎多为黑灰或黑色炻胎。釉面偶尔有淡青釉细开片和黄青釉细开片。 乳白瓷是吉州窑北宋至南宋生产量较大的品种之一。早期乳白瓷质较粗,釉色也显单薄,施釉不匀,有泪痕的斑迹。北宋中晚期,由于受景德镇窑的影响,吉州窑的乳白瓷有了较大的发展,并成为当时的主要产品,烧造工艺有所提高,但与...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