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安徽省博物馆藏楚“铸客”大鼎,是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青铜礼器,重400公斤,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腹围290厘米。气势雄伟,端重古朴,距今已有2400余年历史,属“国宝级”文物。它于1933年从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出土,历经坎坷。 寿县,古称寿春,是楚国最后一座都城,历时19年,地下埋藏文物丰富。1933年,寿县发生旱灾,地方联保主任和保长发...
由安徽省博物馆青铜器修复专家历经4个多月奋战,被成功复制的“楚大鼎”,昨日上午在经过文物专家的严密包装后,当天下午正式装车启运,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旅途跋涉后,顺利回到楚大鼎的出土地寿县。在阔别故乡70余年后,“楚大鼎”今天将和家乡人民“亲密接触”。 昨日上午,在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克隆楚大鼎”的包装现...
子龙鼎,商末周初,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高103厘米,口径80厘米,传二十世纪20年代于河南辉县出土。 为迎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研山铭》、《中秋帖》、《伯远帖》、《淳化阁帖》等一大批国宝级文物齐聚一堂,引来大批参观者。然而,当他们踏进展厅,却发现在展厅进口处最显著的位置赫然矗立着一件巨大的圆形青铜鼎。只见这件青铜圆鼎形体庞伟,浑厚凝重,口沿下装饰狰...
该像宽脸方颐,耳垂穿孔,呲牙咧嘴,神态严肃。上身穿右衽交领长袖短衫,腰间系带两周。下身着犊鼻裤,脚上套袜,手腕带鐲,双手扶膝,坐姿。
鉴定中了解古铜器锈蚀的特点非常重要。由于地域的不同和各时期青铜材料的不同、锈蚀年代的长短不同,都会表现在铜锈上。我们一般说的红斑、绿锈、黑漆古、水银沁等,都是最常见的铜锈现象。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多种锈色。真锈是由铜器体内生出来的,特点是有根基、有层次、有硬度、有牢度、有光泽。而假锈,主要是两种作伪方法,一种是短时间内腐蚀所成,另一种是涂抹粘附而成。所以做出来的锈,多表现为锈浅浮、色粉绿、无硬度...
与铜剑一道捐赠的战国早期铜戈。博物馆提供 陈传超捐赠的战国早期铜剑。博物馆提供 在襄樊博物馆里面,展览着许多从襄樊出土的冷兵器。其中一柄战国的青铜古剑对于襄樊十九中学的历史老师陈传超来说,有着特殊的感情。 正是陈老师30年前无私地将这柄古剑献给了市博物馆,今天的襄樊市民才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到这柄古剑的风采。 陈传超的老家在原襄阳县竹条镇黄庄村(现属樊城区牛首镇)。据他回忆,这柄青铜古剑...
16日,173件距今2000多年前的先秦青铜编钟在大钟寺博物馆亮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以出土青铜编钟为主题的大规模精品文物展。据大钟寺博物馆馆长助理庾华介绍,这批展品分别来自山西、河南和湖北三省,仅一组河南出土编钟是复制品,其余均是真品。 据介绍,此次展览的编钟共有10套,其中的一个“亮点”是擂鼓墩二号墓编钟,它出土自曾侯乙夫人的墓穴,共有36件,与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只...
为庆祝国庆60周年,配合9月上旬市委宣传部组织的“走进博物馆”活动,根据老馆“古代艺术”的定位,深圳博物馆筹划组织了《馆藏青铜器展》。 展览已于2009年8月28日开展,作为深圳博物馆老馆改造前的常设展展出。展览地点为深圳博物馆老馆7号展厅。 本次展览共展出馆藏青铜器89件(套),其中一级品9件,包括西周时期的一件“鸟纹铜鼎&rdquo...
■商代分为商代前期和后期,这两个时期的差别很大。 ●商代前期: ◆容器 锡青铜:含锡量较夏代增长但仍属中等 三元青铜:锡铅含量较低或中等。高铅存在。铜器中铅含量高多高于锡 工具:(仅盘龙城一件)含锡量中等,铅较低 ●商代后期: ◆容器: 锡铜器:为主要成分,以含锡量高与中高等偏高者为多 三元青铜:地位次于锡青铜,其中以高锡与含锡量中等偏高为绝大多数,铜器锡含量多高于铅 铅铜器:...
这件“匍”鸭形盉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亦是研究西周时期礼仪制度的实物资料,器盖内的铭文还是了解应国历史和揭开西周分封制之谜的重要史料。 在河南博物院,有一尊西周时期的“匍”鸭形盉,在当时为什么把纯铜铸成鸭子的造型? 在河南省的中部,有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平顶山。平顶山有两个别称,一曰“煤城”,另一曰“鹰...
首先从器形之间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从纹饰之间看,由于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不过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很少见。 从...
我国古代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是西周时期的毛公鼎。它于清代道光年间(公元1851年)出土后,在民间流传95年多,历经沧桑,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1日)归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即南京博物院)收藏,1948年随一批珍贵文物迁到台湾,现被收藏于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我国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大约在商代前期早已出现。但我们看到的是只有一个动物形象,代表某位王公大臣的“族徽”和此器主人...
“滇王之印”复制品 这座呈跪姿的青铜男佣像,让不少日本专家专程前来考察研究记者 杨赋/摄 纳西族顶靴老爷铜像 “历史是一道厚重的墙,生活是一扇多彩的门,文化是一把奇妙的锁,博物馆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这话一点都不假。走进1951年创建的云南省博物馆,看着馆内珍藏的多种多样青铜器,其实,历史与未来,并不像人们想...
在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当今世界上的真实的故事: 近一二十年以来,我国的考古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了发展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我们国家从众多的出土文物当中精选了一批珍品,,到国外举办了一次巡回展览。在这些展品中,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是一把青铜剑。 这一天,正当我们的讲解员指着这把熠熠闪光的青铜剑,向紧紧围拢的观众讲述它的来历的时候,人群里忽然传来了一个外国人的喊声:“先生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