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3000多年前,位于商周边陲的宁夏彭阳县新集乡路网纵横,铸铜作坊、制陶作坊中烟火冲天,匠人挥汗如雨,满载货物的客商从远方归来……华夏文明与戎狄文明在这里交汇融通。 今年4月,宁夏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的发现,让封存了3000多年的热闹景象再次呈现于世人面前,其中西周早期诸侯级别墓葬的发现使墓主人的“生活圈”逐渐浮出水面。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墓葬口小底大,呈甲字形,墓道通长20米,墓室中棺...
记者11月22日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公布了最新一期“世界记忆名录”名单,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入选。 “世界记忆名录”又称世界文献遗产或世界记忆遗产,是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一个文献档案保护项目。该名录主要收录具有世界意义的手稿以及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各种介质的珍贵档案、文件等,每两年评选一次。 甲骨文出土于安阳殷墟遗址,自1...
这两尊三彩女侍俑出土于陕西关中西部凤翔原上的一座唐代墓葬中。两尊造型基本相同,均高17.5厘米,都是高髻垂于额顶,面带微笑,细目小口,袒胸,上穿襦衫,下着长裙曳地,胸部襦衫束于裙内,双手合袖于腹前,体修长。脸与露胸施粉彩。两俑的区别在于,一件的发髻呈蝴蝶状,襦衫施蓝、绿、黄三色彩釉(图1);而另一件的发髻挽一大结,襦衫施绿、红、黄三色彩釉(图2)。 古代把侍奉君王后妃和侍候达官贵人的女子...
据“中央社”报道,埃及文物部3日表示,他们和欧洲的考古团队在卢克索南部的尼罗河对岸发现27尊狮头人身女神塞克迈特的神像。团队表示,部分神像保存完好,具高度艺术价值。 资料图:“战争女神”塞克迈特的神像。(图片来源:埃及文物部) 据报道,埃及文物部在声明中表示,这些“战争女神”塞克迈特的神像,是在卢克索(Luxor)尼罗河西岸的门农石像(Colossi of Me...
1997年上海市李惠利中学发掘一处明代墓地,墓地面积约300平方米,有七座墓葬, 十六个墓穴,出土随葬文物134件,材质有竹、木、金、银、玉等。其中以各类首饰最为精美。 银丝鎏金发罩正面 银丝鎏金发罩背面 金花片圆首簪 银丝鎏金发罩共出土4件,其中2件已残。M3出土的1件保存较为完好,发罩用银丝为框,并以银丝编结网格,一侧编有一牛角形镂空装饰,另一侧编有一半...
眉州苏氏,自唐代眉州刺史苏味道以来,绵延1200多年,后裔遍及海内外。今(5)日,从眉山东坡故园开发管理办公室获悉,东坡区修文镇十字卡村苏轼之孙苏符的墓地已出土墓砖2000余块,墓碑3扁。 眉山甘眉工业园区(东坡区修文镇)十字卡村,相传在唐、宋时期为苏味道的眉州后人祖居之地,其族人死后很多也安葬于此,被称为苏坟园。 2015年5月起,开始修缮维护苏氏墓地,现在已经完成了苏味道、苏序、苏符、苏...
12月5日,由涪陵区社科联主办、区博物馆承办的涪陵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走进涪陵职教中心,向全校师生展示普查成果,普及社科知识,号召师生关注和保护文物。 涪陵区从2013年启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2016年结束,完成平台申报数12666件(套)。此次成果展将普查中发现的部分战国、六朝、汉代、清代等时期文物制作成图片,以流动展览形式进学校、社区、乡镇、工厂、部队,展示普...
汉代水井。 上周,伴随着112口汉代水井、4条汉路、30余处房址重见天日,通州路县故城西城墙外约1.6万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告一段落。经过近一年的发掘,这里被初步鉴定为路县居民的生活区,榨油作坊、制陶作坊、民居、道路……一处处遗迹解锁着汉代“生活密码”。 汉井四壁装“挡泥板” 约1.6万平方米发掘区,被分割为约10米×10米的大坑,学名探方。站在一处探方的梁上,顺着市文物研究所工作人...
