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好逸恶劳囊中羞涩,苦于钱从何来,遂去“寻宝”,结果找到了古墓,并挖出了文物,岂料钱未赚到,便落入法网。近日,甘泉法院以盗掘古墓葬罪,分别判处被告人姬某某有期徒刑十年又六个月,李某有期徒刑十年又六个月,巩某某有期徒刑十年,王某某有期徒刑七年。 巩某某在一次闲逛中发现某村山上有座古墓,便将这一消息告诉王某某。2015年5月份,姬某某伙同巩某某、李某、王某某等人携带探条、铁锨等工具,前去盗掘古...
黄骅市郛堤城西北发现战国时期成人瓮棺葬群 图为战国时期成人瓮棺墓葬 考古人员对墓葬进行考古发掘 河北省黄骅市文保所14日透露,在该市郛堤城西北发现成人瓮棺葬群,墓葬形式为罐釜和大小罐组合的埋葬形式,年代初步推断为战国时期。 经过初步勘探,墓葬有6处,位于地面约2米深。考古人员对其中四座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后的墓葬墓向为南北方向,呈东西排列,全部为瓮棺葬制。...
公元前841年,是中国信史的端口年份,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有了信史,历史有了文字记载,并且再没有中断。同时,从这一年开始,周朝开始了14年的共和政治,而这之后又恢复了帝王政治的原状。 周朝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史时代的王朝,柏杨先生在《中国历史年表》中写道:“本世纪,周王朝的镐京(今陕西西安)被蛮族攻陷。焚掠一空,只好迁都洛阳,权威不能复振。”能导致当时中国境内最强大、权力最集中的王朝迁都的...
近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克苏地区文物保护管理局及乌什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考古工作队,首次在这个县发掘清理出土了战国至汉代时期的墓葬。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艾涛介绍,此次清理和发掘的墓葬叫亚科瑞克东古墓群,有数百座石堆墓,规模较大,位于该县亚科瑞克乡以南方向。考古队员用了20天时间,一共发掘清理20座石堆墓,出土了陶器、青铜器等18件随葬品,初步判断是战国至汉代时期的,为进一步研究和印证乌...
中国的青铜剑最早出现于公元前15世纪的早商时期,最初为短剑,长度在二三十厘米左右。对其起源有多种推测,有学者认为是脱胎于铜矛头,也有观点把早期青铜剑中的重要种类——青铜匕首认作是青铜短刀的继承者。但目前比较明确的是,大约到了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春秋晚期,吴越地区在青铜剑的铸造方面已经相当成熟,再加上中原的主要作战方式从车战转为步战,就推动了中国青铜剑进入发展的黄金期,涌现了一批传世名剑。 这把收藏...
记者从河北廊坊霸州市文物管理所获悉,考古人员近日在霸州田各庄村北龙江渠河底发掘出一古墓群,出土了陶缸4个、陶盆3个、瓮棺5个,同时还发现一口北朝时期水井。经考古人员初步认定,这一古墓葬群时间跨度较大,其中最早的是1座战国时期的瓮棺葬,另有东汉时期墓葬4座和北朝时期墓葬1座。 霸州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康健说,这处古墓群是田各庄村村民李宝泉在渠道内平整土地时发现的。他迅速上报到霸州市文物管理所,随后展...
4月16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成果发布会暨首发仪式在清华大学召开。“清华简”第六辑整理报告共收入5篇战国佚籍,记录了春秋时期郑、齐、秦、楚诸国史事,此批文献的整理公布将为历史学、文献学等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资料。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学勤介绍了“清华简”第六辑整理报告的情况。第六辑整理报告5篇文献中有3篇是关于郑国史事的,即《郑武夫人...
象山一群工人在丹城塔山上施工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些罐、碗等器皿。经县文管办工作人员初步鉴定,这批器皿是战国时期的墓葬文物,距今已有2000余年。 据介绍,4月17日上午,徐振定、沈信根等10人在塔山上进行移动信号站扩建施工时,突然发现土里有些形似碗、罐的器皿。“有几个年长的同事平时在电视上看到文物出土的报道,估计这些可能是古物,便立即联系了县文管办和县文物监察大队。”沈信根告诉记者。 该县文管办...
