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邢窑白釉罐,唐,高13cm,口径7.4cm,足径6.1cm。 罐口微撇,短颈,圆腹,腹以下渐收,平底。底无釉。胎、釉洁白细腻。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在河北省内丘曾发现其窑址。创烧于初唐,流行于中唐,唐末五代时由于原料匮乏等原因而日渐衰落。唐人对邢窑多有记述,陆羽在《茶经》中称其产品如雪似银,李肇在《国史补》一书中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贵贱通用之。”说明邢窑白瓷在当时使用的极其广泛...
白釉罐,隋,高19.2cm,口径9.7cm,底径15.2cm。 罐唇口,无颈,溜肩,肩下垂直至足,平底无釉。胎骨呈白色,较为厚重。内外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薄而匀净,纯白无瑕,布满细碎开片纹。 罐体造型饱满端庄,优雅古朴。 白瓷虽然在北朝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但真正烧制成功则在隋代。与北朝相比,隋代白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从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一批白釉瓷器看,较...
青釉印花带盖唾壶,通高14.2cm,口径8.4cm,足径10.6cm。 壶盘口外撇,短颈,溜肩,半腹下垂,腹下略收,宽圈足。盖卧槽,钮如蜡扦状。通身施淡青色玻璃质透明釉,施釉不及底,近足处露灰白色胎骨。肩部暗刻三角纹边饰一周,腹印团花、树叶及忍冬纹一周。 隋代青瓷继承南北朝青瓷的优良传统,釉色青绿而透明,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玻璃质感极强。此唾壶造型敦厚,青釉明亮,所用印花技法为戳印,花纹简洁浅显...
青釉兔纽莲瓣纹权,高12cm,底径12.7cm。 权平底,底心有一圆孔,中空,顶部饰一兔纽。器身薄施一层青釉,釉色泛黄,施釉不到底。外壁模印莲瓣纹一周,上为6组团花,间以条纹。 此权造型端庄,兔形钮栩栩如生,釉面玻璃质感强,开细碎片纹,模印之纹饰清晰,布局规整,线条流畅,富于艺术美感。此权为隋代青瓷器的典型之作。
淮南窑青釉划花莲瓣纹四系盘口瓶,隋,高43cm,口径15cm,足径13.5cm。 瓶盘口,长颈,溜肩,肩部置四个由双股泥条制成的竖系,鼓腹,腹以下渐敛,近底处外撇。通体施青绿色釉,釉仅及腹下部,釉下施有洁白的化妆土,釉面开有片纹。釉下纹饰为划花和印花,颈、肩部均戳印圆圈纹,肩部有两道划花纹饰,上为覆莲瓣纹,下为忍冬纹,腹部三道划花纹饰,上下均为覆莲瓣纹,中为忍冬纹,每层纹饰间均以弦纹相隔。由于考...
越窑青釉瓜棱执壶,唐,高20.4cm,口径5.8cm,足径7.7cm。 执壶撇口,束颈,溜肩,长圆腹,圈足。通体呈四瓣瓜棱形,肩部一侧置短流,另一侧颈、肩之间置曲柄,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双系。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 此执壶造型圆润饱满,釉质润泽,为唐代晚期越窑青瓷的代表作品。 青瓷的烧造至唐代已相当精美,浙江越州一带所产的青釉瓷器,体现了唐代青瓷生产的时代水平。
白釉高足杯,隋,高10.2cm,口径5cm,足径4.4cm。 杯敛口,鼓腹,高足外撇。里外满施白釉,足边无釉,釉面开细碎片纹。 这件白釉高足杯,造型新颖,釉质洁白细润,与北朝时的初期白瓷比较,已可看出是真正的白瓷了。 白瓷虽然在北朝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但真正烧制成功则在隋代。与北朝相比,隋代白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隋代白瓷的烧造成功,为唐代白釉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釉盘口瓶,隋,高32.5cm,口径6.6cm,足径9.2cm。 瓶盘口,短颈,溜肩,长圆腹,圈足。瓶身施半截青绿釉,釉层透明,釉面有细碎开片,釉向下垂流,形成一种特殊的自然装饰效果。 从此瓶的造型、胎质与釉色上看,都具有隋代青瓷的典型风格。 青瓷是隋代瓷器生产的主要产品,一般胎质较为细腻,瓷化程度良好。在器形方面,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造型,但又有所变化,并创造了一些新的器形。常见器物有盘口壶...
