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红釉暗刻云龙纹执壶,元,高12.5cm,口径3.5cm,足径5.3cm. 壶体呈梨形,直口,口以下渐丰成下垂的圆腹,腹部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曲柄,圈足较高微外撇,无款。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盖一侧及壶口沿外侧各置一个小圆环系,以便系绳连接,防止壶盖脱落。通体满施红釉,腹部暗刻五爪云龙纹。 此壶釉面匀净,釉色鲜艳,是元代红釉器中的珍品。壶身的龙纹细颈长嘴,形态生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梨...
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高2.3cm,口径17.8cm,足径11.4cm.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胎骨坚细洁白,内外施釉,釉层较厚,呈失透状,釉面莹润,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鹅卵色泽,故名“卵白釉”。足内露胎无釉。 盘外壁刻划变形莲瓣纹一周,共16瓣,莲瓣纹尖部划一道弦纹。盘内有阳纹印花装饰,盘心是一龙戏珠,龙,张口露齿五爪,身体舞动,异常骄猛,衬以朵云和火珠。盘内壁为缠枝莲托八吉祥纹,花间...
卵白釉印花云龙纹盘,元,高4.1cm,口径15.9cm,足径5.3cm.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胎体洁白,里外施卵白釉。内底及内壁均模印云龙纹。 枢府釉是元代景德镇地区创烧的一种白釉品种的统称。其胎体一般比较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泛青,恰似鸭蛋色泽,故又称“卵白釉”。其主要装饰手法是模印,题材比较简单,常见的有龙纹、芦雁纹或缠枝花纹。因这些白釉瓷器的花纹中间往往模印“枢府”两字,故称“枢府釉...
龙泉窑印龙纹青釉盘,元,高7.5cm,口径42.9cm,足径29cm. 盘敞口,浅腹,坦底,圈足。里外施青釉,底部无釉,露胎处呈火石红色。盘心模印云龙纹,内壁刻划花纹。此盘器形较大,胎体厚重,釉呈青黄色,在较厚的釉层下模印的云龙纹清晰可见,据此表明这是元代龙泉窑青瓷的典型器。 龙泉窑青瓷自宋代发展到元代虽然烧造地区扩大且产量巨增,但已无法烧出南宋时期的梅子青色。为弥补青瓷呈色的不足,元代龙泉窑...
图1 正面(左) 图2 侧面(右) 图3 壁内铭文 中国古代铜器是精美绝伦光辉灿烂的艺术珍品,是华夏祖先创造的特征,它造型典雅别致,种类繁多。其中鼎类是古代铸器的大宗,它风格独特,纹饰华丽,铸制精美闻名天下。鼎类亦是古代金属铸器中使用时间最长,造型变化最大,所兼功能最多的一种容器。 中国的鼎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
定窑印花螭龙纹盘,宋,高4.7cm,口径23cm,足径10.8cm. 盘敞口,口沿无釉(俗称芒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泪痕。碗内模印螭龙纹。胎体轻薄,胎色洁白。 印花装饰是宋代定窑所采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发明了覆烧工艺,“芒口”是这种工艺所留下的特征,覆烧可以充分利用窑的容积,大大提高产量。
端砚石从唐朝初年开始开采使用,一直延续至今,年代久远,石质优良。端砚石出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麻子坑砚石质地高洁,优质的麻子坑石可与老坑石媲美。一般来说它仅次于老坑,而与坑仔岩同级,如遇佳石则又胜于坑仔岩。麻子坑如果不认真细看,容易与老坑混同。 端溪多眼云龙纹随型砚(图1)长30.5厘米,宽...
