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一、“福山寿海”金彩碗 图1、2 :高6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3.8厘米,窄玉璧底足,斗笠形,胎骨灰白。全器内外均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见有部分聚釉现象,釉面黑而光亮多粗气孔。碗内壁金彩描绘成太阳射线状纹,开四朵分布匀称的云团形窗,窗内顺时针依次分别用金彩书写的行草“福”、“山”、“寿”、“海”四字,字体刚健流畅、韵味无穷,给人以清新的艺术享受。碗心无纹,口沿银皮包边,可惜银边绝大部分已脱...
笔者有幸藏有一个北宋定窑白釉笠式碗,购得时已碎成四块,还好未缺能拼成整器。其口径22厘米,高5.8厘米,底足直径6.2厘米,因覆烧而形成无釉芒口,口沿有六个小花口,底足低矮满施釉,薄胎细结白皙,白釉微泛牙黄色且有泪痕和刷丝纹。器内的划花萱草纹洒脱娴熟,花瓣茎叶的曲线优美正确,一刀划成,毫无迟疑抖擞,若非长年累月千万次地操作,是绝对练不出此种功夫的。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而其余四个名窑皆在釉色和造...
此瓶高不过14厘米,口径4厘米,却挺拔俊秀,如泰山屹立;釉质莹润凝厚,有如羊脂美玉;与脸相亲,像暑天触冰雪,沁人心脾;瓶通体内外及足内施仿宋哥釉,釉为灰白色,足底边无釉,黑褐色,无款。釉面淡淡冰裂纹宛若游丝,凭添了一点诗意;两侧耳为兽头,如狼,如狗,或似古之避邪兽,增添了几分神秘、几分威严、几分可爱。瓶显端庄、典雅,呈现帝王之大气,实为一不可多得之物。
宋官窑,根据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南宋叶《坦斋笔衡》、明初曹昭《格古要论》、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以及《饮流斋说瓷》、《辍耕录》等有关著述所载:宋代有北宋汴京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南宋郊坛下官窑三种之分属。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烧瓷全部供宫廷专用,失去商品瓷的性质。有的文献按“官、哥、汝、定、钧”排列宋代五大名窑,官窑为第一魁首。但是古今陶瓷学术界对官窑的问题争论颇多,有许多分岐的意见。 在...
本文摘自:凤凰历史,作者:一点资讯·帝国的脸谱,原题:《五代皇帝削兵权皆失败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为什么成功了?》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皇帝削弱节度使的权利都没成功,而宋太祖赵匡胤用“杯酒”就成功了,这是为什么呢?要考量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什么能够成功,首先得了解赵匡胤这个“杯”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酒”,是兔死狗烹的“毒酒”,还是香醇可口的“佳酿”? 赵匡胤自己就是通过兵变...
欧阳修 资料图 本文摘自:光明网,作者:晏默存,原题为:《千古伯乐欧阳修:提携曾巩,发现苏轼》 欧阳修文章锦绣,为人却耿介率直,放达不羁,以致树敌无数,屡遭同僚诟病和围攻。对他才华非常欣赏的宋仁宗曾惋惜道:“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他的老师晏殊甚至对人说:“吾重修文章,不重他为人。”可见,欧阳修在做人上的确有过于刚直的一面,刻薄有加,宽容不足。但这样一个对同僚刻薄的人,对有真才实学的后...
明器,俗称冥器,即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一般是用陶、木、石制作而成,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历代墓葬里都有发现,自宋代开始以瓷制作的冥器逐渐流行,一直到明代还有用铅、锡制作的。在随葬的明器中,除仿制各种实用的器物外,还有房屋、井、仓、灶、猪圈、家具等模型,可以考见当时社会生活情况以及雕塑艺术的水平。 下面介绍的几件瓷屋模型,就可以生动地说明明器在我国古代随葬习俗的普遍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这几件瓷屋...
