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央广网罗布泊3月30日消息(记者蒋雪娇)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新疆考古人员近期在罗布泊境内的孔雀河流域北岸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1座汉晋时期古城址,3处汉晋时期墓地。考古人员根据这座古城的形制、结构、地表遗物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印证,初步推测,这座命名为咸水泉古城的古城遗址,有可能是楼兰国都城。 据了解,在今年年初,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在对罗布泊境内的古楼兰区域进行考古调查时,在孔雀...
这是古城西南段墙体(2月16日摄)。新华社发(胡兴军 摄)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近期在罗布泊进行考古调查时,在孔雀河北岸发现一座古城遗址,其附近还有数座墓葬分布。初步清理发掘出木盘、铜镜、木梳、纺织品等遗物。对古城遗址顶部残留的红柳枝、芦苇等进行碳十四测定表明,该古城墙体的年代为东汉后期至魏晋前期。 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胡兴军介绍,古城修筑于黄土台地上,由于罗布泊区域盛...
3月29日,记者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经过2个月的考古挖掘,工作人员在罗布泊地区发现了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古城,根据古城及周围墓葬遗物、古城建筑风格、古城地理方位等推测,该古城应为楼兰国的都城楼兰城。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胡兴军告诉中新社记者,他们在今年的1月、2月先后对罗布泊境内的古楼兰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在孔雀河下游北岸发现了一座年代处于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古城,依据自然地名将其命名...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近期在罗布泊进行考古调查时,在孔雀河北岸发现一座古城遗址,其附近还有数座墓葬分布。初步清理发掘出木盘、铜镜、木梳、纺织品等遗物。对古城遗址顶部残留的红柳枝、芦苇等进行碳十四测定表明,该古城墙体的年代为东汉后期至魏晋前期。 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胡兴军介绍,古城修筑于黄土台地上,由于罗布泊区域盛行东北季风,古城仅存西南至东北的部分墙体,断断续续连接成半圆形,墙...
2月3日上午,在位于新疆鄯善县新城西路的一家文化博物馆,几名参观者为馆内“精绝”的石器文物叫绝。这家藏有在罗布泊地区地表采集到的10余万件石器、木器等文物的博物馆,近日一经开放就以其神奇和神秘的藏品吸引了不少考古工作者和游人前往。 罗布泊,一个神秘而又危险的名字,随着斯文·赫定、斯坦因以及黄文弼、彭加木这一批探险家、学者对罗布泊地区的探索,人们对罗布泊地区的认知反而越发的神秘,无人不想知晓这...
中科院古脊椎所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教授杨益民课题组利用同步辐射显微CT、拉曼光谱技术和蛋白质组学技术,证实新疆塔里木盆地小河墓地出土了一种以牛心为实体的化妆棒。1月28日,这项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报告》杂志。 小河墓地是新疆罗布泊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性墓地,其独特气候条件使得大量有机材料得以完好保存。 研究发现,该墓地出土的女性化妆棒整体为有机质构成,作为红色颜料的赤铁矿则...
当今医学界广泛使用的麻黄草,早在3800年前,位于新疆的罗布泊地区的居民就已广泛使用。中科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授杨益民日前对新疆小河墓地出土的干尸头发进行分析后,发现里面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等元素,证明当时的居民就已食用麻黄。 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最低处,海拔约780米,为“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 杨益民说,罗布泊地区早期的居民长期在风沙环境中生存,易患呼吸系统疾病,而麻黄...
23日,记者从新疆若羌县获悉,一支由考古、地质环境、遥感等多学科组成的科考队伍,从罗布泊地区22日返回若羌县城,完成了第二轮“罗布泊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活动”。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是次科学考察活动对罗布泊地区古湖泊、古河网、雅丹风蚀地貌等自然遗产,楼兰故城的水陆交通遗迹、村落城池遗迹等文化遗产开展系统调查,科考成果丰硕,新发现两处人类居址和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石器、陶片、木制品、...
一度轰动世人的“楼兰美女”,和古楼兰国并没有什么关系,而“楼兰美女”并不年轻,是一名强壮的中年妇女。 1600年前,楼兰国活跃于丝绸之路时,她已经在那片土地上沉睡了2200年。她之所以被称为“楼兰美女”,仅仅因为她是楼兰地区考古发现保存完好、年代最古老的女性干尸。 “楼兰美女”发现于1980年,该发现是新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重要考古发现,它对中外学者研究史前罗布泊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朱泓(左二)正在对古尸进行研究 做过颅骨环钻手术的头骨 法杖及法杖上的牛胶残留物 小河公主颈部与胸前的树枝状物质为3600多年前的奶酪 距今3500年以前,生活在罗布泊腹地的小河古人生存环境恶劣,吃的食物粗糙坚硬,劳动量又大,然而,小河古人却很聪明,他们会用发酵乳制作奶酪,用熬制的牛骨胶制作黏合剂,甚至能成功地操作开颅手术。 1月30日,2014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上,吉...
曾经生活于罗布泊地区的小河先民所遗留下的牙齿,经过学者的特殊“诊断”,可以提取出有关这些先民生产、生活的诸多信息。 近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朱泓、硕士研究生贺乐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文瑛、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发表了从病理学角度透视小河墓人群食品类型、饮食习惯等的研究结果。 此项研究发现,小河人群的牙齿磨耗程度远远高于山西游邀组、湖北青龙泉组等对比组...
楼兰古国在丝绸之路上有着怎样的地位?它曾是粮食基地?还是只是一个驿站?10月12日起,一支由考古、地质环境、遥感等多种学科组成的科考队伍,开始进驻罗布泊准备为您揭开谜底。这是昨天记者从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了解到的。 与此同时,这支20多人的科考队将正式启动“罗布泊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活动”。 据悉,此次科考侧重点希望弄清楚楼兰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它是一个重要粮食基地,还...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杨益民及其研究团队从小河墓地出土的一根法杖上发现,其黏合剂为牛胶,属于明胶。这是迄今为止经科技分析证实的我国最早利用的黏合剂,它将中国动物胶利用的历史追溯到3600年前。 小河墓地是距今3500年至4000年左右新疆罗布泊地区古代墓地。牛为小河墓地的先民提供了肉食、奶类、牛皮、牛筋绳等。今天的发现则说明,牛还为这里的先民提供了明胶。 明胶是由动物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