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北宋,高5.2cm,口径23.3cm,足径10.2cm。故宫博物院藏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釉色白中闪牙黄,口沿无釉。盘内印花装饰。内壁印祥云纹,内底印一矫健行龙。 定窑瓷器上常见龙凤纹装饰,说明定窑瓷业生产与宫廷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清代龙的形象基本定型,其特征是:拙重苍老,双角,龙头饱满宽阔,多处有隆起。毛发向脑后纷披且十分浓密,颚大须髯交错,鼻子形同如意,身如蛇且鳞甲遍布,四只巨爪(乾隆朝宫中龙为五爪)张扬尖利。 清代龙形在古典家具的纹饰上常被运用,除了一些由原始的龙演绎的神兽形象的纹饰,如夔龙、虬龙、螭等亦属于龙纹类外,但根据龙纹的不同,龙纹可分为以下几类: 1.穿云龙:龙身伴有云纹。 2.戏水龙:盘曲不规则,与海...
三彩划花龙纹盘,辽,高2.3cm,口径17.3cm,足径12cm. 盘折沿,边沿处隆起一周,广底,圈足。盘心褐色弦纹内刻划一团龙,张口吐舌,龙身盘曲,龙爪伸张有力,形象威猛传神。 此盘制作规整,设色浓重,黄色的腾龙在绿色的盘体衬托下醒目突出,是辽代三彩器的代表作品。 辽三彩基本取法于唐三彩,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形成自身的风格,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其图案多为契丹民族喜见的牡丹、芍药等。釉色方...
北京翰海秋拍中最受瞩目的一件拍品“明永乐铁鎏金龙纹钺刀”为迄今仅见的明代宫廷藏传佛教法器,以6670万元成交。此件拍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作为手柄的五钴金刚杵,第二部分为摩羯及其口吐的钺刀刀身。自摩羯口中展开的刀刃,前端弯曲,曲刃丰满。刀身正反两面均以错金工艺做金刚真言,正面为大威德金刚八字真言,刀勾处做汉字“大明永乐年施”楷书款;另一面刀勾处为“大明永乐年施”藏文拼音款。法器通身为铁质打造,...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牛立亭)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几千年来已深深扎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龙文化。中华儿女都被叫做龙的传人。龙的艺术造型复杂多变,几乎可以在各个领域得到体现,如诗词歌赋,雕刻、壁画、印章、书法,以及各类装饰等。据考古研究发现,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此外,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也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
市场上的海量明清玉器之中,究竟有多少不真?各说各话。因此,仅以明清玉器上常见的龙纹辨识为例,为众多爱玉者提供些许依据。 明代龙头刻划的刀口深,脸雕得又长又宽,大多是侧面脸,但两只眼睛都露出来了;眼睛为圆眼,是用小圆管钻一圆深槽,以中间的小圆乳钉为眼睛,突出很高,俗称“虾米眼”。明代龙纹的眼睛还有斜线形、竖线形和平线形。发型的典型特点是短发,从根部就向上前方冲。明代中晚期龙纹的腿小腿部分很细,中间...
青花瓷纹饰精美、艳丽,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为人们所钟爱,元青花更是收藏品中不可多见的珍品。明朝是青花瓷发展史上的大成时期,这时的青花色彩浓艳,胎质细腻,造型丰富。今天小编就带您鉴赏一只正德时期的青花龙纹寿字大盖罐。 通高68cm,盖上有宝珠形金属纽(后配),盖面绘双龙穿花。罐肩部是缠枝花卉。腹部为"双龙仰寿图",两条行龙舞爪扬尾,弓身曲颈,将飞腾时雄伟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罐腹下部的海水波涛汹涌,...
作为扬州人,很为扬州剪纸高超的民间艺术而自豪。近现代的剪纸纹饰大家看得应该很多,可谁又看过宋代的剪纸是什么样子呢?别说,还真有。江西吉州窑有一种剪纸纹样的瓷器,承载了千年剪纸的使命,把当时吉州一带盛行的剪纸,搬到瓷器上了。 这是一只宋代吉州窑剪纸贴花龙纹碗(图一),口径12.4厘米、高6.1厘米。呈斗笠形,胎质疏松,釉色黑里透红。用放大镜看,有细小开片。最特别的地方是碗的内壁由当时工匠用剪纸剪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