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武汉缺了汉水和长江的滋润,定会少了如今市井生活的驳杂强旺。 近百年来,强大的都市生活吸引力,不仅让武汉吸纳了众多的人口,也让这座城市的界域扩大了好几倍。如今,武汉境内水网密布,日常出行都需要桥梁连通。所以,桥以建筑的形式,组成了武汉这座城市的民间记忆。 新洲区在长江的北岸,位于武汉的东北面,古时候被称为邾城,殷商时期就已人丁兴旺。新洲境内,并不全是如平原般平坦,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山丘和平原...
《庐山高图》是沈周四十一岁时为祝贺老师陈宽七十寿辰的精心之作。此画仿王蒙笔法,图中山峦层叠,草木繁茂,气势恢弘。画面右下角山坡,两棵劲松虬曲盘缠,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庐山瀑布为中心,水帘高悬,飞流直下,两崖间木桥斜跨,打破了流水飞白的呆板,两侧巉岩峭壁,呈内敛之势。瀑布上方庐山主峰耸立,云雾浮动,山势渐入高远。构图由近景的山坡虬松,中景的瀑布、巉岩、峭壁,远景的庐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远,近、...
《真赏斋图》明代画家文征明作。为好友华夏(字中甫)而作。华夏在无锡隐居时,曾在在太湖边修建了别墅——真赏斋。他收藏金石书画凡四十余年,鉴赏水平很高,时称“江东巨眼”。此图是画家八十八岁时(公元1557年)所作。构图简洁别致,主题突出,用笔苍润,秀挺,富有表现力。图右画太湖石一组,展现出一个幽静秀美的天地,古松、高梧中修竹丛生,掩映着一幢草堂书屋。室中主宾隔案对坐,似展卷交谈,传神的几笔把人物写得生...
经历了长达2年多的维修,备受关注的三苏祠将于明年初重新开馆。11月30日,记者从三苏祠博物馆获悉,工匠们在当年苏东坡的读书处,意外发现一口古井,“井口挨着苏东坡从小读书的地方,说不定里面能找到苏东坡当年使用过的物品。”三苏祠园林基建部主任林小平说,在井内发现明清瓷片等物品。此外,三苏祠在修缮过程中还有考古新发现:发现馆内一株900多岁的荔枝树。
北京翰海秋拍中最受瞩目的一件拍品“明永乐铁鎏金龙纹钺刀”为迄今仅见的明代宫廷藏传佛教法器,以6670万元成交。此件拍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作为手柄的五钴金刚杵,第二部分为摩羯及其口吐的钺刀刀身。自摩羯口中展开的刀刃,前端弯曲,曲刃丰满。刀身正反两面均以错金工艺做金刚真言,正面为大威德金刚八字真言,刀勾处做汉字“大明永乐年施”楷书款;另一面刀勾处为“大明永乐年施”藏文拼音款。法器通身为铁质打造,...
现场铺设了一条防腐栈道,避免游人参观时踩踏遗址 摄/记者 田宝希 近日,延庆国家级文保单位火焰山营盘遗址保护工程竣工,对于研究明代的军事体制和长城防御具有重要价值。 火焰山营盘遗址位于四海镇石窑村东南的火焰山上,距离著名的九眼楼不到300米。据历史记载,该营盘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是与九眼楼相配套用于屯兵驻防的军城。营盘遗址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明代守军...
11月29日,记者在富平银钩村一处正在修建的水渠旁看到,裸露的土层上随处可见为数众多的残损瓷片,一位正在修渠的工人问:“你们是不是来找瓷片的?”显然这里有古瓷片的消息很多人都知道。 这里在文物系统还有一个名字叫“银沟遗址”,在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银沟遗址就被确定为“不可移动的文物点”,存在大量的古窑炉、古井、灰坑等遗迹,遗留大量的瓷器、陶器残片及古砖瓦等建筑材料。 在遗址中心区域发...
