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晋(265-420) 高24厘米,口径13.8厘米,底径11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盘口,束颈,溜肩,鼓腹下收,平底内凹,肩两侧附条形耳,耳上有刻划线纹,肩部两道弦纹之间印带状网格纹。整器施青釉,施釉不及底。胎体呈灰色,胎质细密,釉面温润。
南北朝青釉六系盘口壶 盘口、直颈、丰肩、园鼓腹、平底;盘口下对称有两条小系,肩上四面有六条桥型系,呈两双两单状排列;通体施青釉,釉层肥厚润泽,开有细密的深色纹片,积釉处呈绿色;平底无釉露浅灰色胎,胎质较为酥松有孔洞。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段,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陶瓷工匠们通过不断地改变釉子的配方,使得早期并未完全成熟的“成熟青瓷”正直定型并就此延续到了今天...
青釉盘口壶是隋代寿州窑最具代表性的器型。这件寿州窑青釉莲瓣纹盘口壶(图1),高36.8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11.8厘米。壶盘口外撇,长颈,溜肩,圆鼓腹,平底。壶的肩部置六个圆孔桥形系,系与系之间刻划两道凹弦纹,上腹部饰一周覆莲瓣纹,腹中部饰一周仰莲瓣纹,两组莲瓣纹间刻两道凹弦纹分隔开。壶身大半施釉,釉色青翠,玻化程度较好,晶莹透亮,略有细小的开片。腹中部向下腹部有自然垂釉现象,俗称“蜡泪痕”。...
寿州窑,也称淮南窑,距今约有1400年的历史,存世仅有350年。1989年5月3日,一件在原合肥郊区义兴乡梁河塘郢村出土的隋代寿州窑六系青釉盘口壶,虽经1000多年的沧桑,却保存完好,为研究寿州窑的专家们提供了珍贵实物,也让现代的人们直观地看到1000多年前流行于江淮地区的瓷器模样。 寿州窑地跨古寿、濠两州(即今天的凤阳县和淮南市等地),从东至西,长约80余公里,时代从南朝的陈经隋至唐末...
博物馆如同一条历史的长河,而文物就如河中的波纹和涟漪,足以让人们穿透时空的阻隔,俯视历史的沧海桑田。 按照“小专题、大通史”的陈列格局,许昌博物馆《“许昌人”》《夏都之源》《许之由来》《曹魏许都》《许州记忆》等5个专题,彰显着许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特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许之由来》展厅,观赏一件埋藏了近2000年的陶瓷器——盘口壶。 盘口壶,学名为罂,俗称喇叭口壶,是汉代至唐代...
楼钢说古陶瓷之十 本栏目摘选自著名古陶瓷鉴赏家楼钢的著作《中国古陶瓷鉴赏手册》,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阅读古陶瓷的方式。 盘口、直颈、丰肩、园鼓腹、平底;盘口下对称有两条小系,肩上四面有六条桥型系,呈两双两单状排列;通体施青釉,釉层肥厚润泽,开有细密的深色纹片,积釉处呈绿色;平底无釉露浅灰色胎,胎质较为酥松有孔洞。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段,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陶瓷工...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
继考古人员近日在沈家山建筑工地发现西汉夫妇合葬墓后,昨天他们对前天下午因突然下雨而暂时未清理的古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清墓时,发现这也是一座西汉时期墓葬,并清理出了一套陶灶等,初步推断是平民墓。据悉,这也是此次沈家山古墓葬发掘首次出土陶灶。 西汉墓出土袖珍陶灶 在该墓坑东北角,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套比较小的陶灶。它和农家使用的灶台比较像,长约30厘米,两端宽度不一,分别为11厘米、14厘米。经清理,...
上海博物馆藏,高24.9厘米。此器极为珍贵,盘口、弦文、桥形系等都是明确的断代标志另外它证实了中国黑釉陶瓷产品的成熟期最晚不过四世纪。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