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鉴定中了解古铜器锈蚀的特点非常重要。由于地域的不同和各时期青铜材料的不同、锈蚀年代的长短不同,都会表现在铜锈上。我们一般说的红斑、绿锈、黑漆古、水银沁等,都是最常见的铜锈现象。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多种锈色。真锈是由铜器体内生出来的,特点是有根基、有层次、有硬度、有牢度、有光泽。而假锈,主要是两种作伪方法,一种是短时间内腐蚀所成,另一种是涂抹粘附而成。所以做出来的锈,多表现为锈浅浮、色粉绿、无硬度...
为庆祝国庆60周年,配合9月上旬市委宣传部组织的“走进博物馆”活动,根据老馆“古代艺术”的定位,深圳博物馆筹划组织了《馆藏青铜器展》。 展览已于2009年8月28日开展,作为深圳博物馆老馆改造前的常设展展出。展览地点为深圳博物馆老馆7号展厅。 本次展览共展出馆藏青铜器89件(套),其中一级品9件,包括西周时期的一件“鸟纹铜鼎&rdquo...
■商代分为商代前期和后期,这两个时期的差别很大。 ●商代前期: ◆容器 锡青铜:含锡量较夏代增长但仍属中等 三元青铜:锡铅含量较低或中等。高铅存在。铜器中铅含量高多高于锡 工具:(仅盘龙城一件)含锡量中等,铅较低 ●商代后期: ◆容器: 锡铜器:为主要成分,以含锡量高与中高等偏高者为多 三元青铜:地位次于锡青铜,其中以高锡与含锡量中等偏高为绝大多数,铜器锡含量多高于铅 铅铜器:...
这件“匍”鸭形盉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亦是研究西周时期礼仪制度的实物资料,器盖内的铭文还是了解应国历史和揭开西周分封制之谜的重要史料。 在河南博物院,有一尊西周时期的“匍”鸭形盉,在当时为什么把纯铜铸成鸭子的造型? 在河南省的中部,有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平顶山。平顶山有两个别称,一曰“煤城”,另一曰“鹰...
首先从器形之间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从纹饰之间看,由于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不过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很少见。 从...
我国古代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是西周时期的毛公鼎。它于清代道光年间(公元1851年)出土后,在民间流传95年多,历经沧桑,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1日)归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即南京博物院)收藏,1948年随一批珍贵文物迁到台湾,现被收藏于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我国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大约在商代前期早已出现。但我们看到的是只有一个动物形象,代表某位王公大臣的“族徽”和此器主人...
汉代西王母神兽纹铜镜(资料图片) 青铜器鉴定要了解青铜冶炼和金属材料学方面的知识。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冶炼和铸造水平、表面处理技术都发生了变化,各时期的青铜制品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材质和表面处理的痕迹。 笼统地说,商周青铜礼器多为铜锡合金、铜锡铅合金。锡和铅的比例都不太高,主要是为了加入少量的锡、铅可以获得较好的浇铸流动性,对于容器本身并无硬度的要求。而同时期的兵器,则锡和铅的比例要略高一些,主要...
要鉴定青铜器,首先要了解它的用途、分类、命名。我认为三者中对用途的准确判断,是青铜器鉴定的关键。例如在1976年以前我们不知道“承弓器”的用途,只发现承弓器与车马和弩机共同出土。曾一度将一对承弓器安装在弩的前端,并编入《辞源》中。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一、二号铜车马后,真相大白。原来承弓器是战车的组成部分,安装在战车前端,与车为一体,是战车上挂弩的支架,有的学者还提出承弓器具...
尊是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容酒礼器,器形以类似壶的圆体尊和方体尊最多见,也有模拟鸟兽形象的,如鸟尊、羊尊、牛尊、象尊、虎尊等,统称为鸟兽尊。安徽省出土的这件春秋早期龙耳尊,属于创新阶段新形制的青铜尊,考古专家赞誉它是“一件罕见的艺术佳作”。 此尊高28.2厘米,口径27.5厘米,足径23厘米,重9.5公斤。形体较大,器壁厚实,器身呈蓝锈斑,双耳呈铜绿色。大口广肩,肩腹部两侧...
8月11日,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迎来了一对特殊的客人,市民张西宁、靳宝珍夫妇将他们珍藏多年的24件(组)文物,捐赠给了市青铜器博物馆。众人称,这么多值钱宝贝一下子捐给国家了,真是义举呀! 据介绍,此次夫妻俩捐献移交给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的文物包括钱模范、钱铸件1组、铜器1件、陶器22件。其中一组十一件货币铸造过程中留下的摇钱树、钱茎和几十块铸币模块都很珍贵,对研究我国古代钱币的生产铸造过程有十分重要...
“这个区域为一重要文物区域,在大渡河流域考古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发现的青铜器等文物,在大渡河上游尚属首次发现。”4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组,对石棉县发现多件战国时期文物的区域进行考察后,作出上述认定。 7月16日,石棉县在实施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田湾乡幸福村村民在大岗山水电站库区内发现了一批重要文物,其中包括3件青铜器、4件石器、3件陶器,该县文物管理部...
商代早期,弦纹盉,通高21.2cm,宽14.7cm,重1.36kg。 盉上部为半圆形,顶部有一倾斜的管状流,流的根部有一桃形口,口上有唇边,腹部整体作三个袋状尖足,有一素鋬,颈部有一窄沿,下饰弦纹三道。 此弦纹盉形状较原始,其设计、铸造水平均不高,具有商代早期青铜器的特征。 盉 (音和)《说文》:“盉,调味也。”王国维《说盉》:“盉之为用,在受尊中之酒与...
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该鼎的化学成分为: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 如今,司母戊鼎收藏在国家博物馆...
点击小图查看详细信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