青釉模印塑贴四系罐,隋,高17.7cm,口径9.6cm,底径9cm。 罐直口,圆唇,短颈,圆鼓腹,平底微外撇。肩部对称置四个双股泥条制成的系,四系之间塑贴团花纹样。其下饰凸起的弦纹。腹上部塑贴团花、草叶、团龙、兽面等间隔排列的四种纹样。其下饰一条凸起的弦纹,将罐身等分为两部分。灰白色胎,胎体厚重结实。器内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罐下部有泪痕状釉垂至器足。釉色淡青泛黄,积釉处呈青褐色。釉的玻璃质感较...
青釉凤首龙柄壶,通高41.3cm,口径19.3cm,足径10.2cm。 壶盖与壶口吻合成凤头状,使得壶整体颇似一只挺立的凤鸟。壶柄塑成一直立的蟠龙,龙口衔住口沿,作窥视探饮状,前肢撑于壶肩部,后肢立于喇叭形底座上。壶体以塑贴和刻划技法装饰。腹部塑贴主体纹饰两层,上为6个联珠纹圆形开光,内有手舞足蹈的力士,下为宝相花6朵。口沿、颈、肩及胫部饰以联珠纹、莲瓣、卷叶或垂叶纹。各组纹饰间以弦纹相隔。此壶...
越窑青釉八棱瓶,高21.7cm,口径2.3cm,足径7.9cm。 瓶直口,长颈,腹部呈八棱形,圈足外侈。灰白色胎,质致密。釉呈浅青绿色,唐人陆龟蒙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道出了越窑青瓷的釉色特点。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发掘出类似的越窑青瓷器14件,其中一件八棱瓶与此件相似,说明这些越窑器的制作从选料、淘洗,及至成器、施釉、烧制等各道工序一丝不苟,应为当时...
邢窑白釉瓶,高14.4cm,口径6cm,足径7.2cm。 瓶口外撇,肩下渐收,底足平实。通体施白釉,釉色无杂质,瓶体除肩部刻划两组弦纹外,别无纹饰。 邢窑白瓷传世品以盘、碗居多,瓶类非常少见。此瓶器型虽小,釉面又无刻划纹样,但纯净洁白的釉色,端庄秀美的造型,仍能使人感受到大唐盛世雍容华贵的气质,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邢窑白瓷以其实用的造型、洁白的釉面在唐代成为最受欢迎的瓷品种之一。唐朝人李肇《...
德清窑黑釉唾壶,东晋,高9.9cm,口径8.9cm,底径9.4cm。 唾壶盘口,束颈,扁圆腹,平底略上凹。外壁施黑釉,釉不及底。因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产生垂流,致使器物下部积釉处釉层较厚,堆积欲滴。釉面滋润,开有片纹。 唾壶亦称唾器,属于卫生洁具。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曾出土署“女阴侯唾器”铭的漆唾器。瓷质唾壶始见于东汉,三国、两晋时开始流行。东晋时期以青釉唾壶较为多见,黑釉唾壶少见。东晋...
青釉圆形槅,东晋,高4.5cm,口径21.1cm,底径22.6cm。 槅(gé 音格)呈圆形,直口,平底。底有红色支烧痕。内分九格,其中中心三等分,外周六等分。通体施青釉。 槅也称“格子盘”、“果盒”等。江西南昌晋墓出土的一件长方形漆槅,底写“吴氏槅”,形状与三国两晋时的长方形瓷槅相同,因此而定名。瓷槅流行于三国、两晋及南北朝时期,时代特征明显。三国、两晋时期的槅多呈长方形,内分一大格八小格,...
青釉褐斑四系壶,东晋,高17.9cm,口径8.4cm,底径8.7cm。 壶盘口,细颈,溜肩,肩上置四系,圆腹,平底。肩部刻划数道弦纹。通体施青釉,盘口和肩部涂点褐色斑纹。此器堪称东晋青釉褐斑瓷器中的典型器。 西晋晚期开始出现青瓷上涂点褐斑的装饰手法,至东晋时大为流行。它是使用一种含铁较多的“紫金土”点彩在青釉上,然后烧制而成,属于一次烧成的低温釉上彩。这些褐斑排列或随意,或有一定的规律,为单调...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