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5月31日,客家木偶戏专场活动走进龙岩学院,上杭县客家木偶艺术传习中心精彩的木偶表演,受到师生们点赞。 上杭县客家木偶艺术传习中心主任邱保铭介绍,上杭客家木偶戏,俗称傀儡戏,自明朝初年传入上杭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征,成为客家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但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这门传统地方艺术渐渐衰落,为抢救这门独特的地方...
由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北京市文化局、河北省文化厅主办的“第二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将于6月8日至6月12日,中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期间在天津美术馆举办。 本次联展以“非遗与现代生活”为主题,包括展览展示、专场演出、“新皇会”展演等三个部分,展览展示部分汇聚了京津冀三省市及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的11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0项),以精品...
有风格独特的民族乐器合奏,有本土特色的花鼓戏选段,还有手工陶艺、棕叶编织、版画湘绣、古琴书法等各类体验展示……5月31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实验小学梅溪湖学校里,16项精选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项目正在向大众展示其魅力,孩子们在校园各个展厅欢快体验着剪纸、版画、扎染、蹴鞠、滚铁环等传统文化游戏。正值国际“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岳麓区还从各校精选了多个非遗文化节目,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大力弘扬“传承经典文化,做...
“以前老一辈随口唱唱,表达心意,没想到现在成了宝了。”5月26日,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每月的社会公益日,奇台歌谣传承人贺启福再次用传承了几代人的歌谣,向人们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打小爱唱爱跳的贺启福今年已经75岁,10岁时,他跟一个货郎学会了被人们当作“宝”的奇台歌谣《下三屯》。贺启福感慨地说:“老辈人劳作辛苦,心里有感而发,就将所见所感随口唱了出来,这就是奇台歌谣。在党和政府...
昨天,“我们都是传承人”张家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开幕,首场活动是丁浩清老人的浩氏风筝展。展出作品有龙形风筝、老鹰风筝、金鱼风筝、年画风筝、福禄寿风筝等共计72件,其中,最大的展品是长约60米的巨龙风筝,最小的展品是只有手掌大小的燕子风筝。 今年87岁的丁浩清是张家港市杨舍镇浩氏风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上世纪40年代开始学习制作风筝,作品多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大奖,并且是苏州市唯一...
近年来,陆河县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保护、传承等工作,积极协调各方力量,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内涵,助力文化发展繁荣。 该县认真做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协调和管理,经过开展文物普查,确定该县有不可移动文物125处,省级文保单位2处,市级文保单位7处,县级文保单位23处。同时,该县共挖掘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线索618个,目前,正按计划、分层次、分批次对...
浙江省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近日组织赴海宁市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调研组一行实地考察了硖石灯彩和海宁皮影戏等非遗传承基地,并听取有关工作情况汇报。 调研了解到,海宁市率先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加大非遗专项资金投入力度,2008年至今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达1600万元;实行师徒签约和考核补助机制,培育特色非遗传承基地;将非遗发掘、保护与旅游相结合,培育了盐官观潮景...
5月16日,笔者从湖南省宁远县文体广新局了解到,湖南省文化厅组织专家按照评审标准和程序,对全省各市州推荐申报的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了认真评审和科学认定,公示了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远县“状元李郃的传说”名列其中。 状元李郃的传说是以江南第一村下灌村状元、即唐代状元李郃的故事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口头文学。李郃是湖广首位状元,也是湖南在唐代的唯一状元。与他同科的考生...
5月11日,记者从省文化厅公布的《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中获悉,张家界共有七个项目入围新入选项目名单,一个项目入围扩展项目名单。它们分别是桑植县《陈洋盘的故事》、桑植围鼓、武陵源区的攀岩采摘绝技、永定区的土家族刺绣、土家族织锦技艺、岩泊渡红薯粉丝传统制作技艺、慈利县中医医院针灸(化脓灸)和永定区桥头杖头木偶戏。 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推荐申报工...
2016年4月16日,“2016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下简称“博览会”)上海新闻发布会在上海青浦博物馆举行。 “2016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由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上海市文化创意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主办,将于2016年5月20日至5月30日,在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诸光路328号世界手工艺...
昨日,记者从太原市政府获悉,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改革,太原市将整合文化、教育等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当地教育体系,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 市政府明确,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组织代表性传承人进学校开展授课辅导活动,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普及和辅导读本,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选修课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
4月6日上午,由文化部、教育部主办,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青海民族大学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传承人群果洛培训班在青海民族大学正式开班,来自海北、海南、果洛等地的61名代表性传承人学徒及掌握一定唐卡技能的中青年民间艺人在此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省文化新闻出版厅、果洛州文化体育局相关领导及青海民族大学主要负责人出席开班仪式。 仪式上,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副厅长张承伟对培训班的顺利开班表示祝贺,并...
宜宾面塑传承人赖维君制作的栩栩如生的面塑 4月8日,记者从宜宾市文广新局获悉,四川省第6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日前已出炉。宜宾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坝高装传承人李陶、苗族蜡染传承人王力洪,省级非遗项目宜宾面塑传承人赖维君、川红工夫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孙洪、宜宾燃面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曹祉清名列其中。 2015年10月,四川省文化厅开始对全省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评选,经半年时间的认定...
记者从聊城市文广新局了解到,近日,省政府正式公布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临清什香面制作技艺成功入选。 据记载,临清什香面早于明代在京杭大运河山东两岸就很流行,临清“什香面”即《金瓶梅》小说中提到的“温面”。据民间相传:该面清乾隆皇帝南巡路经临清时,曾享用过并亲自为其赐名。相传至今,已成临清最具运河文化特色的代表主食之一。今天,大家看到的临清“什香面”,用“金瓶梅”小说中所提...
昨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出炉,泉州共有10大类约60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8人名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据介绍,在个人申报、泉州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单位推荐的基础上,泉州市文广新局组织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委员会进行认真评审,提出了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昨日,推荐名单公示结束。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