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明清时期福建德化窑生产了一批数量可观,造型规整,形态逼真的祭、礼器,如兽面铺首盆、双耳三足圆鼎、弦纹三足樽及炉、觚等器物,从中我们看到其高超的工艺水准和模印仿铜花纹的严谨精致,也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升腾中袅袅的香烟,似乎回到古代的鼎礼制度。 这件瓷制饕餮纹四足方形鼎为明代德化窑制品。饕餮为传说中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 明代德化窑不仅以“象牙白”瓷闻名...
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2014 年8 月15 日,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指导委员会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召开成立大会,会议代表提议中国考古学会举办“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奖”评奖活动,旨在鼓励在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建议奖项名称为“金鼎奖”。 2015 年10 月11 日,在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与武汉市政府、湖北省文物局共同主办的“考古资产保护盘...
灵宝市阳平镇黄帝铸鼎原景区“轩辕黄帝铸鼎碑铭”碑刻封碑保护工作近日圆满完成,同时封闭保护的还有黄帝铸鼎原历史遗存一对汉代门墩。 经考证,荆山黄帝铸鼎原景区保存着一通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轩辕黄帝铸鼎碑铭”碑刻,此碑是全国迄今发现的最早记载黄帝功绩的碑刻,也是唯一一通记载黄帝采铜铸鼎的碑刻,对研究黄帝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黄帝铸鼎原悠久历史的见证。封闭保护的汉代门墩,雕有鸟兽花饰,又为...
【摘要】用鼎制度是两周考古的一个重要命题。自20世纪70年代俞伟超先生发文[1]系统探讨这一问题之后,就不断有学者对文中的一些观点进行补充、完善、质疑以至于修正[2]。这些探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两周用鼎制度的认识,但迄今仍存在较多的争论,如鼎的分类、不同形制的鼎如何与文献记载的名称相对应的问题, 以及根据哪种形制的鼎的数量来确定墓主人的身份等等。 【关键词】楚式鼎;器物组合;礼制;用鼎制度;春秋...
“瓷器”作为最具中国文化底蕴的代表作之一,历来成为广大收藏家心头的“宠儿”。尤其是拥有精湛制作工艺的高级瓷器,一直都是古代皇室以及海外人士争相追逐的对象。而到了如今,许多收藏人士以及拍卖公司中也不乏造型精美、价格不菲的瓷器收藏。据了解,欲打造长三角地区专业高端拍卖平台的上海金堂拍卖有限公司,近日再添三件瓷器珍藏品。消息一出,在收藏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这其中,唐三彩堆塑人物百朝进贡图四足鼎炉颇受业内人...
千年古县交城乃是吕梁重镇,它是一个文化悠久,充满着历史古韵而又满载活力的热土,早在秦汉之际,交城曾是汉王朝皇家军马基地,宋代为全国冶铁基地,明清以来,曾是全国著名的皮货加工集散地,素有“交皮甲天下”之称。 绵延千年的历史使得这里人杰地灵,从这里走出去的众多堪载史册的仁人志士,诸如春秋时期,晋大夫狐突以“教忠不二,杀身成仁”的大节不夺之气而名垂青史;其子狐偃以“信义立国、师直为壮”的雄才伟略...
“王子午”铜鼎。 由浙江自然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共同举办的“生命·超越——中原文化中的动物映像展”和“恐龙蛋·诞恐龙”展览,23日在浙江自然博物馆开幕。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以中原出土的动物造型器物为主,辅以现代动物标本,相映成趣。 动物映像展览,有从河南博物院的众多收藏中遴选出与动物有关的132件(组)古代青铜、陶瓷、玉石、珐琅、象牙、丝织和砖瓦等文物,其中“王子午”铜鼎、兽面纹铜瓿、龙虎纹镂空...
9月20日,笔者在福鼎市点头镇一古寺院内发现一明代石刻青石盆、石臼、石磨等石刻生活用具,这些石刻器皿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在该寺院内一天井的一角,几个石盆、石臼、石磨、石锤等石器用品并排堆放着,其中有一圆一椭圆两个石器及一个青石小石磨下盘。圆形石器为石盆,花岗岩质,直径80公分、高17公分、壁厚4公分,盆中底部有排水孔,整体保存完好;椭圆形石器为石臼,高约100公分、宽有80公分、内槽深90...
近日,鼎湖区坑口街道蕉园社区的梁氏祠堂里的一座牌坊引起了肇庆市地方志办公室业务科长吴才的惊叹:“我考察过肇庆地区的无数个古祠堂,还是第一次发现牌坊建在祠堂里。” 梁氏祠堂里的这座牌坊建于清末,约有4米多高,三门两柱,中间是方门,两侧是圆拱门。牌坊的正面石刻着“绩著通州”,背面石刻着“恩荣奕世”。 据蕉园社区的《梁氏族谱》记载,梁氏祠堂里的“绩著通州”四字是明代英宗皇帝朱祁镇题写。明代永乐年间,...
搬离“老家” 进入“新家” 搬家途中 核心提示|12日晚,郑州,当很多人早早进入梦乡的时候,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却灯火通明,正在进行一场规模浩大的文物搬迁。送走最后一拨游客,在严密的安保措施下,搬迁开始紧张有序地进行。 白手套翻飞,或先拆解,或直接搬运,一件件大小文物被送上小推车,从主展馆的各展厅内运至100多米外的西配楼新建展厅。当晚,145件从主展馆4000多件文物中精选...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明清,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龙泉窑在南宋中后期达到鼎盛,是中国古代青瓷技艺的集大成者,其典雅的造型和精美的釉色成为宋瓷鉴赏的典范和圭臬。至于南宋文化,也是史学界脍炙人口的重要课题。 早在上世纪4...
彩绘鼎形盖双耳黑陶罐 商代 通高18.5,口径11,底径11厘米 泥质黑陶,外用红白两种彩色来绘制花纹,花纹为勾连云纹,这种彩绘陶器专用作明器在墓葬中陪葬。 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典型器物。
从考古发现来分析,中国人吃火锅确是有传统的,早在两三千年前上古商周时期,已开始吃火锅了。 那么,古代中国人怎么吃火锅,喜欢吃什么火锅? 商周时期或吃“小火锅”,战国墓内发现“狗肉火锅” 如果追究火锅的源头,当从商周时期的青铜鼎说起。 鼎是商周时期人们做饭做菜、祭祀最常用的炊具——即今天的锅。鼎与锅的不同之处在于,鼎有三足,不需要另置灶台,可直接置于地面,做饭时将木柴...
刘凯民,男,1938年生,祖籍山东淄博。毕业于原建材工业学校,后来在中国硅酸盐学会和北京钢铁学院联合举办的工艺岩石学研究生班进修学习,高级工程师,2003年退休,曾任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原总工程师,在高级日用釉瓷和艺术釉领域有独到的造诣,曾多次获得国家发明奖。30多年来共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12项,1991年被轻工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刘...
这件钧窑天蓝釉三足鼎是我最近新购得的一件藏品。我十分珍惜,不管是作为投资,还是收藏,凭借它独特的工艺都能轻易地完胜。 钧窑是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在钧州境内(今河南禹县),故名。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亦称“均窑”、钧州窑”。创烧于唐代,兴盛于北宋,经历宋金至元代。钧窑在烧成上采用素烧和复烧两道工序,在复烧时先用氧化焰,当釉熔融时,改用还原焰的气氛,由于铜的还原作用,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