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4月3日,“再现致远舰——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出水文物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4月6日,记者前往辽宁省博物馆,“触摸”致远舰。 众多参观者前往观展 赴约 当日,沈阳气温骤降。大批参观者迎着呼啸的北风,脚步匆匆地赶往辽宁省博物馆一楼3号展厅。展厅门口的大屏幕上反复播放致远舰撞向敌舰的一幕,触动了现场每一位观众的心。“这段历史太沉重了。”“这仗打得憋屈...
123年前,致远舰留给国人的绝响是危难关头撞向敌舰……日前,随着“丹东一号”沉舰(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成果对外公布,在海底沉睡了两甲子后的致远舰“模样”日渐清晰,经过3年的调查工作共出水文物200余件,再现了“甲午海战”那段悲壮的记忆。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说,从2013年11月至2016年10月,经过长达3年的水下考古,多处重要遗物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条,证明“丹东一号”就是当年沉没...
12月29日,“丹东一号”沉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成果汇报会在京召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化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丹东港集团负责同志,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会议首先听取了该项目工作情况汇报。“丹东一号”沉舰遗址地处辽宁省丹东市东港海域。2013年11月,为配合丹东港建设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
12月29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布,“丹东一号”在历时三年水下考古中,共提取文物200余件,多为船体构件、船员生活用品及武器配件等。重要出水文物有致远舰配置的加特林机关炮、带“致远”印纹餐盘、勺子及致远舰大副陈金揆所用单筒望远镜等。 央视记者 田云华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博
刚出水的“致远”餐盘,型制为宽平沿,浅弧腹、盘心平、圈足。盘心有篆书“致远”二字,外圈为字母,上半圈为“CHIH YüAN”(致远威妥玛拼音),下半圈为英文“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组合成一个圆形徽标。盘口沿处一圈锦纹,纹饰原有描金,因海水浸蚀仅留下纹饰印痕 12月29日历时三年的“丹东一号”沉舰(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已于今年10月结束,共发现(提取)文物计...
历经4次水下考古调查,在深达24米的海底找到一艘钢铁沉舰,并确认为清北洋水师的致远舰。通过历次水下考古工作,抽沙揭露出长达60多米,宽9米至10米的舰体残骸,舰体外壳用钢板构造,使用铆钉连接。沉舰发现多处火烧迹象,从周边抛撒的钢板、木质船板等物品,可推测发生过剧烈爆炸。历次考古发现并提取水下文物计60个种类180余件文物,涉及船体构件、舰载武器以及船员生活物品等。其中,能确证“致远舰”身份的遗物有...
“丹东一号”沉船遗址位于辽宁省丹东市西南50多公里海域中。2013—2015年,为配合丹东港海洋红港区的基建项目,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会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工作,最终在24米的海底找到并确认清北洋水师的致远舰。 2014年4月,用磁力仪物探的科技手段探明“丹东一号”沉船铁质遗物的体量约为1600吨,明显大于1380吨排水量的超勇舰(扬威舰为超勇舰的姊妹舰...
2014年9月5日清晨,在山东青岛中苑码头,随着一声清脆的汽笛,“中国考古01”船驶离泊位,前往辽宁丹东,进行“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水下考古发掘,专家一致确认“丹东一号”就是甲午海战中撞向敌舰沉入海底的致远舰。这是近年来中国水下考古的一项重要成果,为中国近代史、甲午海战史和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在1月12日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为“2015年中国考古新...
甲午海战中的致远舰 国际在线报道:据国家文物局网站消息,11月4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专家论证会。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中船重工701所等多单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在听取汇报、考察出水文物、质...
11月7日从辽宁省有关部门获悉,11月4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专家论证会,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中船重工701所等多单位各个领域的专家,最终得出“丹东一号”沉舰为致远舰的结论。 1894年...
“丹东一号”沉船遗址地处黄海北部、丹东市东港西南约50多公里的海上,曾为1894年甲午海战时的交战海区。为配合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的海洋红港基建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水下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建水下考古队承担丹东港水下考古调查项目。辽宁省文物局、丹东市委宣传部和文化局对本项目给予了有力支持,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资助了本次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的相关费用,...
10月8日,“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重点调查项目媒体见面会在丹东举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调查队专家向媒体介绍了本次考古获得的专业信息。 考古专家详细介绍了水下考古调查既往工作,并公布了今年调查情况。今年通过水下考古发掘水下文物60个种类,计120多件文物,涉及船上构件、武器、个人物品三大类,包括60多枚清代铜钱。通过此次考古调查,结合磁力物探成果、历史资料,初步判断“丹东一号”的...
随着大量文物出水重见天日,黄海北部海底的“丹东一号”沉船与121年前的中日甲午海战紧密联系在一起。刚刚完成水下调查的考古工作者8日披露了此次考古三大发现。 发现一:调查实证初步判断为致远舰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丹东一号”沉船考古调查领队周春水告诉记者,目前通过详实的考古调查及实物证据,初步判断其身份为致远舰。 周春水说,通过此次考古资料,结合磁力物探成果、历史资料,“丹...
近日,在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省考古研究所共同组织的水下考古行动中,又出水一批“丹东一号”水下文物。此前,“丹东一号”已被判断为是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沉没的“致远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