上了点年纪的人都不会陌生,旧时的寒冬腊月,民间富家的太太、小姐,甚至皇宫贵族之家御寒暖手时,都喜用一种叫铜手炉的精巧暖具。如今工业飞速发展,冬日里空调暖意盈屋,哪里还会整日捧着个铜手炉取暖消遣。铜手炉若有幸留至当代,大多成了后人眼光里的古董宝贝。一只工艺精湛、造型别致的铜手炉,如今可以堂而皇之地陈列进国家博物馆,上艺术品拍卖行,被收藏家们珍藏赏玩。 流行发展于明清时期的铜手炉,又称“袖炉”、“捧...
金铜佛像作为宗教崇拜的对象,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它的宗教性。佛像体现佛教的庄严、神圣、慈悲的精神。所以在造型的制作上,它必须严格遵循佛教的教义规范,也就是造像仪规。这就决定了佛教造像中佛、菩萨、罗汉、明王、护法、祖师等等造像的造型。二是它的社会性。造像要有人崇拜,就必须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在不同的时代,为了让人们理解和接受佛教精神,就要迎合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这就使各个时代的佛教造像,体现出各自鲜...
孙克弘(1533—1611),一作克宏,字允执,号雪居,松江(今属上海市)人,明代画家,擅画花卉,兼工兰竹、山水,用笔细密,气势雄厚,画风趋向于疏淡清雅的艺术格调。他笔下的竹石风采继承了元人水墨画法的文人画笔意,幽篁雅韵,气格古雅,野趣横生。 武汉博物馆收藏的这幅《竹石图》轴,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此作纵26.9厘米,横32.1厘米,纸本,墨笔。画面截取的是一片“万物中潇洒,修篁独逸群”的湖边竹...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玉文化,对于有收藏价值的玉器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选择。 玉器发展史就是中华文明史的缩影,玉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很深远,早在2500年前,圣人孔子就提出“君子比德于玉”,将人的美好品德与玉温润光洁的玉质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种具有深厚内蕴的和田玉的价值高,那是自然的。 和田玉见证了中华5000年的文明,这是也玉器价值的依托所在。坚固耐久,易于保存。玉器的矿物学名称为透闪...
唐五代时期著名的窑场--鼎州窑的确切窑址究竟在哪里,这是陶瓷史上的一宗悬案。最近,在陕西富平县银沟村附近一处被称作“银沟遗址”的中心区域,发现318座古窑炉遗址,在这些窑炉的集中区域发现大量的灰坑遗迹,在勘探区域内不同深度不同堆积层中发现了绿、红、黄、黑、白等矿物质原料残渣、残块和膏泥等遗迹。这些新发现,为寻找鼎州窑的确切窑址,提供了新线索。 银沟遗址曾被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确定为“不可移动的文物...
宋代喜欢玩荷叶,明代长得有点粗,清代好动更活泼 中国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到宋代,制玉技艺工艺更加成熟,玉器的内容和题材逐步趋向世俗化和商品化,生活用器和玩赏器日益增多,出现了许多新品种,玉雕童子就是在宋代出现的,被当时的人们喜爱。玉童子的出现和盛行,以崭新的面貌显示出民间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中国玉文化进入世俗化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宋代玉童:常举荷叶,因为那是潮流 宋代玉童以持荷题材最多,其次...
摘 要:明朝在西北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遏制蒙古,然而这些羁縻卫所逐渐形成了既联合又对立的特殊关系。本文认为明朝对卫所采取的"恩威兼施,以抚为主"的羁縻政策,既取得了较大成效,又造成了不良后果,值得检讨。 关键词:明代 西北 卫所 民族关系 羁縻政策 作者简介:杨林坤,1978年生,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2期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 【摘要】 明代塘报是专门负责前线与中央政府之间军情联系的新闻传播工具,是一种由下到上,由地方向中央逐级汇报军情的文报,再由兵部形成正式机密文书,发行到各地军事机构,具有快速性、真实性、时效性等特点。塘报隶属明朝政府兵部管辖,是专门反映军事信息新闻传播媒介和机密战报文书,如军事新闻、兵情动态和民变兵变等,这是塘报最大的特色。 【关键词】 明代; 塘报; 军事信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