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隋 盛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7.6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6.7厘米 此盒为小口,肩以下渐凸,直腹平底,自肩至腹上部有长条镂孔。釉呈淡青色,有较粗之冰裂纹开片,近底处及底部无釉。
隋 盛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21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9.4厘米 此罐罐身瘦长,口直而大,瘦颈,肩部贴附八系,属于隋朝瓷罐中的南方系统。罐表里均施青灰色釉,有开片纹,底下露胎,胎呈灰黄色。此罐出土时内盛有核桃。
元 1935年在河北省房山县(今属北京市)云居寺内发现 重6.94千克、长35.3厘米 铜炮铸于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炮口的口沿外侈,直径10.5厘米。炮身的直径小于炮口,使用时在内装填铁砂等物。炮身外壁纵向阴刻铭文“至顺三年二月十四日 绥边讨寇军 第三百号 马山”。炮身后部是药室,直径大于炮身,正上方有一小孔。室内装填火药,引信从小孔中穿出。最后一部分是炮尾,直径7.7...
旧石器 旧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2万年 原物1933年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出土 长21厘米,宽15厘米,高17厘米 山顶洞发掘出来的人类化石包括完整的颅骨3件、残颅骨片3块、下颌骨4件、下颌残片3块、零星牙齿数十枚、脊椎骨若干件、桡骨1段、股骨1段、髌骨1段、跖骨1根,这些化石材料均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丢失。 山顶洞人头骨已经与现代人头骨没有什么区别,其脑量在1300毫升—...
战国 曾 兵器 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 长3.43米 三戈铜戟的柲为木制。外裹竹条,以丝线缠绑,再涂漆,挺括坚韧,平滑而有弹性。此戟顶端装铜矛头和有内铜戈,往下4.7厘米处又装一无内铜戈,再往下5厘米处再装一无内铜戈,一矛三戈同柲,当是战车上使用的长兵器。这种兵器在中国是首次发现。随县擂鼓墩1号墓是战国早期曾国诸侯名乙的墓,在这个墓中出土了很多精美的文物。 ...
隋 建筑构件 1952年河北省赵县安济桥址出土 长212厘米、高84.5厘米 此物为安济桥栏板构件,长方形,两面雕龙。正面双龙周身鳞甲,身体相向似钻穿栏板,头相背,前爪互推。背面两龙相对而驰,身体绞缠,后肢撑地。 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又名赵州桥、大石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2.5公里处,横跨洨河之上。唐玄宗时宰相、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被贬为幽州刺史的张嘉贞所做《石...
隋 盛水器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周家大湾241号隋墓出土 高25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7厘米 此尊为鼓腹、长颈、平底,肩部有四系,双螭把手,螭嘴探入尊口作饮水状,颈部有突出竹节纹,腹部为弦纹,壶嘴为鸡首形,青色釉。隋代青瓷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型,尤以壶和瓶变化较大。壶一般分为带流和无流的两种带流的有青瓷鸡头壶、青资凤头龙柄壶八棱形短嘴壶等;无流的壶,多流行于南方,基本特征...
元 作者: 忽思慧 忽思慧是蒙古族人,曾任元朝饮膳太医,管理宫廷的饮膳烹调,对营养学颇有见地。此书共3卷,附图168幅,分营养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聚珍异馔、五味偏走、食疗诸病、服药食忌、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等章节,分析了蒙、汉、回、藏各族常用食物的营养价值、烹调技术以及食物的搭配与避忌等。此书是古代一部重要的论述食物营养、食疗法的著作。
隋 盛水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16.3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5.6厘米 中国制造玻璃起源很早,到了西晋时,玻璃还称作"药玉",即指用矿物冶炼而成的器物。从南北朝开始,玻璃发展成独立的工艺部门,实用器皿已在此时出现。此瓶较厚重,透明度差,出土时盛有液体,为实用器皿。
元 公元1254年-1337年 纵29.7厘米,横189.5厘米 作者: 任仁发 此画装裱为手卷形式,画中共有九马五人,描绘的应该是官府里负责养马的机构日常工作情况。 任仁发(公元1254年—1337年),字子明,号月山道人,松江青龙镇(今属上海市青浦县)人,是元朝时期很有名望的艺术家。他的书法学习李邕,绘画师法韩幹,对人物、花鸟都很擅长,尤其对鞍马有很高造诣。鞍马是元代绘...
隋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 盛水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27.4厘米、口径7.1厘米、底径7厘米 盘口外侈,圆唇,束腰式细长颈,丰肩,鼓腹下渐收,平底。肩部一侧塑一鸡首,高冠圆目,昂首张口作啼鸣状,与之相对的一侧为直体曲颈形龙柄,龙口衔接壶口沿。肩部置对称环式耳,均作双瓣重合状。瓷胎呈白色,通体施白釉,近底部无釉,表面有细冰裂纹。整体造型挺拔秀丽,线条优美...
隋 盛水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8.8厘米、口径2.5厘米 此瓶瓶口为圆形,瓶体扁平,两面有相同印纹,中间为一兽面,口角左右各衔一忍冬叶,外绕联珠一周。整个纹饰呈心形,尖端向上。瓶体施白釉,有较粗的冰裂纹开片,釉仅施至腹下部,圈足露胎。
战国 楚 祭祀礼器 传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出土 高55.6厘米 铜鼎的器、盖口沿有刻铭。从铭文看,该鼎是楚幽王熊悍(公元前237——前228年在位)销毁缴获的兵器而改铸的礼器。寿县在战国初是蔡的首都(下蔡),蔡被楚灭后改称寿春。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熊完被秦所逼,迁都寿春,称郢。熊悍是熊完之子,死后葬于寿春,此鼎出土之地即其陵墓所在。 这件青铜鼎腹部微...
隋 明器 1955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出土 鼠俑高15.3厘米,牛俑及猴俑高16.5厘米 这是十二生肖俑中的3件,均为人身、兽首、着衣、持笏、盘坐,形象逼肖,釉色青黄,制作精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十二肖相之说始于东汉的王充,其实在秦简中已出现十二生肖的记载。而十二生肖以造型的俑类出现,则始于隋朝。
元 作者: 王实甫 王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剧作家。他创作的杂剧今知者有14种,以《西厢记》最为著名。此剧是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改编而戚,讲述青年书生张生与相府小姐崔莺莺不顾阻力、倾心相爱的故事,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形式上突破了元杂剧每剧四折的惯例,全篇21折,成为当时罕见的长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