五管瓶,是宋代浙江青瓷中常见的器型,其造型奇特,因腹部伸出五支圆管而得名。以龙泉窑产品最为著名。今介绍两件宋代龙泉窑五管瓶与同好们共赏。 北宋刻花莲瓣纹五管瓶 图1 器高24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6.8厘米。圆口,直颈,圆肩,圈足,肩部置五管,腹部用五层弦纹装饰,在弦纹层分别用菱形纹、卷草纹、莲瓣纹装饰。内外施青釉,釉色青中显黄,釉光温润。配莲花形盖,盖面用莲瓣纹装饰,盖钮雕刻一朵莲花。外底...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北宋初年的禹县(今河南禹州市)城北门里的钧台。钧窑器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艳丽鲜亮的釉色,变幻神奇的窑变,绚丽斑斓的色彩组合,在众多的瓷系中,独树一帜,为世人所青睐和称颂。 钧窑有官、民钧之分。官钧:胎质虽不精细,甚至胎色泛灰,深色者几乎呈褐色,但胎骨坚硬。釉色为多次施釉,因此釉层肥厚,然釉层平静腻润,并时有流淌现象。官钧的釉面常有扭曲纹理,似蚯蚓走泥纹(器心底较...
瓷枕,最早见于隋代,流行于唐、五代、两宋、辽金、元各代,元以后渐衰,它分为两类:一是二次烧成的低温釉陶枕,包括彩色釉、单色釉等品种;二是一次烧成的高温釉瓷枕,主要是釉下彩绘,刻、划、剔、印等白瓷枕和青釉、黑釉枕等。造型由最初的箱形枕和兽枕逐渐发展为人形枕、象形枕、脉枕等等。我国南北窑场普遍烧制陶瓷枕,而以北方为盛。河北磁州窑是烧制瓷枕最有名的窑场,其产品种类繁多且质量精到。 笔者藏有一件宋磁...
南宋双耳四足青铜方鼎 说起苍南,也许您最先想到,也许是金乡的那座几度被毁几度重修的文昌阁,也许是蒲城那座至今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抗倭城堡,也许是桥墩的保留着依山而筑的300余间清初样式古建筑的碗窑古村…… 但是,本期《温州宝藏》栏目,我们要为您讲述的却是这些故事以外的另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尊南宋双立耳青铜方鼎。 虽说是鼎,但它体型却格外地“迷你”。那么,当时的工匠为何将它做成这般...
青白瓷,又名影青、隐青、映青,是北宋时期景德镇窑的创新产品。由于它的釉色是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和白中显青,如浅湖色,故名。其胎质洁白细腻,釉色晶莹明澈,具有色质如玉的效果,同时它制作精细,造型优美,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收藏。 景德镇是我国青白瓷的故乡,《陶录》中说:“景德镇,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间’四字,其器尤光致茂美,当...
哥窑是宋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之一。南宋时期,处州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浙江龙泉各设一窑,烧造瓷器,生一之窑出品称哥窑,生二之窑出品称弟窑,弟窑也称龙泉窑。但哥窑窑址至今未发现,故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大悬案。 哥窑以开片“金丝铁线”著称于世,所谓“金丝铁线”即黑色的大开片与黄色的小开片交错形成,纹片还有“鱼子纹”和“百圾碎”的俗称。釉色有粉青、灰青、月白、米黄诸色,由于胎骨为紫黑、铁...
“影青”一词,始于晚清,以后又称为“隐青”、“映青”、“印青”等。而通常被称为“影青”的,实际上就是宋代景德镇湖田窑烧制的青白瓷。青白瓷以其釉介于青白之间而冠名,说它是青瓷却青中显白,说它是白瓷却白中泛青。这种介于青瓷、白瓷之间的青白瓷,是宋代湖田窑独有的特色瓷。 宋代青白瓷除了具有胎白细腻、釉润如玉等特点外,还辅以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及堆塑等装饰,增添了青白瓷的艺术感染力。而北宋时期的青...
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民窑,以烧造青釉瓷器最有特色,所施青釉大都光润,这是宋代药釉加工精细,烧出较好釉面的原因。此盘胎骨呈灰白色,质地坚致、紧密、均匀,胎釉结合良好,青釉熔融成玻璃相,与胎骨结合釉面的薄处略闪黄色,这就是俗称的“橄榄青”釉,是宋代耀州窑青釉瓷的典型特征。 北宋晚期,耀州窑盛行在盘、碗内印花装饰,纹样图案既规整又清晰,构图严谨,盘碗一般施满釉。这件“仕女出阁行列图”青瓷盘,当是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