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日前,江西省景德镇市御窑博物馆公布抢救性考古发掘最新成果。经过近千平方米的发掘后,考古人员在御窑博物馆(新馆)区域陆续发现并清理出大量窑业遗迹,并获得大量瓷片、窑具等遗物,充分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景德镇御窑周边民窑窑业生产状态。 从2016年2月开始,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景德镇市御窑博物馆(新馆)区域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记者从江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获悉,2016江西旅游产业博览会将于9月下旬在南昌举办,其中虚拟现实VR+旅游展区将展示汉代海昏侯国遗址,人们可通过VR技术一饱眼福。江西省旅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此届旅博会将于9月23至25日在南昌举办,展出面积超2万平方米。目前,已有来自国内20多个省(区、市)的企业参展,旅游参展企业超过一千家。据介绍,此届旅博会设置一个中心展区和智慧旅游展区、旅游美食展销区等九大主题...
日前,由江西省文化厅、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的《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规划》提出,到2020年,江西省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5000亿元,比2015年翻一番,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15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以上,文化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中引导带动力强的支柱性产业。 “十三五”期间,江西省将力争上市文化企...
“十二五”期间,我省文物保护取得重大成绩,除了海昏侯墓的发掘外,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湖田窑遗址等8处纳入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期间全国150处大遗址保护名单。记者昨日从省文化厅了解,目前我省有不可移动文物32000余处,古遗址3202处,革命遗址2096处。面对丰富的资源,我省将在“十三五”期间力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十二五”期间,以景德镇御窑...
一、 江西佛学院性质和培养目标 江西佛学院是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由江西省佛教协会主办的佛教院校。现任院长是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一诚长老。江西佛学院旨在培养爱国爱教,具有较高佛学知识、学修并重、弘扬正法、绍隆佛种的僧伽人才。 二、 学制及招生名额 1、本院设预科班、正科班、研修班,学制均为2年。 2、招收新生:预科班30名、正科班30名、研修班:20名...
5月25日,记者获悉,近日,彭泽县杨梓镇龙桥村后面的大鸣山上发现摩崖石刻。据当地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现已找到7块摩崖石刻,其中四块署名为宗万奇之手。 13日,彭泽县杨梓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从该镇邓畈村,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爬至海拔约400米大鸣山山顶。在原始森林中见到了当地村民发现的四块摩崖石刻。据该站站长彭少华介绍,摩崖石刻上署名的宗万奇,应为大鸣山附近龙桥村人氏。据宗氏族谱记载,宗万奇系明朝...
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27日敲定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书记、局长名单,标志着该遗址的保护将进入有专门机构负责的新阶段。 日前,备受关注的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成功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墓考古发掘历经5年,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出土包括青铜器、金银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简、木牍等各类珍贵文物2万多件。 该墓被中国国家文物局专家评价为:文...
图为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网上博物馆虚拟展厅。刘占昆摄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网上博物馆30日正式上线,这标志着海内外民众以后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足不出户就能一睹千年古墓中出土的无数珍奇。 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墓葬主人为第一代海昏侯刘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历经王、帝、侯变迁的人,具有历史唯一性。保护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对于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学术、历史和艺术价值独一无二。 ...
近日,江西省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在南昌召开。江西省委书记强卫、省长鹿心社对江西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强卫在批示中指出,近年来,在广大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江西文物事业发展很快,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西汉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值得充分肯定。江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丰富的文物遗存,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负起责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
21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在河南郑州举行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详细剖析了海昏侯墓考古挖掘“亲民性”效应所引发的广泛关注这一情况。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是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项目承担单位。 在中国考古史上首次举办的这场大规模国际性学术盛会上,徐长青向来自埃及、德国等十余国以及港澳地区的近600名专家学者介绍了尘封2000多年的西汉列侯墓的考古情况及文物保护理念。 ...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现场 刘占昆 摄 记者26日从江西省文化厅获悉,当前,江西将重点抓好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发掘保护,加快推进遗产本体保护、考古发掘和环境整治等工作任务,确保“十三五”,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日前,备受关注的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成功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奖项被誉为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奖”。 自2015年11月以来,...
5月25日,记者获悉,近日,彭泽县杨梓镇龙桥村后面的大鸣山上发现摩崖石刻。据当地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现已找到7块摩崖石刻,其中四块署名为宗万奇之手。13日,彭泽县杨梓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从该镇邓畈村,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爬至海拔约400米大鸣山山顶。在原始森林中见到了当地村民发现的四块摩崖石刻。据该站站长彭少华介绍,摩崖石刻上署名的宗万奇,应为大鸣山附近龙桥村人氏。据宗氏族谱记载,宗万奇系明朝嘉靖(公元1...
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在南昌召开 25日,江西省文物工作会议在南昌召开。中国江西网(江西手机报)记者从会上获悉,十二五期间,江西省文物保护取得重大成绩,除了海昏侯墓的发掘外,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湖田窑遗址等8处纳入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期间全国150处大遗址保护名单。 海昏侯墓葬发掘拿下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成为近年来我省重大考古发现,考古发掘历经5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雁鱼灯 21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在河南郑州举行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详细剖析了海昏侯墓考古挖掘“亲民性”效应所引发的广泛关注这一情况。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是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项目承担单位。 在中国考古史上首次举办的这场大规模国际性学术盛会上,徐长青向来自埃及、德国等十余国以及港澳地区的近600名专家学者介绍了尘封2000多年的西汉列侯墓的考古...
通过对海昏侯墓周边5平方公里区域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发现了以紫金城城址、历代海昏侯墓园、贵族和平民墓地等为核心的海昏侯国一系列重要遗存,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迄今已出土的1万余件(套)文物,形象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等级贵族的奢华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大量的出土文物、完整的墓园结构、高等级的建筑遗迹、鲜明的墓葬特点、明确的墓地与都邑位置关系,组成...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