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4月10日,涟源市委、市政府授予龙塘镇新石桥村村民李新定“涟源市文物保护功臣”称号,并按国家相关规定给予奖励。 去年8月13日下午,李新定在湄水(新石桥段)河边发现被洪水冲垮的田坎上有5把古剑插在泥土里,他随即向龙塘镇派出所报案。市文物管理所在接到龙塘派出所报告后,立即安排工作人员陪同娄底文物处专家赶赴现场开展调查询问和勘察,同时向村民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和出土文物政策。在了解相关政策后,李...
4月10日,湖南涟源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梁育清代表市委政府授予主动上交五件战国青铜剑文物的龙塘镇新石桥村村民李新定“涟源市文物保护功臣”称号,并按国家相关规定给予奖励。 2017年8月13日下午,龙塘镇新石桥村56岁的村民李新定在湄水(新石桥段)河边放羊时,发现被洪水冲垮的田坎上五把古剑插在泥土里,他随即把古剑取出带回家中,并迅速向龙塘镇派出所报警。市文物管理所在接到龙塘派出所报告后,立即...
2018年4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与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在北京召开“盘龙城遗址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结项专家论证会”。出席会议的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学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苏荣誉研究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马燕如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胡东波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张昌平教授、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万琳院长以及故宫博物院霍海...
三国 吴 照面用具 直径12厘米 青铜镜背面中央有一圆钮,钮外侧以高浮雕形式装饰相间排列的四组神人与神兽,镜边缘环绕着乳钉及饰有勾连云纹的圆弧,并刻有铭文:“永安五年十月十九日造作明镜,可以照形……” 神兽纹镜是较为常见的古青铜镜式样,始作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列式、环绕式、区段式、对置式神兽纹镜和佛兽纹镜等多种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以神像(或佛像)与神兽为主纹,再...
三国 魏 兵器 长11.9厘米 弩机上刻有制造年月和工匠姓名。 弩是战国以来广泛使用的发箭兵器,弩机是弩的机发部件。最迟在正始年间(公元240-249年),曹魏的弩开始由尚方官署的中、左两个尚方分别承制,一个生产“牙”、“悬刀”、“郭”等金属部件,一个生产弩臂等木构件。尚方设有监作吏,总负责弩的生产,中、左尚方各由“匠”组织生产,并有具体负责生产的“师”。 “正始二年...
汉 西汉 佩饰物 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长14.5厘米,高10.4厘米 此扣饰作4人并排站立舞蹈状。4人均头戴尖顶高筒帽,帽上饰带柄的小圆片,帽后有两条下垂及地的飘带;身着长衣,肩部披帔,腰束带,带上佩圆形扣饰;右手执铃,左手挥舞于胸前;口微张,似乎在说教。这四人服饰相同,均头戴冠,作舞蹈状。西南地区的民族自古以来均能歌善舞,喜以吹笙、击鼓相伴,踏歌为乐。...
汉 西汉 长兵器 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长38厘米,宽5.4厘米 本世纪50年代,在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滇人墓地出土了青铜兵器约1千余件。这些兵器既有墓主人生前实用器,也有仪仗用器,有戈、矛、剑、斧、钺、啄、弩机、叉等种类,显示了滇人高超的青铜制造工艺水平。这件铜矛,刃两侧用细链各吊一名头梳锥髻、双手背剪的裸体俘虏,器型奇异,具有浓郁的滇民族风格,堪称滇人青...
汉 西汉 炊具 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 高28.5厘米、口径30厘米 此鼎为南粤青铜器中的典型器物。越式鼎在先秦时已形成,鼎足明显外撇是其特征。一般说来,汉代的越式鼎制作较粗糙,无纹饰,底部多有后烟炱,为实用器。
汉 195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于什格提出土 高3.5厘米、印面每边长2.3厘米 此印为卧羊钮,印面阴刻篆文“汉归义羌长”5字,为汉政府发给羌族首领的官印,其中“归义”是汉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远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 汉代羌族主要包括分布在今甘肃、四川西部的白马羌、青衣羌和旄牛羌等,分布在河西走廊以南、青海东部的黄河河曲及湟水流域一带的羌族,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原因内迁...
汉 西汉 佩饰物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市二兰虎沟出土 长5.2厘米、宽3厘米 汉代匈奴族的带钩制作很发达,而且形式多样,其形制和装饰图像往往反映出草原上游牧生活和习俗的特点。骑马铜带钩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汉 西汉 服饰品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郊出土 长5.3厘米、宽3.8厘米 牛是匈奴族的主要牧畜,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他们装饰艺术中常见的形象之一。这件铜饰作卧牛状,造型别致,堪称匈奴族的一件艺术品。
汉 西汉 佩饰物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出土 长4.5厘米、宽1.9厘米 带钩亦称“师比”、“鲜卑”、“胥纰”、“犀毗”等,皆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语音之译,是用于扣拢腰间革带的钩。其制一端曲首,背有圆钮,形式多样。匈奴人服装一般上着直襟衣,下穿长裤,在腰间束一条有扣的革带。传统意见认为带钩最早为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使用,春秋时传入中原,但最新考古发现在山东的西周晚期墓中...
春秋 盛酒或盛水器 1966年湖北省京山县出土 高66.7厘米 此器盖内与壶内壁均有铭文12字,为曾仲游父作器。据文献记载,“曾”有三个,一个在今山东省峄县,一个在今河南省柘城县北,另一个则在今湖北省江汉流域。这个曾仲游父壶应属后者所铸。此曾国与黄国、江国互通婚姻,京山发现的97件铜器中,6件有曾国铭文,2件有黄国铭文,说明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这个曾国与黄国已经有了密切的...
春秋 兵器 传1936年安徽寿县出土 全长22.3厘米 此戈有铭文6字,为错金鸟篆体。宋公栾即宋国国君宋景公,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即位,卒于周贞定王十八年(公元前451年)。宋国为子姓,开国之君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叛乱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微子,建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南),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春秋时宋襄公曾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