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宝坻区的窝头河是条古河道,河两岸景色宜人,对于河名的来历有人说是因为河中有个小岛形似窝头,也有人说曾经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就在这条河的不远处的歇马台村,曾经在1984年就发掘出古代遗址。如今为配合歇马台村还迁房项目的工程施工,今年4月至今,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再次对歇马台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而此次是首次大面积地对该遗址的发掘,跨越商、周、战国,出土墓葬30座,并首次出土仿青铜的陪葬礼器。 遗址...
“欲张大楚国,故称张楚也。”关于陈胜起义之后建立的张楚政权,《史记》仅一笔带过。张楚政权究竟存在了多久?其内部治理结构如何?这一直是待解的史学命题。 日前,在益阳出土的一件觚(木简的一种,编者注)或许为这个命题的解答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这枚觚上书“张楚之岁”,这很可能代表“张楚并非一个年号,而只是一个年份”。 7月21日,...
武汉晚报讯 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葬群考古发掘渐入尾声,考古人员又有惊喜发现,一件保存完好的青铜双面人头像首现于墓葬。 这件青铜双面人头像发现于最大墓葬M111中,其面部轮廓清晰,眼睛大、颧骨高,头顶处有角一样的突起,类似人或神的造型。 据了解,截至7月18日,叶家山考古发掘工作基本“收官”,其最大墓葬M111中的主要随葬品已全部“暴露”出来。包括5只编钟、20件鼎、12件簋等主要器物将移送...
记者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文产办获悉,近日,施工人员在镇雄县五德镇杨柳湾村开山辟路时,挖掘出一些盆形金属器物残块。专家们考证发现,出土的釜、壶、盘、洗等4件文物均属于汉代青铜器。 7月13日上午,镇雄县宣传、文化、公安等部门人员赶到杨柳湾村,对文物发现地进行了妥善保护。云南省、昭通市文物考古专家赶到现场后,开展实地发掘和考古。当天下午,考古人员在长约10米的地埂子中陆续发掘出4件粘满泥土的金属器物...
叶家山最大墓M111墓发掘出“青铜双面神像”。 位于椁和棺之间,对应墓主头部,为西周墓首见 叶家山西周墓葬群的野外考古发掘工作逐渐进入尾声,昨日又有重大发现,一件青铜双面神像惊现最大墓M111墓底,位于棺椁之中,墓主人头部的正上方。专家表示,如此形状、放在如此位置的文物,在国内西周墓中还是首次见到。 此外,在棺椁的中部,发现了很多金箔和玉器,金箔上还镶有兽面纹,这...
年代: 中国战国时代 材料: 木 青铜 规格: 架长748厘米,宽335厘米,高273厘米 重4400公斤 出土时间:1978年 出土地址:湖北随县 收藏地:湖北省博物馆 作用:用于独奏、合奏,也可以为唱歌和舞蹈伴奏 曾侯乙编钟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中的一组。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
发掘现场已拉起警戒,派专人值守。 发掘出土的壶、盘等文物 挖机挥舞着手臂开山辟路,突然,一个锈迹斑斑的盆形金属器物残块冒了出来,施工工人和当地村民一看,立即停止施工并电话联系相关专家进行考证。这是7月11日发生在昭通镇雄县五德镇杨柳湾村的情景。随着省、市、县三级文物专家的现场发掘和全面考证,很快揭开了这些文物的神秘面纱:所发掘出土的釜、壶、盘、洗等4件文物均属于在地...
15日,上海博物馆再次牵手全球著名金融机构美银美林启动“全球艺术保护项目”,从近2000件文物里精选出10件进行修复。一年半以后,其中的唐代长沙窑褐釉瓷拍鼓(腰鼓)、长沙窑褐彩执壶、越窑青瓷碗、宋代青白釉洗、龙泉窑长颈瓶等10件青龙镇遗址文物将与市民见面。 此次修复的10件文物中,唐代长沙窑褐釉瓷拍鼓尤为引人注目,其表面褐黄釉,内壁褐色釉,鼓身两端粗圆,中间腰细,外壁凸起...
1977年6月,位于五间的上游水库正在维修。一天,一场暴雨不期而至,持续了一整天。洪水冲刷掉泥土,泄露了一个1.4亿年前的秘密一条长达7米多,头骨长82厘米,高约50厘米的恐龙化石。这条恐龙化石被命名为上游永川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肉食性恐龙化石。 如今已67岁的熊昆信,当时是上游水库恐龙发掘指挥部的联络员,见证了发掘的全过程。昨日,他向记者回忆了首次发掘的全过程。 36年前暴雨冲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