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日前,记者从江苏省南京市有关部门获悉,该市江宁区斥资近900万元抢修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杨柳村古建筑群,这批明清古民居群将被建成民俗文化园。 据介绍,杨柳村古建筑群现由36座宅院组成,为明代万历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历时200余年,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民居一般为三进、四进、五进,最多的“翼圣堂”是“七进、十八道门槛”。其规模格...
记者昨日从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获悉,目前南京最大的一幅云锦珍品将在2007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上拍卖,同时拍卖的还有牙雕龙舟画舫和两件羊脂玉籽雕精品,这些都是南京工艺美术大楼的镇楼之宝,起拍总价约在200万元人民币左右 一件底座价超10多万 南京市近些年来一直在力推云锦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时而出现,而藏身工艺美术大楼近3年的云锦真金线妆花地屏《锦韵华章》,却是迄今为止尺寸最大的一幅,...
长80厘米的大型牙雕“龙舟画舫”、全世界最大的云锦屏风《锦韵华章》、十几年升值1000倍的和田羊脂玉籽料雕,这三件南京工艺美术大楼的“镇楼之宝”,将在第二届文交会文物工艺品展上现场拍卖。 日前,记者在工艺美术大楼看到了这三件艺术珍品。“龙舟画舫”摆在最显眼处,30厘米高的船身整整雕刻了7层,近百个门窗通透,一部分还能自由闭合...
因南京浦口区复建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中国佛教禅宗发祥地”定山寺,南京博物馆考古专家正在对该寺遗址进行发掘,目前已经发现寺殿遗址等众多遗迹。记者昨日来到定山寺遗址发掘现场看到,丰富的寺庙文化遗存,尽显当年江北第一大寺及“禅宗祖庭”的风采。 山洪暴发毁了千年古寺 负责恢复和复建南京定山寺工程的释智光法师昨日告诉记者,1500年前,崇信佛教的梁武帝...
公元前116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汉武帝刘彻在汾河上得到了一只青铜鼎,从这一年起,大汉帝国的年历中多了一个以鼎得名的年号———元鼎。 在南博技术部的修复室内,存放着29只待修的珍贵青铜器。 2800岁的高龄让这些来自镇江的吴国青铜器身染数病,有的甚至是“绝症”———青铜器粉状锈。凡是这种有害铜锈会迅速扩散至青铜器内部,将整个青铜器慢慢腐蚀成粉末。因此,粉状锈被文...
(现场) 一场由江苏嘉恒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办的艺术品鉴赏沙龙,8月5日在南京湖南路凤凰台酒店圆满落下帷幕。该场沙龙吸引了近百名驰骋在南京商界的知名企业家,脱去商业领域的光环,他们都是一群热爱艺术的人。 “我们不懂艺术,但不影响我们追求艺术的热情;我很喜欢这种撇开利润享受纯粹艺术的聚会”中央商场、华联商厦原董事长的一席话得到所有在场企业家认同的掌声。其实,在场的很多企...
近日,南京江宁区一座小土坡上发现一座古墓,有关部门接到施工单位报警后,及时赶到现场指挥保护发掘,出土一些七零八落的棺木和六只陶罐,文物专家初步认定,这是一座西汉全土墓。 昨天下午1时许,记者闻讯赶到江宁禄口街道上穆村,这里有一座小土山,一个道路施工队正在施工,道路要穿山而过,几台挖土机盘踞在山腰上,中间有一大坑,周围有几名民警和辅警,几名文保工作者,还有几十名附近村民。大坑有四五米深,坑底...
原以为南京人的宝贝已经“晒”得差不多了,古钱币不少,古铜镜也有,瓷器陶罐散落民家,皇宫用品成为收藏。殊不知除了家藏级、殿堂级宝贝,新鲜出炉的宝贝也等不及要来晒一晒。日前,市民韦世林致电《金陵晚报》,讲述了一件日前由他发现并经专家鉴定的文物。 发现文物疑似“养虎槽” 家住河西宁工新寓的韦先生是一位文物爱好者,平时就爱翻阅各种各样的史书,被誉为...
西周、六朝、明代,在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是三个排序相距甚远的时代。但在南京仙林地区,它们交织在了一片方圆50万平方米的考古工地内。历时4个月,南京市博物馆发现了西周、六朝、明清时期的居住区、墓葬和窑址。文化遗存的时间持续性之长令考古专家们惊讶。 目前发现的西周遗址,由于地表状况复杂,考古队只对5000平方米的地域进行了详细的勘察,现在的发掘面积仅有约300平方米。据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的专家介绍,目前...
昨天,古兵器收藏家皇甫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南京“总统府”博物馆展出的“中正剑”及“日军军刀”是赝品,而且一放就是多年。随后记者致电南京“总统府”,馆方承认这两件展品的确并非真品,并表示他们将尽快更正说明牌,给予注解。 假军刀出现在全国各地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的“总统府”曾...
墓志,是记载墓主身份、古代铭刻在石碑上的悼念性文字,一般只有达官权贵的墓葬才会留下墓志。近日,南京地质专家项长兴在江宁汤山镇后村考察后村南朝失考墓神道龟趺时,竟然意外地在当地一户农民家发现了一块神秘的“无字墓志”,记者随后了解到,这块“无字墓志”是26年前村民挖地基时挖出,出土时上面曾经有鲜艳的红色字迹。 “墓志”上的字迹已...
墓碑上清晰可辨的字迹 昨天下午,热心市民陈先生给本报热线打来电话,称在南京玄武区太平门外蒋王庙街发现了一座清朝的墓碑,记者立即与南京市博物院考古人员一起前往查看。经专家鉴定,此块墓碑字迹清晰,对研究清初历史有意义,而此墓碑距今正好300年整。 记者来到挖掘现场后发现,马路对面就是明朝开国将领李文忠的墓地。市民陈先生告诉记者,这条人行横道目前正在拓宽改造,前天下午5点15分左右,工人们施工时突然...
曾被媒体广泛关注的南京卡子门工地“近十座六朝墓被毁”事件终于有了结果,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经过5天考古勘探,确认该地区没有六朝家族墓地,已知的两处遗迹,分别为六朝和清代晚期之后墓葬。 据主持考古勘探的考古部副主任祁海宁介绍,施工现场只有3000平方米的山坡是地层土,可能有古墓。但根据考古经验,此处存在六朝墓群的可能性不大,理由是古代一般选择山的东面或南面下葬,取通风朝阳之势...
中新浙江网7月10日电 记者从南京市规划局获悉,新一轮《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前期专家咨询会日前在南京举行,两院院士吴良镛、国家文物局原局长谢辰生,徐苹芳等国内著名专家出席会议。与会专家畅所欲言,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出谋划策。 据介绍,2001年南京市组织编制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名城保护体系,并在技术上有一定的创新,较好地指导了南京城市的发展。在规划...
近日,南京博物馆与六合区文化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六合区雄州镇冶浦村西汉棠邑侯国的遗址进行大规模考古勘探。这是建国后考古人员首次对这座规模宏大的古代城址进行勘探、调查。 昨天,记者来到六合区雄州镇冶浦村,考古人员派来的10多名技工,站在一处高地上,手抓洛阳铲进行钻探。很快,技工们从地下两三米的地方钻探上来的泥土,小心翼翼地堆在地上,看上去这些泥土都呈黑色,中间还夹杂一些灰陶片,表面印有网状纹。考古...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