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记者从大足石刻研究院了解到,该院日前对国家文物局重大风险项目——大足石刻北山摩崖造像168号窟完成前期病害勘查,预计将于2021年底完成抢险加固。 大足石刻始建于初唐,199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北山摩崖造像168号窟高3.3米、宽3.14米、进深7.1米,由南宋时期工匠在窟内三面石壁上以五百罗汉为题材雕凿而成,极具艺术价值。近年来,168号窟出现了严重的结构稳定性问题。2017年...
记者从河北省武安市文物保护部门获悉,文保人员近日发现了一处摩崖造像群,经当地文物专家初步考证,该造像群为唐代早期所刻,这对研究冀南地区的历史雕刻工艺、民风民俗等有重要意义。 新发现的造像群位于武安市伯延镇双玉泉村东,这里山势陡峭,人烟稀少,造像群刻于一宽约2.4米、高约2米的石壁上,石壁表面较为光滑,造像自左向右依次排列,共有四龛。 武安市文物专家说,从该摩崖造像群的造像特征看,它符合...
羊嘎山摩崖造像 记者 韩海兰 摄影报道 据自治区文研所“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官方微信消息,7月31日,自治区文研所与拉萨市文物局、墨竹工卡县相关部门前往墨竹工卡县扎雪乡、唐加乡、工卡镇对新发现的文物遗存进行了实地调查。 在扎雪乡,先后调查了拉萨河左岸的切囊墓地、玉布岗墓地。经现场查勘,确认两处遗存皆为封土墓地,各有十余座墓葬。墓葬大都保存完好,有部分墓葬墓顶封土中央塌陷。 扎乃栋...
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简称:西藏文研所)获悉,在墨竹工卡县境内拉萨河附近新发现封土墓葬、岩画、摩崖造像等文物遗存,其中摩崖造像风格初步判定其年代为16世纪至17世纪。 据西藏文研所研究员陈祖军介绍,今年7月31日,西藏文研所与拉萨市文物局、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相关部门前往该县多地对新发现的文物遗存进行了实地调查。 此行,考古工作人员先后调查了拉萨河左岸的切囊墓地、玉布岗墓地。经现场查...
海棠山摩崖造像 网络图片 佛教石窟是分布在丝绸之路上的艺术明珠,从南亚印度的阿旃(zhān)陀石窟,经中亚阿富汗的巴米扬石窟,到中国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可以管见佛教文化流传的历程。 石窟寺艺术在藏传佛教中也颇为兴盛。如被称为“吐蕃第一窟”的拉萨药王山查那路甫石窟,是重要的早期石窟寺遗存。在四川、青海等地,也有一些重要的藏传佛教造像。但在青藏高原之外,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摩崖造像群极为...
海棠山摩崖造像 网络图片 佛教石窟是分布在丝绸之路上的艺术明珠,从南亚印度的阿旃(zhān)陀石窟,经中亚阿富汗的巴米扬石窟,到中国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可以管见佛教文化流传的历程。 石窟寺艺术在藏传佛教中也颇为兴盛。如被称为“吐蕃第一窟”的拉萨药王山查那路甫石窟,是重要的早期石窟寺遗存。在四川、青海等地,也有一些重要的藏传佛教造像。但在青藏高原之外,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摩崖造像群极为罕见。...
近日,在重庆大足,历时一年的大足石刻石篆山摩崖造像抢险加固工程全面完工,为该处石刻的长久留存以及后续科考提供了保障。 大足石刻拥有石刻群75处,5万余尊石刻造像,其中,石篆山石刻造像精雕细琢,以释、道、儒三教合一为鲜明特色,是中国石窟艺术群中不可多得的精品。石篆山石刻开凿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造像总数565尊。因为年代久远,石篆山石刻岩体产生了严重的环境地质病害:部分龛窟裸露于崖面,...
近日,河北省邢台县太子井乡峰门村附近发现一露天摩崖造像。经专家辨认,该造像雕刻于金代,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在邢台尚属首次发现。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邢左公路北面断崖下,大约距离地面10多米高处,有一处摩崖造像,佛像大部分被毁,但四周的背光清晰可见,下半部的莲花底座保留较完整。旁边铭文显示,造像雕刻于大金明昌三年,距今已有825年历史。 “邢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出土了很多有价值...
1月13日,因水位下降,江西南城县洪门水库的一处山崖裸露出一尊石刻造像。饶华松摄 1月13日,因水位下降,江西南城县洪门水库的一处山崖日前裸露出一尊石刻造像。记者13日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根据露出水面的佛头造型,初步判断此石佛或系明代佛像。 2016年底,处于枯水期的江西省南城县的洪门水库水位显著降低,一尊佛头和石刻遗迹浮出水面。连日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大风乡高拱桥,专家组考察认为,基本可以确定它是荔枝道的一个重要节点 (图由达州市博物馆提供) 3月9日至16日,多名国内高校和学术机构的专家赴达州进行考古调查,勾勒出荔枝道的基本走向。 荔枝道: 基本走向为涪陵—垫江—梁平—大竹—达川区—宣汉(大成乡瓦窑坝折入三桥、隘口、马渡)—平昌县—万源市(鹰背乡、庙垭乡、秦河乡、玉带乡、魏家乡)—通江县—再入万源市(竹峪乡、虹桥乡)—镇巴县,共经过10...
被纳入蜀道申遗范围的荔枝道、米仓道考古调查再度收获新发现。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两条古道达州境内的考古成果:分布在宣汉、大竹、达川、渠县等区县的6处唐宋摩崖造像,为荔枝道走向提供了新资料和佐证。其中,宣汉千佛岩摩崖造像为这次新发现。考古人员还透露,这些造像的风格和组合特征受到巴中地区石窟艺术的影响,说明在唐宋时期,米仓道和荔枝道这两条南北走向的路线已经存在着横向联系。 6处造像都属唐宋时...
记者17日从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获悉,根据该院此前展开的考古调查显示,分布于四川省达州市内的6处唐宋时期的摩崖造像,为“荔枝道”、“米仓道”两条古路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资料。 此次考古调查,旨在为蜀道申遗及文物保护提供更多资料。来自全国的考古专家于3月9日至16日间,探访了四川达州市境内的30余处文物点。 “荔枝道”,系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杨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建起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途经四川达州...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