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王献唐(1896-1960) 青岛浮山之侧,相隔十余米有两座文化名人的墓碑比邻而居:一位是康有为,另一位是王献唐。康有为的名字世人皆知,而王献唐的名字对当下多数人而言或许不无陌生,但在文物界与文史界,他却影响深远,被称为“齐鲁文脉的守望者”。 今年是王献唐先生诞辰122周年,王献唐先生后人为修建王献唐博物馆,首次将王献唐珍藏留下的两件于右任书法以及陈介祺旧藏的毛公鼎全形拓,交与上海老字...
毛公鼎(西周) 通高53.8厘米 清道光年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时(828——782B.C.)的一件重器,因器为毛公所作而得名。 器形作大口,半球状深腹,兽蹄形足,口沿上树立形制高大的双耳,浑厚而凝重,整个器表装饰十分整洁,显得素朴典雅,洋溢着一股清新庄重的气息,反映了西周晚期文化思想的变革。 周王册命 毛公鼎腹内,铸有...
毛公鼎有铭文499字,不仅是西周铭文最长的青铜器,也是青铜器王国中铭文最长的器物。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整体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十分简洁有 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
这件是西周的毛公鼎,台北故宫十大镇馆之宝,该鼎于清代末叶道光28年(公元1814年)前后,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毛公鼎出土后,经多次转手秘藏,经多次转手秘藏,抗战时,差点被日军抢走,抗战结束后,毛公鼎回归故宫。 毛公鼎高53.8厘米,铭文中有阳文网格线,是西周中晚期制铭的习惯。毛公鼎在中国古文字学与书法艺术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如果对“陈介祺”这个名字不熟悉,那么享誉海内外的台北故宫镇馆之宝毛公鼎则是路人皆知,而毛公鼎曾是陈介祺的旧藏。“天将金石付斯人——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特展”29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幕。 陈介祺是清代最负盛名的收藏家之一。《清史稿》称其“所藏钟鼎彝器为近代之冠”,《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亦誉其“清代金石学家中收藏最富的一位”。其藏品既有价值连城的钟鼎等青铜重器,也有被视为瓦砾但极具文化价值的封...
毛公鼎内壁铭文 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呜呼!惧作小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 这是毛公鼎铭文的第一段文字。该鼎铭全文分三十二行近500个字,分五段,每段均从“王若曰”起,文辞完整而精...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器物,为皇皇钜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 ,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
台北故宫毛公鼎盼到了陕西来的乡党 台北故宫毛公鼎盼到了陕西来的乡党 (记者 敬泽昊)10月8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的“赫赫宗周——西周文化特展”在台北故宫(微博)博物院开幕,这也让毛公鼎、散氏盘和宗周钟等陕西文物,终于百余年之后见到了来自故乡的“乡党”。 武王迁都于“镐”(长安县西北,沣河东岸...
这件是西周的毛公鼎,台北故宫十大镇馆之宝,该鼎于清代末叶道光28年(公元1814年)前后,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毛公鼎出土后,经多次转手秘藏,经多次转手秘藏,抗战时,差点被日军抢走,抗战结束后,毛公鼎回归故宫。 毛公鼎高53.8厘米,铭文中有阳文网格线,是西周中晚期制铭的习惯。毛公鼎在中国古文字学与书法艺术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落照堂藏毛公鼎拓本两纸。其一为毛公鼎全形拓。一足在前。左下角铃“闻有”、“落照堂印”藏主印章图一。此拓本无陈氏印章,但比照北京图书馆藏、铃有“策斋”诸印的全形拓”’,选拓位置、角度以及锈斑均一致,其纸张、墨色又和下述落照堂藏毛公鼎铭文陈拓本相同,似为同时的陈氏传拓。其二为铭文拓本,由上、下两纸分拓合成。...
落照堂藏毛公鼎拓本两纸。其一为毛公鼎全形拓。一足在前。左下角铃“闻有”、“落照堂印”藏主印章图一。此拓本无陈氏印章,但比照北京图书馆藏、铃有“策斋”诸印的全形拓”’,选拓位置、角度以及锈斑均一致,其纸张、墨色又和下述落照堂藏毛公鼎铭文陈拓本相同,似为同时的陈氏传拓。其二为铭文拓本,由上、下两纸分拓合成。铭文高厘米,阔厘米。左下方有“薰斋”、“海滨病史”两印,右下方有“收秦播所不及”章。其下藏主加铃...
另一个故宫,在台北。 1948年12月22日,南京下关码头,中鼎号军舰辟开凶险的海路,四天后,712箱文物到了基隆港。此后,海沪号国宝3502箱,昆仑舰1248箱,陆续漂洋过海。集体大迁徙的65万件文物大都来自北京故宫。抗日战争期间,为避战火,它们曾被迫南迁,之后到了南京后又“马不停蹄”迁往台湾安家。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文物大迁徙。自此,海峡两岸,一宫...
在旧中国黑暗统治下,平民百姓生活无着,有些人偶得珍贵文物,不但没有因此解困脱贫,反而备遭迫害,出土的文物也遭官僚、豪绅、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的争夺,屡经劫难。稀世瑰宝毛公鼎问世后的坎坷命运,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事例。 偶得国宝反遭其祸 名驰中外的毛公鼎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人盘一起,被誉为晚清出土的四大国宝之一。毛公鼎在过去多被认为是周初之器,清末学者吴大说:“今得毛公、南公二鼎,文同...
我国古代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是西周时期的毛公鼎。它于清代道光年间(公元1851年)出土后,在民间流传95年多,历经沧桑,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1日)归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即南京博物院)收藏,1948年随一批珍贵文物迁到台湾,现被收藏于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我国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大约在商代前期早已出现。但我们看到的是只有一个动物形象,代表某位王公大臣的“族徽”和此器主人...
台北故宫“毛公鼎”——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