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在故宫,传统文物修复力量向来不弱,如何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近年他们作了不少尝试。王五胜通过介绍故宫一级文物唐三彩马的修复过程,从分析原状入手制定修复方案并根据修复方案修复,记述了修复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讨论了现代修复理念在传统文物修复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孙瑛认为,文物修复技术和研究分不开的。因为每件文物的残破程度不同,修复的方法也不同,每一件文物都是一项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
原标题:民间文物残损为何修复难 汽车坏了可以去修理厂,家电坏了可以到维修门市部,而瓷器、字画、家具等收藏品破损了,该怎么办? 对于馆藏文物,有专业人员进行保养和修复,而民间藏家手里或多或少的残损文物又该去哪里修复?为修复这些文物又需付出多少代价? 藏品修复难 在辽宁藏家杨义方的家里有一个特殊的锦盒,里面装的是20多块大大小小的瓷片。如果将这些瓷片拼接起来,将是一件完整的明代青花人物大罐。...
3月20日,甘肃省文物局邀请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潘路、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郑幼明、湖北省荆州市文物保护中心研究员方北松等三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省博物馆承担的全省馆藏木质文物修复保护项目进行了中期验收。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省博物馆的修复保护报告,现场察看了修复保护的部分木质文物并进行了质询,认为省博物馆承担的全省馆藏木质文物修复保护项目工作规范,遵照了相关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病害分析合理,已采用的保护修复方...
近日,国家级重点文物河北省怀安县昭化寺一期工程修复完工。工程涉及山门、戏台、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大士殿、东配殿和西配殿遗址,总投资189.9万元。在修缮三大士殿时意外发现61幅明代仿唐壁画。 坐落在怀安县怀安城镇的昭化寺,初名永庆禅寺,始建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筑残损严重,均已失去原貌。只有大雄宝殿保存至今,殿内有以佛教因果报应为内容的仿唐连续...
该犀牛角雕爵杯由竹叶灵芝雕刻而成,杯高8.5厘米,口径15×10.5厘米,底座4×6厘米,器身碎成了3块,口沿部位残缺两块,每块约2厘米见方,如大拇指甲盖般大小。器物的纹饰中残缺如绿豆般大小多处,另外,裂痕和虫蛀多处。 为了尽量尊重原器的自然效果,首先将碎片用可逆性较强的天然骨胶进行原位粘接复原,而后对残缺处补缺复原。 补缺的方法有几种:A.犀牛角补犀牛角;B.犀牛角粉...
省博文物维护手段新奇 馒头修文物 记者 周明佳 摄 清理这件明朝木雕用了10多公斤馒头 记者 周明佳 摄 馒头可以做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的回答都集中在吃上。但在云南省博物馆技术人员手中,馒头却是修复文物的法宝。在对一件明朝木雕的清理维护中,技术人员用了10多公斤馒头,一点一点粘掉缝隙里的灰垢,让精美木雕重现光彩。近日,记者走访省博时得知,技术人员在挖掘维护手段的同时,该博物馆还不断引...
陕西文物工作者5年努力 三座唐代皇陵石刻保护修复完成 经过陕西文物工作者5年努力,唐顺陵、桥陵、乾陵三座皇家陵园内70多件石刻的考古调查及保护修复处理工作日前顺利完成,人们可以重新近距离领略唐代皇家恢弘肃穆的陵园风采。 陕西唐陵石刻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尤其是顺陵、桥陵、乾陵石刻极具历史、艺术和考古价值。但是这些裸露在外的石刻长期遭受严重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大部分保存现状堪忧。为了更好...
位于陕西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二十四日宣布,发现于秦兵马俑一号坑、通长为两百八十七厘米的一件戟遗迹已修复成功,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一件戟遗迹。 有关史料显示,戟为戈、矛合体之格斗兵器,柄前安直刃以刺敌,旁有横刃,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戟出现于商代。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秦始皇陵的秦俑从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弓、镞、矛、戈、钺、戟等,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
8次修改复建方案赴外地购特制青砖 云居寺800岁南塔3年内复建完 经过8次修改复建方案,被誉为“北京敦煌”的云居寺标志性建筑南塔即将开工复建。记者从云居寺了解到,最长不超过3年,国家级重点文物云居寺南塔将被最终复建成1901至1923年民国时期的原貌。 坐落于云居寺内的南塔原名“释迦佛舍利塔”,始建于辽天庆七年(公元1117年),与寺内的北塔交...
历时五年,陕西省文物工作者完成了唐代顺陵、桥陵、乾陵石刻的考古调查及保护修复处理,并于三月十八日进行了验收。有关人士称,该项目的实施,旨在更好地保护珍贵的唐代帝陵石刻,使陵园历史环境风貌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陕西唐陵石刻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由于自然因素(如温度、湿度、酸雨、生物等)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长期遭受着严重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大部分石刻保存现状堪忧,如表层物理、化学、生物风化明显,...
云居寺900年南塔将原貌修复 房山将启动募捐活动,预算为570万元;该塔修复后云居寺即旧貌复原 “石经应犹在,压经塔何处寻?”一千多年过去了,10082块辽、金石经还静静地躺在云居寺的石经地宫中。但在地宫上面,曾与石经相伴近千年的压经塔却已消逝,只剩下一片开阔地,这让不少游客都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昨日,北京房山云居寺景区表示,将向社会筹募资金修复压经塔。 云居寺已...
记者17日从河北省文物局获悉,目前中国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邮驿建筑群——鸡鸣驿城抢修保护工程业已全面展开,目前工程拆迁方案已基本完成,首先进行的城墙整体加固工程将于近期正式启动。 据悉,预计总投资达5亿元的鸡鸣驿城抢修保护工程是河北省继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之后,又一项重大的文物保护工程。未来3年内,文物部门将对这座已历经600余年风雨的驿城进行全面抢修。 据介绍,抢修保护工程包括完成鸡鸣驿城所有...
昨天,房山区云居寺南塔复建开始面向社会募捐。据了解,复建工程将于年内启动,所需资金预计570万元,将不由政府买单,全部面向社会集资。 根据上世纪初的照片和文字材料,市文物研究所历经5年,设计了南塔建设方案,并八易其稿,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已获得市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及市政府的认可,目前已提交国务院,等待批复。 云居寺相关负责人云桂荣介绍,复建工程预计耗资570万元,目前已有两人确定捐款100万元。...
尘封千年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宜兴筱王古窑遗址今年将启动复建工程。宜兴文化部门将会同西渚镇委、规划部门、及国内有关高校,共同完成这一古窑遗址的保护开发工程。 筱王古窑遗址位于西渚镇五圣村,是南宋时期的制陶遗址,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在6.2平方公里的村域范围内,20余处古窑遗址零星散布,古窑址直径小的约30多米,大的有近百米,堆积高5至10米不等。从陶片堆积状况看,其延烧时间较长,产量巨大,是宋代...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