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2月24日,西北大学向媒体公开在唐仲英基金会支持下创建的沉浸式考古虚拟互动教学实验室,该实验室是国内高校中首个使用VR技术再现考古场景的教学模式,为师生们在教学活动中营造身临其境、互动体验的考古教学现场感。 沉浸式考古虚拟互动教学实验室可把实际采集到的古遗址、古墓葬的数据做成模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教学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不同类型遗迹、遗物的特征,使书本上的文字、图片描...
据悉,依托古代人骨标本库,西北大学计划成立古DNA实验室,目前实验室已经立项。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温睿介绍,人、动物和植物都有DNA,无论是头发、皮屑、血液、唾液等,只要有一点点遗留,只要没有被降解,都可以提取完整的DNA信息。通过DNA,就可以确定这个人到过什么地方,在哪儿留下了什么痕迹。“不过古DNA的提取,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因为在生命体死亡很长时间以后,DNA就有可能被降解...
由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局与西北大学共同建设的“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修复学院”日前在西安揭牌。 学院计划招收文物修复方向本科实验班与相关专业研究生,并面向全校开放学院全部课程;充分利用共建单位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术资源,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办学,创新研究型文物修复人才培养模式;将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育与文博机构“师承制”教育紧密结合,为国家文物保护修复事业提供人才支撑。
由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局与西北大学共同建设的“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修复学院”日前揭牌成立。学院将充分利用四方共建单位的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术资源,创新研究型文物修复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文物保护修复事业提供人才支撑。 这是西北大学实施开放办学战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学院计划招收“文物修复”方向本科实验班与相关专业研究生,并面向全校开放学院全部课程;充分利用共建单位文物...
中国西北大学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合作成立的“NWU-UCL丝绸之路考古遗产研究中心”13日在西北大学揭牌,双方将资源互惠,在科研教学、师资水平提升等多个方面进行合作,旨在将中心打造成为国际化研究平台。 近年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与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在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师的国际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合作。NWU-UCL丝绸之路考古遗产研究中心成立后,将进一步推动双方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
记者16日从西北大学获悉,该校中亚考古队通过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考古人员合作,确认了一种属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共性很强、面貌特征相当一致的游牧文化遗存。专家认为此类遗存应为古月氏文化遗存。 公元前2世纪,古代月氏人在匈奴和乌孙的打击下,被迫西迁至中亚阿姆河以北的区域,从而引发了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丝绸之路全线贯通。古代月氏西迁中亚是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东西方交流产生了...
1月5日,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揭牌,中心将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持续开展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工作,促进中国与相关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西北大学从上世纪30年代就启动了对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工作。1956年考古学科设立后,结合丝绸之路的文明历史、文化遗产、经济发展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由王建新教授所率领的研究团队自2000年起在“一带一路”沿...
西北大学与石鲁先生家属11月20日下午签署协议,双方将在西北大学合作共建石鲁美术博物馆。陕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庄长兴出席签约仪式。石鲁先生是我国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之一,是近现代西北本土艺术“长安画派”开创人之一,也是近现代陕西文化的一面旗帜。 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在致辞中详细介绍了西北大学“文化西大—中国文化名片工程”的建设理念和规划,石鲁艺术博物馆将是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为签约仪式。马骞摄 西北大学与故宫博物院13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文物修复与保护、珍宝陈列与展示、学术研究与交流、文化传承与传播等方面紧密对接深度融合,传承传播“丝路文化”。 西北大学的“丝路考古”具有深厚的传统和底蕴。近年来,除立足于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区域西北地区考古研究,还开拓丝绸之路国际考古,将考古研究扩展至中亚地区。2009年至2013年,由西北大学牵头,联合国内外有关专...
8月上旬,我校校长郭立宏,副校长常江,校党委常委、党(校)办主任吕建荣等一行8人赴新疆看望慰问我校考古队期间,与新疆自治区和多个地、县各相关部门会谈,签署了多项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合作协议。 郭立宏一行先后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局长王卫东及相关部门围绕深化合作进行座谈,就人才培养、技术合作、科研项目、沟通联系机制建设等方面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古所负责人和西大校友座谈,...
5月6日,由西北大学和西安美术学院、西安沣东城建开发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三届“诗性的印痕”采风暨“诗人•艺术家工作坊”揭牌活动在沣滨水镇·沣河景区举行。我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李邦邦,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李四军,沣东新城党委办公室主任张静平出席活动,两校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李邦邦在揭牌仪式上致辞,他指出,我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诗性的印痕”是西北大学在“抒雁杯”青春诗会基础上...
大月氏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极为重要,它和匈奴发迹、汉通西域、佛教东传有着密切联系。 据记载,公元前5世纪至前2世纪初,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公元前177年至前176年间,匈奴冒顿单于遣右贤王大败月氏。公元前174年,匈奴老上单于又大败月氏。月氏大多数部众遂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 月氏在河西走廊留下小部分残众与祁连山间的羌族混合,号称小月氏,而西迁之月...
故宫博物院与西北大学21日联合在西安成立“故宫学院”,该学院将致力于文博专业人才培养、先进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传播和高水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与成果交流。 据了解,根据故宫博物院与西北大学签订的合作协议,新成立的“故宫学院”将依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专业平台和优势,根据我国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以及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先进技术交流等工作。 ...
记者从今天在新疆巴里坤县召开的东天山地区古代游牧民族大型聚落遗址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成果汇报会上了解到,西北大学学术团队的考古和学术研究成果揭示了古代新疆地区就是多民族、多样文化交融的地区。该研究成果为客观、准确揭示新疆地区多民族多样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过程,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据了解,2008年,西北大学学术团队承担了新疆哈密地区和昌吉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对东天山地区的古代游牧民族聚落遗址...
5月20日,省文物局与西北大学召开座谈会,回顾总结双方签订《共同建设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协议》以来的工作成果,协商未来在文物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事项。省文物局局长赵荣、副巡视员周魁英,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和双方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 赵荣在听取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工作汇报后,对双方签订共建协议两年多来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对西北大学为陕西文物事业在人才培养、保护规划等方面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他...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