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二、釉里红 康熙时期的釉里红制造成就是相当突出的,色调浓艳鲜亮,有不同的浓淡层次。康熙釉里红器的品种很多,有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加彩、釉里三彩等。清代釉里红各品种绝大数是康熙时期始见并为康熙时期所仅有的。康熙的釉里红仅次于当时的青花瓷,色调艳、纹饰清楚。有的色较浓重、有的呈粉紫色。传世的康熙釉里红器,基本上都是官窑器,器型有盘、碗、梅瓶、油锤瓶、大缸、马蹄尊、苹果尊、摇铃尊、洗...
清代200多年间,早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堪称盛世,这时的瓷器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高峰。康熙朝历时61年(公元1662—1722年),康熙皇帝勤奋好学,主张“学人之长”,从外国引进新的彩料,为粉彩的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正式恢复御器厂后,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在规模和工艺技术上都有了很多创造和革新。瓷务管理方面由皇帝亲自选派督陶官,这些督陶官由地方官...
清军入关后,经过10余年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如减免了一些赋税,对部分手工工匠废弃“匠籍”制等,使清代制瓷业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御窑厂的机构设置,较明代时有所缩小。这并非因为御窑厂处于萎缩状态,而是由于它吸收了明代的建厂经验,取消了一些多余的机构。如明代御窑厂内设置的狱房,到清代时便被废除。这说明清代御窑厂对工匠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使工匠得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
明成化(1465--1487年)一朝政治腐败,但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却异常精美。特别是成化斗彩由于采用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工艺,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堪称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创举。 一、青花 成化官窑产品造型中青花大件很少见,胎体洁白、胎体轻薄,半透明度很高,迎光透视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其釉质独特、白润如凝脂,给人以细腻温润之感,故前人常用“如脂似玉”形容其釉色,足见其感人...
宣德一朝仅10年,但这段时期在我国瓷器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说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始和发展时期,那么宣德则为鼎盛时期。前人对宣德瓷器的评价是十分高的,其数量、质量、品种均是非常可观的。 此时,颜色釉中的20种釉色,除回青外,基本上都已经出现了,对颜色釉的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明清两代瓷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在釉下彩方面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釉上彩有釉上红彩和五...
永乐、宣德共经历了30多年,在青花发展史上处于鼎盛阶段,有所谓"诸料悉精,青花最贵"的说法,其成就被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特别是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带回了制作青花瓷所用的"苏泥麻"青料,为能烧制出富有特色的青花瓷提供了物质基础。 一、青花 从永乐朝开始,青花瓷的制作已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 永乐青花用料有两种:一种为进口的“苏泥麻”青料,另一种是国产料。永乐、...
洪武时期处于元代末和明代永乐、宣德之问。从传世品来看,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逊色于元末与明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故可以把洪武时期看作是明代瓷器发展的低潮阶段。传世的洪武瓷器分两大类:青花与釉里红。 一、青花 洪武官窑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继承了元青花传统,但工整有余、变化不多。此时的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较低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多为灰蓝色,铁结晶斑点不明显,不同于典型永乐、宣...
光绪一朝,官窑瓷器的生产甚为红火。官窑瓷器的数量之多、制作工艺之精湛,远非道光、咸丰、同治各朝所能比拟。但这一段时期犹如回光返照,衰落的趋势不可扭转。紧接着的宣统是清代最后的一个王朝,风雨之中摇曳的统治已不能致力于陶瓷业的复兴。 一、青花 光绪青花官窑以仿古为主线,民窑则走商品化道路,在制瓷技术和艺术的追求上具有现代瓷的特色。 官窑青花的胎土精良、细腻洁净。民窑器粗精...
这一时期,社会局面每况愈下,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生产处于衰落的境地,工艺低下,产品十分有限。“同光中兴”以后,社会局面有所稳定,陶瓷业也随之复兴,但仍不及康乾旧貌。民窑器虽仍大量烧造,但多数比较粗糙。官、民窑中只有少量的精品。 一、青花 咸丰五年,景德镇官窑毁于兵火,因此官窑青花均为咸丰前五年作品,流传很少。 咸丰官窑青花胎骨较道光细薄,制作规整、釉色净白、釉面平滑。民窑...
道光二十年,英国发动了以武力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从此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日益衰退。道光时期的陶瓷业随着国势衰微,其生产规模大大下降,产品质量也不如从前。 道光瓷器的造型特点比较明显:一是外型比较笨拙,缺乏灵性;二是线型不够圆润,板滞生硬;三是足脊多不平整;四是装饰图案中的人物形象有形无神、构图零乱、线条纤弱。但唯一例外的是“慎德堂”款的御用粉彩器极为精美,不同于...
嘉庆朝彩瓷以粉彩为主流,陈设器、文房用具、陶瓷日用品以及五供(由两件香罐、两件花抓及一件香炉组成)和法器等都属常见。嘉庆早期的粉彩还有乾隆朝的特点,比较精细,既有“百花不露地”的,也有彩地轧道开光的。“百花不露地”相当精细,个别的甚至是“金地百花”;彩地轧道开光品种的不如乾隆时的精细规整,所绘纹饰有的也显呆滞。嘉庆粉彩瓷常见纹饰有花卉、八宝、云龙、罗汉、婴戏、石榴等。器型有瓶、笔筒、洗、盘、碗、茶...
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占此重较大的品种之一,在雍正瓷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继承了雍正时期在肥润的白釉上绘疏朗艳丽纹饰的特点,如常见的折枝花卉盘、碗、花瓶、面盆、人物笔筒和大件器物鹿头尊等。鹿头尊是乾隆时常见品种。其口直,口以下渐大,垂腹收底,圈足。尊的上半部饰两个镂雕的夔凤耳、蟠螭耳或鹿头耳,因器型像倒过来的牛头或鹿头而得名。鹿头尊多在白底上绘青山绿水、树木,山水间及丛林里有很多头...
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康熙晚期在珐琅彩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但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粉彩点染,其他纹饰仍沿用五彩的制作。目前主要发现有两个品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红(金红)彩。到了雍正朝,无论在造型、怡釉和彩绘方面,粉彩瓷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粉彩是雍正瓷器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大多数在白...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时期。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瓷器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
春秋时期的原始瓷器和西周原始瓷器相比,质量又有提高。特别是春秋晚期,江、浙一带的原始陶瓷工艺成型,从泥条盘筑法,改为轮制,因而器型规整,胎壁减薄,厚薄均匀。器型有敛口、深腹圆鼓、平底罐,敛口,扁圆腹、平底瓿,敛口、浅腹圆鼓、平底盂,大敞口平底碗和器盖等。釉质多呈灰白色,并有一些黄白色和紫褐色。釉分青绿色、黄绿色和灰绿色。器表的釉下纹饰主要是大方格纹和编织物纹。而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春秋时的原始瓷器则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