近年吐鲁番学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对吐峪沟石窟寺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包括纸质文书、绢画、壁画、纺织品、木器、铁器等大批量的文物。 为配合2015年至2016年吐峪沟发掘简报的顺利出版,技术保护研究所人员加班加点对出土的文物进行清洗、平整、修复。自2017年1月至11月29日总计修复各类文物90余件共290余片,不仅包括汉文、回鹘文、婆罗米文等多种语言文字的纸质文书,而且也有色泽...
据报道,50名考古人员经过6个月的发掘,在伦敦市中心彭博社新的欧洲总部选址处地下12米的淤泥里发现超过1.5万件文物,包括珠宝、鞋、陶器和胸针。 当地时间2016年6月1日,英国伦敦,英国考古学家展示发掘出来的木牍。据报道,50名考古人员经过6个月的发掘,在伦敦市中心彭博社新的欧洲总部选址处地下12米的淤泥里发现超过1.5万件文物,包括珠宝、鞋、陶器和胸针。其中有405块珍贵的木牍,上面刻有...
11月29日,春城晚报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文山小龙墓地考古发掘工作日前圆满结束,初步判定墓地年代为滇东南青铜文化早期,是文山已知年代最早的青铜时代墓地。 小龙墓地位于文山市德厚镇小龙村西南山坡上。此次考古对两个区域进行了发掘,出土随葬器物共计252件,按质地分为铜器、陶器和玉石器。铜器以铜戈、铜矛、铜箭簇为多,偶见铜削、铜凿、铜镦、铜扣饰等器物。陶器以一种圜底小陶釜为多,偶见陶杯。玉...
近日,在铜川市印台区一工地“打桩”时,有工人发现有砖块暴露。随后铜川考古人员进行发掘。在连续15天的不间断工作中,长剑、彩绘陶罐、蒜头壶等一件件物品逐一出土亮相。据考古专家介绍,这些文物分别出自四座不同的墓葬。 工地发现砖块 考古部门赶往发掘 据了解,该墓葬区位于铜川市印台区老年养护中心建设项目地,地块为原铜川市福利院旧址南侧,属于铜川市印台区印台街道办事处顺河村三组(上河村...
记者昨悉,公安县此前出土的两块水利古碑经湖北省博物馆专家鉴定,被确定为国家三级文物。目前,市河道管理局公安分局按照专家组建议,正在进行石碑保护设施设计。 因堤防加固工程施工,2016年12月20日和2017年3月2日先后在埠河镇北闸外围“禹王宫”附近出土两块水利古碑。一块石碑上部分文字已经剥落,但碑额“奉宪示禁”清晰可见,碑身右侧依稀可辨“道光三年九月十九日”。另一块石碑字迹稍清晰,碑文正文...
据皖江在线消息, “这个出土的陶制容器是当时居民的生活用具,叫做豆。”11月23日,在博望区丹阳镇商周遗址发掘现场,省考古所工作人员陈大元从一袋陶片中拿出一片对记者说道。丹阳镇境内的一处商周时期遗址,因重点工程442省道将从此经过,省考古部门对该商周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该商周遗址位于丹阳镇团结村龙王山附近的一处高台子上。“这是古人居住地的特点,古人一般临水而居,为了防止洪水等灾害,多把房屋...
11月25日,“罗家坝遗址出土文物陈列展”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举办,展览展出了罗家坝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包括青铜鼎、青铜豆、青铜印章、石器等。 据悉,罗家坝遗址位于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地处秦、楚、巴、蜀交界地,距今约5300——3000年,是四川省20世纪末所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巴人文化遗址。经先后四次联合考古发掘,揭土面积130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1400余件,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