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局部 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彗星图 史前时代没有同时代的文字记录,因此史前考古学与出土文献可以说关系不大。但是,历史考古学(即进入有同时代文字记录的历史时代的考古学)则与出土文献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之所以这样讲,不仅是因为出土文献就其所具有的历史文献的性质及其研究方法与狭义史学主要依靠历史文献作研究有较多的共性,而狭义史学与考古学共同构成历史科学研究的双翼,从而与考古...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全国第三批共94件禁出境展览文物名单,1件出土于宜兴的文物榜上有名。这些文物都为国宝级一级文物中的孤品、易损品,价值极高,为保护文物安全,禁止出境展览。 这件来自宜兴的文物叫做“西晋青釉神兽尊”,于1976年宜兴周处家族墓出土,现藏于南京物博馆。据悉,考古界一致认为,这件文物是宜兴本地烧造,具有极高的青瓷工艺水平。至今,共有11件江苏文物列入禁出境展览...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今日通报:昭通市水塘坝古生物化石遗址发现距今620万至610万年间的古猿头骨化石(见图),弥补了亚洲古猿发现的时空空白,对欧亚大陆早期人类起源及其环境背景关系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昭通水塘坝项目负责人吉学平介绍,新发现的古猿头骨属幼年个体,面部基本完整、保存状况极佳,仅有微小变形。其眼眶呈圆角方形且宽大于高、眉脊明显开始发育、中面部宽短、突颌...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陕西省宝鸡市考古队在陕西宝鸡对8座汉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70余件文物,其中首次在宝鸡汉墓中发现秦式玉人。 据介绍,8座墓葬均为斜坡道式土洞墓,多有土坯封门。其中两座墓的多室结构在宝鸡地区很罕见。主室墓向规整,空间宽敞,2具骨骸;侧室空间较窄狭,方向斜扭向主室靠拢,1具骨骸。局部可见从主墓室延伸出的墓道部分又被侧室前端打破的迹象,专家推断,这说明侧室形成较晚,是一种...
1982年4月,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城东郊闸口村的一座明代墓葬被发掘,墓主人是明代书画收藏家王镇。 王镇(1424-1495年),字伯安,祖籍江苏仪征,其曾祖于明洪武年间迁来淮安。王镇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家庭,幼读诗书,秉承先业,治家勤俭,于是家益丰盛。王镇一生不求仕途,唯“古今图画墨迹,最为心所钟爱,终日披览玩赏”而忘记饮食,对字画更是“善识其真伪”,...
(记者 朱炎皇 通讯员 米承实 赵斌斌 曾广胜)继去年出土剑矛戈等青铜兵器30余件之后,怀化辰溪县城南黄土坡考古发掘再现青铜兵器,昨日,在编号为M47的战国墓里,出土了青铜剑、青铜矛、青铜戈各1件,铜锥3件,以及彩陶鼎、壶、豆(盛瓜子、水果的器具)等日用陶器11件。据悉,发掘将于9月上旬结束。 黄土坡古墓群1988年曾发掘,位于沅江河谷的二级台地上,面积1万余平方米,主要为战国墓,其中有少许汉墓...
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原器通高126厘米,口长30.5厘米,宽24.9厘米。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壶身的纹饰为浅浮雕并有阴线刻镂的龙、凤纹饰。有的是以鸟兽合体的形式表现,虬屈蟠绕,布满壶体。圈足上每面饰相对的两虎,器盖口沿饰窃曲纹。...
8月28日,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从安徽省文化厅获悉,今年5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肥西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合肥市出口加工区(乱墩子墓地)三期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经初步勘探,共发现230余座古代墓葬。截至目前,已发掘墓葬150余座,已出土文物800多件。 据了解,从墓葬形制上看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从年代上看多为汉代墓葬,少数战国晚期墓葬。文物有铜剑、铜、铜镞、铜矛、玉璧、玉佩以及大量陶...
在陕西省宝鸡市马营镇凉泉村村东,陕西考古工作者最近对8座汉代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除铜钱外,共出土陶器、铜器、铁器、玉石器等70余件器物,其中出土的玉人极为罕见。 8座墓葬均为斜坡道式土洞墓,多有土坯封门。有7座属小型西汉中晚期墓葬,1座时代上限为东汉初期。出土的随葬品以M1号墓出土的玉人最为特殊,这些玉人被认为是秦国的祭祀器,多为一男一女成对出现。宝鸡地区属秦文化中心区,也是畤的集中区。R...
一枚古老的非洲基尔瓦硬币,大约可追溯至公元 1100 年,现收藏于悉尼动力博物馆(Sydney´s Powerhouse Museum)。如果能够将“拥有 900 年历史的非洲硬币为何会出现在遥远的澳大利亚北部的韦塞尔群岛(Wessel Islands)”解释清楚,那么不但澳洲或新西兰地区与外界接触的历史将被改写,而且土著岩石艺术的来龙去脉也将一目了然。法新社图...
近日,考古学家在位于土耳其爱琴海沿岸伊兹密尔市的耶希洛瓦(Ye&&51;ilova)古墓遗址进行发掘工作时,意外发现了8000年前女神雕像的精美头部残骸。 中国文物网8月26日编译报道:近日,考古学家在位于土耳其爱琴海沿岸伊兹密尔市的耶希洛瓦(Ye&&51;ilova)古墓遗址进行发掘工作时,意外发现了8000年前女神雕像的精美头部残骸。 副教授恰拉·...
仅发现的墓碑碑刻厚度就达40余厘米,堪称为辽西之最,多人锹镐并用挖掘1米多深,然后吊车、铲车再上场,经过人和机器努力,354岁明末著名将领祖大寿残损墓碑碑身、碑座和碑头才在辽西大地里露出真身。 昨日,记者在兴城古城文庙内看到,最小的石头也有百余公斤,最大的得有200余公斤。残碑为青灰色石灰石材质,上面有的雕刻着清晰可辨的各种精致花纹,有些残碑上还用楷书汉字刻着一些大字。“把这些石碑挖...
阿勒泰新闻网讯:近日,考古学家在新疆北部的青河县三海子遗址群发掘出大约2700年前古代游牧人群祭祀所用的盾形石板。 三海子石构遗址群位于新疆阿尔泰山水草丰美的花海子湖畔,海拔约2700米,西与蒙古国接壤。这里有被考古学家称作“欧亚草原上最大太阳神殿”的花海子十字轮辐状石围石堆遗址以及散布其间的各类精美鹿石。 由于地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这里的部分遗址正面临湖水的侵蚀,因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
考古学家在青河县三海子遗址群发掘出大约2700年前古代游牧人群祭祀所用的盾形石板。 三海子石构遗址群位于阿尔泰山水草丰美的花海子湖畔。这里有被考古学家称作“欧亚草原上最大太阳神殿”的花海子十字轮辐状石围石堆遗址以及散布其间的各类精美鹿石。由于地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这里的部分遗址正面临湖水的侵蚀,因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阿勒泰地区文物局和新疆青河县文物局组成的考...
从远古时期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到周代、春秋、五代、宋、元、明、清,跨越5000多年的松江考古出土文物汇集到一起,蔚为壮观。前天,“寻根上海”松江考古出土文物展在松江博物馆开展,首次大规模展出了来自本土的出土文物。 本次共展出文物385件,尽可能全方位展现松江的悠久历史。展览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为人类从迁徙、游牧等方式到发展农业定居下来,从中寻找人类的文化;另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