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记者从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在广西扶绥县敢造贝丘遗址考古挖掘中,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80余座,其中一座为幼儿墓葬。此外,该遗址还发现了其他文化遗存,为研究广西河岸贝丘遗址的类型和发展序列提供了新资料。 据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馆员陈晓颖介绍,从2014年4月开始,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此次挖掘发现了大量的石制品,特别是数量...
广西桂林市资源县资源镇晓锦村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因为文化遗物丰富、独具特色,具有重要的考古意义和价值,日前被广西文物考古所专家命名为“晓锦文化”。 该遗址位于桂林市资源县资源镇晓锦村后龙山,进行过三次发掘,共出土各类珍贵文物2000余件。晓锦遗址发掘的最大收获是发现有炭化稻米,通过水洗法共选出炭化稻米12000多粒,经初步鉴定是较原始的栽培粳稻,有少量籼稻。这是目前为止广西发现的最早的一...
记者29日从浙江考古研究所了解到,经考证,近日在浙江东阳城北新区华店小区东北蟠溪边发现的出土物与浦江上山遗址文化的类似,属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这一发现为研究东阳地区的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实地调查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夹碳陶碎片、红衣夹碳陶片、石磨棒(块)等遗物,部分陶碎片可以确定为大口盆器、罐类器的碎片。在夹碳陶中,发现夹有稻壳、叶等物,有些陶片表面稻谷痕迹明显,让考古工作人员...
记者29日从浙江考古研究所了解到,经考证,近日在浙江东阳城北新区华店小区东北蟠溪边发现的出土物与浦江上山遗址文化的类似,属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这一发现为研究东阳地区的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实地调查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夹碳陶碎片、红衣夹碳陶片、石磨棒(块)等遗物,部分陶碎片可以确定为大口盆器、罐类器的碎片;在夹碳陶中,发现夹有稻壳、叶等物,有些陶片表面稻谷痕迹明显,让考古工作人员...
怀宁县孙家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日前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审批。这次保护规划编制将根据每年的项目规划任务,由国家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孙家城遗址的考古发掘、遗址保护和环境整理。 通过审批前,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通过两次对城址进行发掘,发现孙家城遗址是皖西南地区,目前已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遗址,也是目前长江下游地区除良渚古城外仅有的另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日前,受东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邀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一行对位于东阳市城北新区华店小区东北蟠溪边的一处遗址进行了调查。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了夹碳陶碎片、红衣夹碳陶片、石磨棒(块)等遗物,部分陶碎片可以确定为大口盆器、罐类器的碎片;在夹碳陶中,发现夹有稻壳、叶等物,有些陶片表面稻谷痕迹明显。经专家考证,该遗址的出土物与浦江上山文化遗址的类似,基本可以确定为同一时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1万...
作者:李法军,王明辉,朱泓,等 著 出 版 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4-01 《鲤鱼墩:一个华南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生物考古学研究》是目前国际学术界有关华南地区生物考古学研究的第一本相对较为系统的论著。《鲤鱼墩:一个华南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生物考古学研究》展示了我们对出自广东湛江鲤鱼墩新石器时代遗址人骨所做生物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华南地区考古学、...
8月9日,参观者在观看、拍摄各类新石器时代的玉器。 当日,由山东博物馆与浙江良渚博物院合作展出的“玉润东方——大汶口-龙山·良渚玉器文化展”在山东博物馆拉开帷幕,共有300余件大汶口-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代表性玉器参加此次展览,参展玉器包括玉牙璋、玉璇玑、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等多个类别。据介绍,大汶口—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均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文化,前者主要分布于鲁南、皖北、苏北等地区...
日前,宁夏彭阳县白阳镇出土了一件玉琮,其出土地点为打石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彭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杨宁国介绍,这件玉琮属于青玉,高7.7厘米,宽8厘米,内圆外方,两面穿孔,是难得一见的玉器精品。 为配合青石嘴至彭阳一级公路的修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彭阳县文物管理所对距今已有4000年历史的打石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发掘出保存较为完整的袋状窖穴、半地穴和夯土墙体房址30多处,出土...
日前,宁夏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开始了第六次考古发掘。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水洞沟研究院副院长王惠民在发掘现场告诉记者,短短十几天时间,就在水洞沟的T3地点发现了千余件石器和一些灰烬、木炭遗迹,证实水洞沟确实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随着发掘的深入,水洞沟的文化脉络也将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自1923年以来,水洞沟先后经历了5次正规的考古发掘,出土各类石器、化石及装饰品总量有数万件之...
近日,勉县勉阳镇边寨村村民魏建安在拉土过程中,捡到一件类似石斧的石块。他将此“石头”无偿捐献给县博物馆,经过文物专家鉴定,石斧属于距今10000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物,经过与博物馆现有类似的文物比照,此石斧应属国家二级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6月18日,魏建安介绍,这件石斧是他前些天在边寨村四组挖楼房地基现场获得。当时他在工地上负责拉土,挖掘机正在往他的农用...
记者14日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文物局了解到,该县考古工作人员在日常勘探过程中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该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从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活活动。”垣曲县自然博物馆馆长吕东风介绍说。 该遗址位于山西省垣曲县解峪乡解村西200米的一个二级黄土台地上,北依山坡,南临黄河支流板涧河,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50米,面积达4.5万平方米。遗址内文化层厚达...
考古人员日前在河北省尚义县的石井乡四台蒙古营发现40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墓葬,挖掘出遗骸一具。 其中陪葬物品有夹砂黑陶片21片、石斧一把、石铲一把、石磨轮两个及颈项佩戴饰品。考古人员认定此处为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据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文清介绍,此墓葬出土的夹砂黑陶、打磨石器、骨器等随葬物品,对研究龙山文化以及当时葬俗生活习俗有着重要意义。 ...
男,籍贯扬州,1969年7月出生。1991年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本科毕业后,进入南京博物院从事考古工作。1996年—1999年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1999—2001年在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编辑部工作。2002年—2003年赴日本奈良橿原考古学研究所进行专业研修和学术交流。现任职于考古研究所。 近年来主持了江苏句容土墩墓、溧阳神墩、宜兴西溪、南水北调淮安...
考古人员近日在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和罗定市境内发现了多处旧石器遗址,采集到包括手镐、手斧在内的200余件石制品标本,年代最早至旧石器时代早期。据介绍,这是广东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文化遗存,与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同期,将广东已知有人类活动的时间提前了数十万年。 “这是广东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也填补了华南旧石器考古研究版图上广东一地的空白。”广东省文物考古研...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