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通过文化行政部门的不断努力,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基本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初步建立,代表性传承人得到有效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正在逐步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传习所建设稳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化进程日益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为了进一步推进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吉林省文化厅于8月7日在长春召开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题会议。来自全省9个地区文化局和长白山管委会社会办负责非遗工作的有关领导及当地非遗中心负责人20余人出席会议。文化厅副厅长谢文明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曹保明出席会议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验收工作和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等近期重点工作作了部...
守望精神家园 本报通讯员牛树基 日前,在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厅里,一位老人坐在织布机旁一边织着布,一边唱着花儿:“出了大门入了林,手把白杨嫩闪闪。我和怜儿坐一天,心上话儿都说完……”这是长期流传在岷县的一首爱情花儿,是淳朴的岷县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来自西北民族大学专门研究民俗的王淑英博士听后啧啧称赞:“太神奇了!太美了...
经绍兴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证第133062100562)批准,绍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09年8月17日注册登记成立。 绍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基本情况如下: 名称:绍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组织开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定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事业发展规划并予以实施;积极开展越籍书画人士作品的研究、推广、交流和创作等。 住所:柯桥百花路绍...
经过几年间不断地挖掘整理,《班禅庙》《圣主骏马》《绵羊白的房子》等百余首节奏自由舒展、音调辽阔悠长的蒙古族长调“故日都”歌曲,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部门陆续完整地录制下来。目前,这一抢救性保护工作已接近尾声。 传唱已有800余年、被誉为蒙古族音乐活化石的蒙古族长调“故日都”歌曲,一直以来,仅在内蒙古杭锦旗、达拉特旗和乌拉特前旗沿黄河地区的较小范围流传,...
近年来,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不断加强和深入,渠县积极组织力量挖掘和整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三汇彩亭会”和“刘氏竹编”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 渠县有着3000多年的文化历史,文化遗产异常丰富。为有效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资源,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对全县范围内的民间文学、传统习俗、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积极的保护性...
近日,我省首个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协会在宜昌市夷陵区邓村乡成立,协会成员由该乡民俗歌舞、民间文学、传统手工艺等方面的30多位民间艺人组成。 地处三峡西陵峡北岸的邓村乡,属于巴楚和土汉文化的交汇地带,民间文化积淀深厚。该协会组织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成立了红岩《吆姐儿嗬》民俗歌舞乐团、白水头“东大人”民间故事传讲团、“东大人”民间文学研究...
今年以来,天等县通过抓好普查、传承和申报工作,切实保护好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了良好成效。上半年,该县共向自治区和崇左市发送非物质文化资料1000多份。 该县抓好普查,掌握实情。通过深入各个乡镇开展全面普查工作,掌握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通过调查了解,该县共普查到《打榔舞》、《禅坛舞》、《拜囊海》等3个民间舞蹈,《太阳与月亮的故事》、《长奶夫人传说》、《八仙山传说》等97个民间故事,以及...
继耀州火亭子被首批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药王孙思邈传说、孙思邈养生文化、香山庙会通过严格的申报、评审、公示等程序,经陕西省政府批准,被正式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此,铜川市耀州区共有四个“非遗”项目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今年,耀州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区委区政府的重点工作来抓,经过专题开会研究,成立了耀州区非物质文...
据在福建全省范围开展的木构廊桥文物资源调查,截至目前,福建发现不同类型的木构廊桥二百四十七座,其中贯木廊桥八十座,约为全国贯木廊桥总数的四分之三,主要集中在宁德、南平等地。其中宁德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已被中国文化部推荐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急需保护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福建文物部门专家十四日在此间表示,这些古廊桥 (贯木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典型类型之一,大部分至...
怀宁县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并于日前正式公布了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该县普查人员深入到全县20个乡镇,广泛获取相关线索和资料,实地开展详细调查,初步完成了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分类整理、建档和申报保护工作。目前,“孔雀东南飞传说”已被省政府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刘若宰传说、民间鸟形字、民间挑花绣花织花、竹编...
“铜陵露采新村冶炼遗址出土的大型炼渣群,是中国古代冶铜技术高度发达的实证,也是世界冶金史上罕见的遗物。”8月2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多位知名考古专家,在铜陵市露采新村冶炼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这样认定。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铜陵市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对铜陵露采新村冶炼遗址进行一个多月的抢救...
山海关6000米长城展新姿 8月12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对山海关6000米长城保护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经过实地勘察和听取情况汇报,专家组认为工程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的,通过验收。 山海关古城墙保护工程是国家实施长城保护工程的首批项目,总投资2亿元,国内六个省市十余支专业队伍参与了相关项目。工程于2006年8月开工,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工程项目部和设计、施工、监理单位...
近日,江苏省无锡市启动编制阖闾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纲要。其规划范围包括阖闾城遗址、龙山石城和周围相关历史环境,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 吴都阖闾城遗址为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都城遗址,是无锡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2008年度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去年9月召开的阖闾城全国考古专家论证会上,阖闾城被确认为大城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约1400米,面积约2.94平方公里。...
“工程达到设计标准要求,是建国以来长城保护工程的典范和优秀样本。”8月12日上午,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对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给予充分肯定,标志着国家实施长城保护工程的首批项目——山海关6000米长城保护工程顺利通过总体验收。 总投资2亿元的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2006年8月正式启动,2008年7月竣工,历时2年抢救性修复,饱经沧桑的巨龙之首再显雄姿。 当日...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