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从落款最早的明代瓷器看,当首推“永乐”(因迄今止,尚未发现早于永乐的洪武年款)。 关于明代的书写款,前人就有“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之评说。而闻名后世的永乐“青花压手杯”,其款多为四字篆书“印款”或“刻款”,字小且不甚清晰。如果署款是在器里或底足及口的沿边皆可定之为后代仿制,这是鉴定“永乐”年款一个十分重要的断代依据。 永乐期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尤以“...
这是一只明代景泰年制的青花压手杯标本(口有残),坦口,杯腹微鼓,手感较重,造型比永乐杯、宣德杯(图2)标准器微显高,挺拔俊秀,釉色粉白,开细片,釉质肥厚,积釉处呈乳浊感。足内壁直,挖足过肩,圈足露胎,胎釉接合部有明显桔黄火石红,胎白灰、较粗松,砂足滑底。 杯口径9.2厘米,高5.1厘米。足径3.8厘米,足高0.8厘米,足墙厚0.3厘米。器底平坦,有缩釉和棕眼。杯内口沿下一道深蓝弦纹,器内底心...
明洪武晚期景德镇设御窑,洪武瓷器开始摆脱元代影响,到永乐、宣德时期形成自己的风格。从明初开始,我国制瓷中心逐渐向景德镇转移,我国青花瓷生产达到十分成熟的阶段,进入又一个高峰期。 洪武官窑建立于本朝末(认为始建于洪武二年者不可信)。瓷器生产尚未形成本朝特色,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都还承袭元代风格,这在洪武早中期更为明显,末期向永乐、宣德时期过渡。 笔者收藏一件洪武青花茶碗,“福字款”缠...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压手杯,如图1所示。压手杯式样精妙,弥足珍贵。其珍贵之处,关键是它的杯式,即器型和尺寸。有了这种器型和尺寸,才可以达到将其握于手中则切合于手心,执于手中则恰合于虎口的使用效果。正因为如此气派、好用,当时这种杯式一直为皇家内廷所垄断。 有文献认为,“明永乐朝景德镇御窑厂创制,为皇室内廷所垄断的一种杯式”。明洪武青花缠枝莲民窑杯的出现,如图2所示。证实压手杯的杯式并非明永乐所创制...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在位22年。这一时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制瓷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洪武瓷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和创新,形成了典雅秀美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永乐三年开始,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远至地中海和中非一带,不仅向外推销了中国精美的瓷器,还带回了特殊的青料“苏麻离青”。用这种青料景德镇烧制出了独具特色的青花器皿,从而使青花瓷器的制作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 ...
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明永乐,高5.4cm,口径9.1cm,足径3.9cm。清宫旧藏。 这种撇口深腹小碗之所以被称为“压手杯”是因其大小适中,且口沿处胎体较薄,顺口沿而下胎骨渐厚,执之手中,微微外撇的口沿与舒张的虎口相吻合,且杯的重心下移,放置稳当,故名压手杯。 谈及明永乐时的青花瓷器,最受人称道者可谓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它是迄今为止所见传世和出土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中唯一署有年款的器物,而且能与明...
青花压手杯(花心),明永乐,高4.9cm,口径9.2cm,足径3.9cm。 杯体如小碗状,口微撇,折腰,丰底,圈足。内外均绘青花纹饰。杯心有葵花一朵,花心署青花篆体 “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绘朵梅,腹部绘缠枝莲纹。 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青花色调深翠。 压手杯的特点为胎体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
青花压手杯(狮球心),明永乐,高5.2cm,口径9.3cm,足径3.9cm。 杯撇口,丰底,圈足。内外青花装饰。杯心单圈内饰双狮戏球纹,球内署青花篆体“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绘朵梅纹,腹部绘缠枝莲纹,圈足外墙绘卷草纹,纹饰间隔以青花弦线9道。 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纹饰安排主次分明,杯内纹饰布局简洁,外壁纹饰以柔和的线条组成二方连续缠枝花图案。青花色泽深翠。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