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7月23日至24日,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建筑遗产再利用研讨会在天津举行。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和管理者围绕“建筑遗产再利用”这个主题,进行经验交流和理论探讨。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就此话题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合理利用是一种积极的保护 记者:保护和利用是文化遗产领域历久弥新的话题。这次两岸四地首次围绕建筑遗产的科学、合理、可持续利用等展开探讨,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据香港大公网报道,香港特区政府去年底公布放弃将何东花园列作法定古迹,近月这幢拥有80多年历史的建筑开始清拆。香港发展局局长陈茂波昨日表示,当局预期年底就保育私人历史建筑政策检讨推出咨询文件和建议,政府亦正在研究成立文物保育信托基金的可行性。 陈茂波昨日在网络日志表示,香港特区政府目前拥有250多个古迹及历史建筑,透过不同文物保育政策去保护它们,令绝大部分都得到善用。 陈茂波指总结过去数年经验...
7月22日至24日,首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建筑遗产再利用研讨会在天津举行,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专家、学者和管理者以及有关机构的代表,在两天的会期中,共同聚焦“建筑遗产再利用”这个主题,以“分享、交流、发展”为宗旨,围绕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原则和方式、支持政策和管理模式、利益相关方的合作机制、社会效益及展望等四个主题,全面展示了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建筑遗...
建筑遗产数量庞大,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其保护与利用在世界范围内一直面临着困难与挑战。近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建筑遗产再利用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专家、学者和管理者等,在两天的会期中,聚焦“建筑遗产再利用”这个主题,以“分享、交流、发展”为宗旨,交流实践经验,探寻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发展之路。 近年来,...
日前,一则新闻引起普遍关注:成龙打算先捐4栋徽式古建筑给新加坡,另有6栋,他也想随后捐出。成龙消息发布后,立即引起网民热议,有赞成的,有反对的。这里姑且不讨论是对是错,因为无论对错,都是警示:应赶快抢救我们身边的濒危古建筑。 古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立体历史书”,随着年代的久远,古建筑或由后人留守,或被冷落遗弃以至于损坏倒塌。随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古建筑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广...
澳门卢家大屋 有150多年历史的中式大宅,由澳门文化局于2002年复修,并列入澳门历史城区,目前长期开放,定期进行历史文化展览。 佛山岭南新天地 祖庙东华里一带保存着广东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目前由开发商打造,引进大量国际品牌,成为当地一大休闲消费商圈。 广州联合书店 原为中华书局广州分局旧址,2009年由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出资修葺这座六层高的百年骑楼,成为闹市中一家人文气息甚浓的书店。 ...
日前,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建筑遗产再利用研讨会在天津召开,从“建筑遗产再利用”的主题可以看出,确实抓住了城市乡村建筑遗产怎样利用的根与本。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纪年表,它能清晰展示城市的“年轮”。保留城市的“年轮”必须保护它的建筑遗产。问题在于,毕竟这些建筑年代久远,比起当今的建筑并不适于使用和居住,于是想保留它怎样“...
如何让“老建筑”成为城市生活的“新名片”,是当今世界各地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新课题。23日,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文物主管部门及专家、学者齐聚天津,探讨中华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和谐相融之道。 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担负着中华文化永续传承的共同历史责任。此次研讨会,业界专家围绕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原则和方...
百年古刹变身会所、名人故居开豪华餐厅……过去一年,此类消息让文保人士揪心不已。另一边,许多古建筑残破不堪、亟须抢救维修的消息也屡见报端。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古建筑,一直是社会各界关心的话题。 日前,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建筑遗产再利用研讨会在天津召开,这是两岸四地首次共同举办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也是国家文物局首次将文物“再利用”作为专题来展开公开探...
“北京600年古刹变身会所”近来引发中国舆论对“建筑遗产如何运用”议题的关注。两岸及港澳地区相关部门主管和专家在天津就此展开对话,以建构建筑遗产再利用的新观念。 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出席了这次为期2天的会议。针对当前大陆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的问题,他指出,主要表现为“利用不够”和“利用不当R...
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建筑遗产再利用研讨会今天在天津开幕。本次研讨会由国家文物局、天津市人民政府、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与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共同主办,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专家、学者和管理者以及有关机构的代表,在两天的会期中,将聚焦“建筑遗产再利用”这个主题,以“分享、交流、发展”为宗旨,围绕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原则和方式、支持政策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