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明代紫砂茶具的种类主要有穿心铫、紫砂壶和紫砂杯盏三类。但究其发展过程却颇多疑问。作为创始之器的供春壶始终无法确认。按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紫砂壶创始于金沙寺僧,后传于供春,供春擅作小壶,后时大彬游娄东后学作小壶。然后名工辈出,不可胜数。金沙寺址尚存,然又有明末周容《宜兴壶记》云:“始万历间大潮山寺僧。”大潮山在宜兴与浙江长兴交界处,寺址不可考。所谓寺僧当为后人托古之辞,不可信。“供春”首见于万历二...
宋人欧阳修、梅尧臣等都写过歌咏“紫 瓯”的诗词,或认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诞生,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1976年 7月,在宜兴丁蜀镇的羊角山,发现古窑址的废片堆积,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泥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的火疵,复原所得大部份为壶。 羊角山窑,据判断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这一发现,被认为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 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
昨日上午,博物馆舍建研讨会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召开,来自北京市、重庆市等地34家文博机构的60余位代表出席。据悉,重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将在明年开建。 重庆晚报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14日上午,由工信部和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正式落户南岸区。重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作为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面积约14.3亩,建筑总规模15000㎡,总投资1.3亿元,将在明年6月开...
历经长时段考古挖掘,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整理、编纂与修改,集结而成的《襄汾陶寺——1978—1985年发掘报告》于12日正式出版,备受考古界关注。 当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办的“陶寺遗址与陶寺文化”研讨会上,报告主编、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高炜介绍,《襄汾陶寺》是由多位考古学家参与编写,通过15个专题对陶寺遗址考古资料做了科技检测分析,代表了中国史前考古与现代科技手段联合攻关的学术范式...
12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文物局和临汾市人民政府在北京举办《襄汾陶寺——1978-1985年发掘报告》出版暨陶寺遗址与陶寺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考古、历史、科技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研讨陶寺遗址及陶寺文化的学术价值。 与会学者认为,经过37年的考古发掘,已经能够提出一条比较完整的系列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都城内涵、规模和等级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均与...
日前,北京保利十周年秋季拍卖会经过5天共52个专场的拍卖,以29.5亿元的总成交额落槌,连续第16次在国内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中列成交额榜首。其中,齐白石《“叶隐闻声”花卉工笔草虫册》以1.15亿元成交,成为今年内地秋拍首件过亿作品。而文徵明行书《杂咏》手卷不仅创造了文徵明作品拍卖的世界之最,也刷新了今秋古代书画拍卖纪录。 齐白石册页 曾挂在荣宝斋会客室 在“国风——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拍卖中,...
记者首先来到了永陵文物区的核心——“地宫”墓室门口。一眼望去,整个地宫都如同穿上了一件“玻璃衣”:地砖上铺设了一层玻璃,墓主人王建的棺床也被玻璃围栏围起。此外,沿神道走到墓冢前,需穿过一段长约30米的通道,而之前,这段距离不足10米。永陵博物馆副馆长胡斌透露,由于“地宫”通道较为狭窄,博物馆出于安全考虑,将在人流较大时实行限流,“每批参观人数将控制在20人。” 除了地宫之外,永陵博物馆新建的综合...
华侨捐资重修“四菜一汤”格局的五井孔古井 桥南社区,因位于泉州洛阳桥南面而名,在这个社区,至今还保留着三座明代古井和两座宋代古井。在南靖田螺坑,有“四菜一汤”的土楼,而在这里,则有一座“四菜一汤”格局的明代古井,即中间方形,四周环绕四个圆形。近日,记者在泉州文史界人士的带领下参观走访。 明代古井 侨亲捐资修复 村民立碑纪念 桥南社区的三座明代古井四周都有房子围绕,其中,一座是单井孔,一座是...
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东董村日前发现脱氏家谱,始修于明朝初年,记录人物自元末重臣脱脱而始,其后裔延续23世,延续记录人物近700年。 脱氏家谱大体完整,略呈长方形。现存部分高2.69米,下部宽1.28米,上部宽1.12米。由老粗布拼接而成,下部边缘有蓝色花纹。因年代久远,家谱呈暗黄略发黑色,边缘有残缺,中间有不少虫蛀的孔洞。现存家谱最上为二世祖脱周彬兄弟三人。家谱上的所有人物名字均由楷书繁体字书写,...
吴桥线装书工艺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06年,吴桥金鼎古籍印刷厂建成投产,在继承了传统工艺的同时,引入现代化生产工序,先后承印了大型古籍《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四库精编》《中国历代碑刻书法全集》等多部国家级重点图书。
记者日前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获悉,该院在三峡库区的一处古坟坝遗址取得重要考古发现,共出土陶、瓷、铜、石等各类遗物及标本近千件,时代涵盖新石器、商周、汉、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 古坟坝遗址位于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一组,地处长江右岸小地名为庙岩河的二级台地上,埋藏面积约3000平方米。遗址位于三峡水库消落区,长江水位的反复消涨对遗址形成了一定影响,近年来的取土活动对遗址造成了巨大破坏。 重庆市文化...
南京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园林,但留存至今的已经寥寥无几,主要是瞻园、愚园、煦园等几座。在老城南的门西地区,就曾经有一座著名的石巢园,此园建于明代末年,但已消失多年。最近,南京收藏家徐雷给“老南京”版提供一张手绘图,这张图还原了金陵名园石巢园曾经的模样。 南明奸臣营造石巢园 看过《桃花扇》的人,对阮大铖这个名字并不陌生。阮大铖是安徽怀宁人。明末政治人物、著名戏曲作家。阮大铖早年依附魏忠贤阉党,后来...
中共莒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孟青和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鲁南古代文明研究基地”揭牌 12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鲁东南古代文明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在莒县隆重举行,莒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孟青和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参加揭牌仪式并致辞。 据了解,莒文化秉承东夷文化的精华,有着数十万年的发展史。远古莒人在这里...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局等联合主办的“陶寺遗址与陶寺文化”12日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陶寺文化与文献记载的尧都有相当高程度的契合,该遗址的一系列新发现证明黄河中游地区在尧时期业已进入早期文明社会,已形成最初的中国。 第一阶段发掘:重要墓地出土珍贵文物 坐落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东北约7公里处的陶寺遗址,总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是黄河中游地区龙山时代晚期一处超大型都邑遗址。 ...
修缮竣工的天水赵氏祠堂。 本报首席记者 王兰芳 摄 自古以来,天水赵氏祠堂一直是海内外赵氏族人寻根祭祖的圣地。12月15日,记者在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采访时了解到,备受社会关注的天水赵氏宗祠修缮保护工程日前已全面完工。 天水赵氏宗祠位于秦州区西关三星巷以西,原祠宇规模宏大,坐北朝南,属明代建筑,清代曾小修过。有专家曾称这里的古建筑群当属“东方木雕的艺术馆”。 历经近千年风雨剥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