昨天李克强总理在清华大学听取了“清华简”的最新研究成果汇报,今天上午,这份第六辑整理报告发布,共收入5篇战国佚籍,记录了春秋时期郑、齐、秦、楚诸国史事,皆为前所未见的篇章,其整理公布为历史学、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5篇文献分别为《郑武夫人规孺子》《郑文公问太伯》《子产》《管仲》和《子仪》。其中三篇文献记录的均是关于郑国的史事。 三篇文献涉及郑国史事 《春秋》开篇有记载 清华大学出土文...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16日在北京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新整理的五篇文献均记载春秋史事,皆为前所未见的篇章,为历史学、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其中,《郑武夫人规孺子》记载郑国第二代国君郑武公逝世后,夫人武姜对继任的庄公——也就是《春秋》开篇“郑伯克段于鄢”的那位郑伯——进行的规诫。《郑文公问太伯》则是郑国公族太伯规诫郑厉公之子文公的言辞。 这两篇文献对郑国初期的三代国君即桓公、武公、庄公多有...
2014年8月16日至2015年8月13日,在荆州市荆州中学新校区建设工程中,荆州博物馆对位于荆州区郢城镇荆北村与郢南村交界处的刘家台与夏家台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两墓地东西相邻,有明显空白区相分隔,时代及葬制葬俗与文化特征基本相同。共发掘战国墓葬350 座,出土随葬器物3058 件(套),其中陶器1797 件,铜器398 件,竹简400余枚,漆木器375 件,玉石制品30 件,丝织品3件(套...
战国—汉玉璧,吉星福、张振芳伉俪捐赠。 玉料呈青色、半透明,体扁平、正圆形。内外两缘修饰突起素宽边。通体雕琢卧蚕纹,两面纹饰相同,琢磨精工。 中国玉器在新石器时代由于区域特色产生了北方玉器、中部玉器(包括东部西北部)、南方玉器三大体系。而南方玉器正是琮、璧、冠、佩的发源地。近年出土于余杭安溪乡的青玉璧,正反两面皆有图文铭刻,从此开启了玉璧的神秘装饰美学之路。而本件玉璧的纹饰正是袁周以来流行的主...
4月1日上午,“战国编钟—孔子时代的瑰宝”特别展览在南宁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主要展出100多件精美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7件,二级文物12件,除了可观展外,展出期间还将配合展览举办互动体验、科普讲堂、战国编钟展览知识卡介绍等活动,让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战国时期的文化和历史。 据南宁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展出的文物有礼器、乐器和兵器等,展览曾经代表中国赴美国、日本等国家展出,在展出的文物中,作...
山西省朔州市的朔城区和平鲁区(简称平朔),地处古老的大同盆地西南缘,南、西、北三面均有高山环绕,中东部为平川,桑干河从其腹部蜿蜒流去,历来就是中原与塞外的交通要冲。在秦汉之世,统一了北方草原的匈奴族实力空前强大,不断南下与中原发生碰撞,这里就成为秦汉两代北拒匈奴的边防要塞。西汉对匈奴反击的第一战“马邑之伏”即发生在朔州。为保证军需,西汉政权在山西北部的郡县屯驻大量人口和军队,晋北朔州因此成为重要的...
3月8日,著名漆器收藏家、美籍华人姜雷先生无偿向浙江省博物馆捐赠战国漆樽、汉彩绘鸟兽云气纹耳杯和汉黑漆戗刻涡纹铁剑等三件战汉漆器。 这批漆器不仅保存完整,而且在髹漆技法上更是值得研究。其中汉黑漆戗刻涡纹铁剑,剑鞘与铁剑都完整,品相极佳。该剑剑鞘上的涡纹髹漆工艺更为罕见。先以戗划出细如发丝的涡纹,再在纹饰的边缘填以羚羊角粉。这种戗填工艺与早期的戗金银工艺有诸多相似之处。漆器戗金银工艺在汉代已经发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