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两汉时期包括西汉、新莽、东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强盛时期,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个方面都为汉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时陶瓷业的进步和漆器的发展,虽然代替了青铜器皿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但制铜工艺并没有衰退,而是转向了制造铜镜等方面。因此,两汉时期铜镜的铸制业获得了重大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 (The Han dynasty, including the western...
新石器 齐家文化 传甘肃出土 直径14.6厘米,边厚0.15厘米, 钮高0.5厘米 镜面中央微凸,桥形钮,镜背以钮为中心饰三道凸弦纹与两周锯齿纹。此面青铜镜属齐家文化,由合范铸造,是目前所知时代较早的青铜镜之一。其镜身与镜钮形制为后世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及明清时期的青铜镜所继承。从这个意义上讲,齐家文化的这面青铜镜奠定了我国古代青铜镜的基本形制。( 撰文:于成龙...
晋 西晋 照面用具 1975年湖北鄂城出土 直径16.4厘米 青铜镜的主纹为四组相对的双凤,柿蒂形钮座的四瓣内饰有佛像。其中,三瓣柿蒂纹中均置一尊坐佛,佛像有肉髻、头光,上有华盖,下有莲座。另一瓣内是一尊坐于莲花座上的佛像,后有一侍者持曲柄华盖,前有一跪拜供养人。镜缘内侧是16个弧形,内分饰龙、虎和凤。 佛像作为青铜镜的装饰纹饰是三国时期吴国和西晋时期青铜镜的特色,考...
三国 吴 照面用具 直径12厘米 青铜镜背面中央有一圆钮,钮外侧以高浮雕形式装饰相间排列的四组神人与神兽,镜边缘环绕着乳钉及饰有勾连云纹的圆弧,并刻有铭文:“永安五年十月十九日造作明镜,可以照形……” 神兽纹镜是较为常见的古青铜镜式样,始作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列式、环绕式、区段式、对置式神兽纹镜和佛兽纹镜等多种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以神像(或佛像)与神兽为主纹,再...
战国 照面用具 直径14厘米、边厚0.2厘米 此镜为圆钮,钮四周为花瓣形花纹,边缘内部以等长的弧线连接成16个内向联弧,联弧内有蜷曲飞腾的3个长尾神兽,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中国的青铜镜铸造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甘肃省齐家文化遗址中即有发现。商周青铜镜不多见,并且形体一般都较小。从战国时期开始,青铜镜大量流行,铸造、装饰工艺水平极高。 此青铜镜为圆钮,圆形凹面钮座。钮座四周饰8瓣...
宋 公元960年-1279年 照面用具 直径17.3厘米,边厚0.6厘米 此镜为八出菱花形。镜背图案以海波纹为底,起伏的波涛中有一条桅杆高耸的海船正在行驶,船头船尾以及船舱中的人物清晰可见。镜钮上方铸有篆书铭文“煌亟昌天”四字。 宋代海外贸易极其繁盛,传统的对外贸易路线从陆上转移至海上,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从国内看,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由中原转向南方,...
宋 南宋 公元1127年-1279年 照面用具 直径17.4厘米,边厚0.4厘米 此镜为六出葵花形,桥钮,无钮座,斜立宽缘。镜背双线长方栏内铸铭一行六字“吉州李道工夫”。铭记中“吉州”即今江西吉安,“李道”为店家字号,“工夫”指精细制作。 宋代青铜镜承袭了唐代风格,形态多样,既有圆形、葵花形、菱花形,也有亚字形、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和带柄形,但宋镜也发展出自己的...
宋 南宋 公元1127年-1279年 照面用具 直径16.9厘米,边厚0.4厘米 此镜为八瓣葵形,桥钮,镜背左侧有长方形名号字框,内有“湖州仪凤桥石家真正一色青铜镜”两行十四字。 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很多商品已经形成了区域化规模生产,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这些商品都标明产地和制作者名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湖州青铜镜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宋代的青铜镜产地主要集中在...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照面用具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直径11.8厘米、边厚0.2厘米 镜身较薄,正面微凸,背面正中有一桥形钮,以钮为中心饰凸弦纹六周,弦纹之间填以密排的竖直短线。此镜形制、装饰风格与齐家文化青铜镜应存在传承关系。 目前,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共发现5面商代青铜镜,其中1面于1934年在侯家庄西北岗编号为HPKM1005墓...
五代十国 十国 南唐 照面用具 1957年安徽省合肥市姜妹婆墓出土 直径17.6厘米、厚0.3厘米 此镜背为素地,上铸“都省铜坊匠人房宗”及“官”字款。都省铜坊青铜镜背面一般有铭文三行,右方书“都省铜坊”四字,官字居中,左方为匠人署名,有的加入铸造月份文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所见匠人姓名有:倪让、倪谋、倪成、李遇、李成、汪训、谢昭、王典、房宗、张彦等。出土这种青铜镜较早的纪...
唐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 照面用具 1955年河南洛阳涧西唐墓出土 直径23.9厘米 圆形,圆钮,纹饰华美,以螺钿镶嵌而成,螺片光泽莹润。镜钮上方正中位置是一棵花树,右边树梢上悬一轮明月。钮两侧各有一位身着宽袍大袖的男子坐于树下,他们伴着清风明月、落英缤纷、禽鸟啾啾,一人弹阮,一人把酒欣赏。执杯人面前有一盆一壶,身后立有侍女。在钮的下方,山石、水池错落,并有禽鸟起舞。螺...
战国 照面用具 直径23.2厘米、边厚0.6厘米 这件青铜镜为桥形小钮,地纹是细密的云纹和叶纹,主体纹饰是钮周围均匀分布的6个“山”字纹。“山”字纹是战国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青铜镜装饰纹饰,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几种,统称为山字镜。从北方的燕国到南方的楚国,都出产山字镜,以楚墓出土的最多。山字镜以四山镜最多,其次是五山镜、三山镜、六山镜,这样大的六山镜则十分罕见,为六山镜中的最精...
战国 楚 照面用具 1976年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战国墓出土 直径20.5厘米 这面铜镜是由银白色镜面和镂空透雕的镜背合体而成,小环钮可穿带,钮外为镂空的蟠螭纹,屈曲联结,靠外缘有一圈镂室的菱形纹,精美异常。楚国青铜铸造业发达,出土铜镜数量多,样式繁复,花纹美观,铸造精工。楚国铜镜分方形与圆形两种,但以圆形镜为多。战国楚式镜一般背面的钮较薄,多作三弦纹钮。 这件青铜镜由...
战国 秦 照面用具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 直径10.4厘米 这件青铜镜为桥形方钮,背面以细线勾连纹为地,上有两位勇猛的武士左手持盾,右手握剑,各自面对一个凶猛的金钱豹作斗兽状。全镜制作精湛,是战国时期秦国青铜镜中的佳作。 秦是战国时期地处西陲的大国,疆域自今甘肃东南沿渭河到达今陕西腹地,都雍(今陕西凤翔),后迁泾阳(今陕西泾阳北)、栎阳(今陕西富平北)...
中国古代青铜镜上出现铭文,其年代大约在战国晚期或西汉早期,在考古学术界,倾向于西汉早期的占多数。这是因为西汉早期有铭文的青铜镜虽罕有,偶尔尚可一见,战国时期有铭文的青铜镜,就非常难得一见了。近期我收藏了一面带“千金”铭文的战国青铜镜,写成小文,愿与同好共赏析。 该镜直径9厘米,缘高0.3厘米,三弦钮,素宽凹弦缘。钮外有一周凹宽素弦纹将镜背分为二区。外区以三个菱形纹、三个博山炉形纹做六分度分布...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