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最后一次官刻汉文《大藏经》,万寿寺还保存着5600余册可移动文物普查带你走近这套尘封的“龙藏” 2013年,湖州启动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而现保存在道场山万寿寺的清光绪三年前印乾隆版《大藏经》,正是第二阶段普查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万寿寺始建于唐中和年间,五代吴越王钱镠题名为“正真禅院”,北宋改名“妙觉寺”。宋神宗元丰三年敕赐“护圣万寿禅寺”。宋宁宗时被钦定为“五山十刹”中江南名刹第二。...
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崧山村大坪山上发现一座奇特的古代遗址。昨日泉州市文物专家黄真真和福建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吴历田到现场勘查,发现该遗址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祈福古道场,像这么大的祈福古道场全国罕见,此前泉州没有发现类似的道场遗址。 现场 遗址藏深山 村民无人识 在崧山村,几乎所有的村民都知道大坪山上有一座奇特的古代遗址,但无人知晓它的来龙去脉和用途。昨日记者跟随专家来到该遗址,只见地上杂草、灌木丛生,...
大吕墓地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小吕乡大吕街一带,西部为禹州市张得乡郑村行政村。该地区为平原、岗地、小石山综合地貌,以平原为主。小 石山共有2 座小山,均叫吕粮山。为伏牛山系余脉,山体矮小,最大绝对高度不足50 米,表面覆盖较厚的粘土,吕粮江从二山之间南北向穿过。岗地主要分布在吕东村北和郑楼村北,面积很大,与东吕粮山相连,粘土层深厚。2008 年至2012 年间,墓地遭到盗掘,被盗出多件青铜器。2013...
近日,徐州博物馆接市民反映,在子房山西南坡上一建筑工地发现多座古代墓葬,考古专家经过现场勘察,确认该地点为一处西汉墓葬群。 子房山西邻津浦东路、南临铁刹山,是我市诸多山峰距离市区较近的一座。相传该山原名鸡鸣山,因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字子房)曾在此吹箫散楚兵,后更名为子房山,山上至今有张良祠。 此次发现墓葬的地点,位于山体西南坡上,过去地表上为子房山村民房建筑,现在为一处建筑工地。由于施工需要...
记者昨日从师宗县委宣传部获悉,在该县漾月街道新村社区墓地的考古发掘有重要发现,经初步判定,这是战国秦汉时期与“西南夷”有关的一处土著青铜文化墓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今年1月在师宗县漾月街道新村社区,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云南工作队局部钻探,结合墓地四周剖面以及村民提供的大量信息,发现了师宗境内第一处青铜时代的墓葬遗存。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云南省文物考古...
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王大方10月21日表示,内蒙古文物与植物考古专家学者,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在植物研究界保留着以契丹表示中国的拉丁文命名规则,由此可知中国和契丹是一体的。其论文《金莲花、铁脚草与契丹相关植物名称》在第二届契丹国际学术研讨会公布后引起学术界关注,这是内蒙古文物考古界在一带一路和草原丝绸之路研究中取得的成果。 王大方介绍,近现代以来,以契丹表示中国的命名通则被引入到中国植物学,在英文版...
连日来,云南双江消防深入辖区内寺庙宗教场所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以加强古寺庙宗教场所的消防安全,切实保护教徒教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止各类灾害事故的发生。 此次检查,重点对文物建筑周围的消防安全环境、生活用火用电是否规范、寺庙宗教场所建筑的消防水源和消防设施、器材是否配备齐全,以及寺庙宗教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和防火巡查制度落实情况、应急疏散预案制定情况是否完善;酥油灯、香火炉等与周围可燃物是否采取防火...
近日,一套完整古彝文毕摩经书在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乡被发现。经文描述和记录了彝族创世传说,以及其在彝族先民在文学、历法、医学等方面的丰硕成果。相关专家研究后发现,该经书是西南地区唯一完整古彝文毕摩经书。 据经书持有者李禄清介绍,由于其家族世代从事彝族毕摩一职,故古彝文毕摩经书已经代代相传数百年,当中年代较早经书书写时间为清代中期,经书共有32本,全由古彝文书写在绢布或者纸质上。经文描述了彝...
辛苦了一个多小时的考古人员出水 太平湖水下古村镇主要包括广阳城、秧溪街、龙门街、广阳桥等。经过持续多天的声呐探测、机器人试水及考古人员的水下实地探摸,目前水下环形城址的面貌已基本得以呈现,其中包括城墙、街道、房屋、码头、桥梁等位置的确认已基本完成。考古人员通过声呐扫描的图像来看,这座沉睡水底40多年的千年古城基本面貌仍清晰可辨。 昨天,太平湖上晴空万里。记者随着考古专家团队乘船刚刚靠近位于太平...
记者今天从九华山风景区相关部门获悉,近日,九华山化城寺维修施工人员在寺内二进回廊更换青砖地面时,发现一方正面刻有铭文的记事碑,经清洗后发现是一方汉白玉石质地的石碑,为《重建化城寺记》碑中的一方,该方石碑横30厘米,纵30厘米,楷书字体,雕刻工艺精湛。 《重建化城寺记》碑是清代光绪二十年重建化城寺时而立的记事碑,共计九方,其中第六方碑早期遗失。此方碑记的发现弥补了这一遗憾,使该记事碑实现了完整性。...
22日获悉,本周的《科学报告》在线报道了一个白垩纪晚期多瘤齿兽的新属种——中原豫俊兽,它是欧亚大陆已知最大的中生代多瘤齿兽。该研究由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徐莉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吕君昌和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孟津研究团队合作完成。 多瘤齿兽是一类长得像啮齿类的哺乳动物,生活在1.6亿年前的侏罗纪到4000万年前新生代的始新世。来自河南栾川晚白垩世地层的中原豫俊兽化石保存完好,是蒙古高原以外亚洲...
10月21日从新疆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院传来消息称,在阿拉尔睡胡杨谷发现了古墓群,被编为“昆岗4号古墓群”。 据塔大西域文化研究院博物馆馆长贾东介绍,来自阿克苏户外探险爱好者张文胜驾车在睡胡杨谷内探险时,发现了一些表面有序排列插着胡杨木的沙包,还发现有些沙包被挖得一片狼藉,人骨随意散落着。贾东与张文胜相约与此间10月19日来到现场勘查,发现表面没有遭到破坏的古墓群有3处,在现场捡到了一个人头骨...
十四团睡胡杨谷内发现的“昆岗4号古墓群”外观一瞥。 十一团境内发现的“昆岗2号古墓群”外观一瞥。杨东 摄 在十一团境内“昆岗2号古墓群”出土的干尸,两具存放在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院。从玻璃柜、棺木的长度一眼就可以断定骨架的长度不少于两米。杨东摄 10月21日从新疆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院传来消息称,在阿拉尔睡胡杨谷发现了古墓群,被编为“昆岗4号古墓群”。 据塔大西域文化研究院博物...
在石峁城址的一处墙体发现的放大版的眼睛(9月8日摄) 新华社发 石峁遗址高等级院落是什么格局?继不久前发现的人面石像后,石峁遗址还会有什么新发现?昨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工作者近日在榆林神木石峁遗址外城东门附近,清理出一处大型高等级史前院落,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判断石峁古城的性质和早期国家的形成等具有重要意义。 比此前发现院落面积大3——4倍 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该遗址考古负责人孙周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