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什么能留住记忆?人们会说:文字、图像和声音,当然还有实物。实物能保留记忆的直观形象,它带着当时环境的立体气息,忠实地守护着一个时代的“源代码”,好像是记录岁月的活化石。我喜欢去博物馆,那里聚集着最多的“活化石”,无声的诉说更有冲击力。前不久,在胶州湾畔的红岛经济区,我在一个叫“宿流”的村里,被他们的“留住乡村记忆”活动所感触,更为他们的村史博物馆所惊讶和叹服。 刚进了他们社区,...
“赵公桥畔柳丝丝,桥过鱼行土地祠。夹岸网师停舴艋,满船红日映鹭鹚。”这首诗,是清代海陵诗人康发祥(伯山,1788-1865)所撰,他告诉人们一个地理位置,由城里向北,过了赵公桥,也就到了渔行。 听说过渔行的人不少,但真正了解渔行的人并不多。 作为泰州水城水乡的一隅,渔行曾经四面环水。借助这一优势,渔行成为泰州最为繁华的鱼市集散地,同时成为泰州重要的造船基地。最为值得一提的是,...
上海青龙镇遗址发掘航拍图 曾经,人们以为他只是近代开埠后走向繁华的“东海渔村”,遂有“百年看上海”之说。但日前公布的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将上海文明的画卷延展到唐宋时期。一个人口、贸易、宗教都极其繁盛的“东南巨镇”——青龙古镇,从只有寥寥数笔记载的文献中走了出来,渐渐清晰了轮廓。 ■ 唤醒千年“灯塔” 今年9月,在上海青浦区白鹤镇距离吴淞江不到1公里处的一片葡萄地里,上海博物馆考古队...
图为木雕妈祖和侍女。陈杰摄 9月1日,记者从福建霞浦松山天后行宫董事会获悉,“妈祖娘家”松山小渔村的一口百年古井里发现两尊木雕,分别为木雕妈祖和侍女。经有关专家初步鉴定,两尊木雕为清早期的文物。 霞浦县博物馆馆长吴春明介绍称,这两尊神像为清早期的作品,妈祖神像高25cm,侍女高18cm,以金丝楠木为材质,雕工精细,目前在霞浦境内极为罕见。 据了解,发现这两尊神像的是松山村的村民吕...
游客穿上蓑衣和当地老渔民一起摇橹 日前,在石狮市鸿山镇东埔三村里的石狮海峡渔文化博物馆内,穿着过去海上劳作蓑衣的“渔民”摇着桨橹,撒起渔网,感受着传统渔民劳作的艰辛。可这些“渔民”却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而是来自万里之外的古巴、巴拿马、墨西哥等国家。 7月31日,29位外国游客在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石狮海峡渔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在博物馆内,游客们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这座实...
位于泉州湾出海口的石狮市蚶江镇石渔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宋元时期刺桐港的门户。记者昨日获悉,石渔村拥有唐代林銮渡、宋代六胜塔、明代再借亭碑记等历史古迹,拟规划建设一座海丝之路航海历史博物馆,目前正处于设计阶段,计划明年内建成。 海丝之路航海历史博物馆的建设,将填补目前石湖古码头有遗存、无阐释的空白,是海丝申遗工作的重要内容。项目位于与石湖古码头林銮渡相连的村道南侧的空地上,与石湖古码头...
背山面海,山水相依;白墙灰瓦,绿林修竹;麒麟山、普陀佛茶园、佛茶精舍、观光型标准茶厂、妈祖庙……作为东港的“后花园”,塘头村以其独特的风貌和醇厚的渔俗民风,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关注。 近日,舟山市普陀区东港街道塘头村入选浙江省2016年度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一般村。塘头村以此为契机,创建全市首个浙江历史文化保护渔村。 走进塘头穿越时光 走进东港塘头村,游客仿佛一下子穿越...
局部 《渔村小雪图》卷,北宋,王诜作,绢本,设色,纵44.5cm,横219.5cm。 描写冬季小雪初霁的渔村山林景色。图中雪山奇松,溪岸渔艇,峰迴路转,步移景易,整个画面意境萧索,笼罩在一片空灵、静寂的氛围之中,虽有渔夫艰苦劳作,但反映的却是文人逸士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的雅致情怀。此图是王诜师法李成而自成一家的作品。图中山石勾皴纯用侧锋短笔,边缘轮廓采用“破墨法”,在勾勒之后用清水向内化开,墨色轻...
“这艘船模仿的是清代祥芝船王蔡亚龙的运输船,都是按照当年的造船技术制作的,全长也有2.6米。”昨日,在船模工作室内,74岁的蔡茂限对即将完工的船模进行最后处理。为了还原各种木帆船,展现闽南渔家文化,再现祥芝航海历史,最近,石狮市祥芝镇祥运、祥农、祥渔三个渔村的村民自发筹集经费,建设船模博物馆。如今,蔡茂限正和老伙计一起,完全依照当年真船的形状、结构、色彩,赶制船模,希望能够在今年8月开渔期间举办船...
在山东省胶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市沿海渔村,有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生态民居——海草房。它以石为墙,海草覆顶,与北京四合院、蒙古毡包、云南竹楼等并列为中国21种传统特色民居。随着经济的发展,海草房正在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荣成现存海草房只剩下5000多幢,且用于居住的越来越少。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已被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游客在荣成市大庄许家村参观海草房建筑许家祠堂。
海的历史究竟有多少年?150年?700年?7日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的“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给出了答案:6000年。作为上海近60年考古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此次展览颠覆了过去“上海是个小渔村”的观点。 “大约4000年前,上海就是一个南来北往、海纳百川的城市了。”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宋建说。过去一种普遍的看法是,上海在700年前左右才建立县城。事实上,195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证明,上海最...
考古专家解释说,红烧土层是大连先民盖房子时留下的痕迹,他们盖完房子后,会用火烧房子的土墙,这是为了让房子更结实坚固。通过遗址里红烧土层的范围大小,也就可以计算出这座史前村落的面积大小。 石斧、石锛、石刀、鹿角锥、红烧土层…… 一处青铜时期的居住区遗址,在大连大王山上被发现,这里生活的可能是大连最早的渔民。 目前,省考古研究所已经对这个项目立项,并准备进行抢救性发掘。 ...
在位于大连甘井子区棋盘磨村东,大连新机场工地内的大王山上,两位业余考古爱好者发现了一座被石头、植被掩盖了数千年的先民聚落。后经考古专家鉴定,这处遗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可能是大连最早的渔民。由于施工破坏严重,这处遗址的保护状况堪忧,经文物部门与施工单位多次会商后决定,将于今日对遗址进行抢救性挖掘。 业余考古迷的意外发现 王德亮与杨玉璟是大连市小有名气的两位民间文物保护志愿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