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锦纹是瓷器装饰典型纹样之一,系采用织锦和建筑彩绘作为装饰图案。因其常被用作辅助纹饰,起地纹作用,故又称“锦地纹”。于其上再绘花卉纹者,称锦地花,又称锦上添花,蕴含吉祥寓意。锦纹图案常以各种图形连续构成,有绣球、龟背、花卉、云纹、十字、卍字纹等。其构图繁密规整,华丽精致。 锦纹用于陶瓷器装饰始见于唐三彩。元景德镇窑受江南兴盛的织锦业影响,将其引入了制瓷工艺。明清两代更是广为流行,表现技法多为彩绘,...
隋青釉印花四系壶,高35厘米,盘口,长颈,长圆腹,平底。肩部四个双条形系,颈、肩、系、腹部作四层印花装饰,印花为扇形花瓣组成的团花和叶纹。这是隋代瓷器的装饰特点。釉施至腹部,厂半截露胎,是隋代青瓷施釉的—般规律。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产品多采用印花装饰。常见的有杂花、草叶、莲瓣几何纹等,多为独立的花、叶,连续的花纹不多见。 隋青釉高足盘,南北方瓷窑大量烧造,是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形。隋青釉四系罐,...
珐琅器是中国清代尊贵的宫延用器,不仅是紫禁城各大宫殿上重要的陈设器,也是内延于庆典餐宴中唯独皇帝才能御用的器具。 珐琅器名称的由来 国人习惯上将附著在瓷器表面的玻璃质称为釉,而用于瓦片建材上者称为琉璃,涂饰在金属器物外表的则称为珐琅釉。玻璃、瓷釉、琉璃和珐琅釉四者原料大同小异,主要的成份都是矽酸盐类。唯后三者需与不同材质的胎体结合,因此在制作技术上要兼顾釉与胎两者的理化性质;也就是说,这些釉至...
在掐丝珐琅器纹饰图案上,有两个方面要考虑:一是器物上的纹饰图案特征;二是组成纹饰图案的掐丝工艺。曾有学者对明清两代掐丝珐琅器上的主纹饰图案"缠枝莲纹"做过比较分析,指出其不同的特征:元代末期和明代早期的缠枝莲纹,布局疏密有致,图案线条全部用单线勾勒,花朵饱满,花瓣短而肥腴,花心常呈桃形;明代中晚期的缠枝莲纹,布局趋于繁缛,开始以双线勾勒廓,花瓣趋于瘦尖,花心常呈"圭"字形或如意形;清代缠枝莲纹,布...
中国古瓷上的花纹图案样来源于中华民族的历代文化,也代表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其构成有儒家的、佛教的和道教的,以及一些世俗的东西,都融合在一起了。作为一个鉴定者对图案的一些寓意都看不明白,说不清楚,也是一大遗憾。因此对瓷器上的图案标记作一简释,对鉴定者来说,亦是有所裨益的。 1.龙凤呈样 图案为一龙一凤。 龙的传说很多,记载的文献也多,但将龙和帝王联系起来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说...
追溯绘画的渊源,首先会想到史前时期那些画在陶瓷上的纹饰。正是由于器表绘有精美的纹饰,考古学家把这些陶器叫作彩陶。 这些彩陶制作的年代在大约距今3000年至5000年间。它们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最集中的地区是青海、甘肃,陕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彩陶大多是红色陶质的盆、瓶、盘、豆一类陶瓷日用品,原始艺术家用一种刷笔,醮了黑色、白色以及红色画在器表上。彩陶纹有两大类,一类是抽象的图案,一类是具象的人、动物...
目前,对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的研究越来越多,在我翻阅的资料中发现:对各朝代纹饰的产生、发展原因这一问题的研究,基本上从朝代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客观因素这一种角度来研究。在这里首先要说明一个问题是我不反对这样一种模式的研究,我也承认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客观因素对各朝代纹饰产生、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对各朝代纹饰产生发展起到作用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也对纹饰的装饰形式也起到了不可忽...
由于珐琅瓷珍贵精美、价格昂贵,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仿珐琅彩瓷。到底应该如何鉴别珐琅彩瓷呢?专家表示一般情况下,珐琅彩瓷有如下几个特征。 珐琅彩瓷色料特点比较讲究,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
元-蓝釉白龙纹-龙头-特写 元-蓝釉白龙纹-瓶口-特写 元-青花-瓶口-特写 元-青花-苏麻离青蓝料-特写 元-青花-苏麻离青蓝料-特写 元-青花-苏麻离青蓝料-特写 元-青花-梅瓶-底部-特写 元-青花-盘口罐-罐口-特写 元-青花-双耳扁壶-壶口-特写 元-青花-执壶-底部-特写 元-青花-罐-上部-特写 元-青花-苏麻离青蓝料-特写 元-青花-苏麻离青...
青花瓷元代青花瓷器在陶瓷史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显要的地位,它那硕大雄健的器型、精巧鲜丽的装饰,令世人啧啧称奇。它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中国瓷器重釉色、轻彩绘的传统,将绘画技法与瓷器装饰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明、清两代绚丽多彩的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为元代景德镇陶瓷的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的“瓷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人们对元青花的认识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华盛顿弗瑞尔美术馆的约翰·波普博士。当...
清代官窑瓷器有不少种类的纹饰和图案,各有特色,令人赏心悦目。像附图是十八世纪清代的青花双如意耳和蒜头口扁壶,绘法轮缠枝莲纹。 清瓷的装饰花纹最初以龙凤纹为主,为专制时代皇族的象徵。康熙时期的转枝花纹,以番莲、牡丹、莲花和灵芝较多,乃沿袭明代宣德与成化时期的纹饰,加以变化。 雍正之後有不少山水纹饰出现於官瓷上,大多数是四王及董其昌的风格。乾隆时期瓷器的纹饰更丰褥款多,尤喜四季山水和人物纹。雍、乾...
慎德堂作为生活场所,堂前屋后及生活中必定需要大量的陈设品及日常用品,瓷器作为生活必需品曾大量生产。从清宫档案及故宫点查报告看,不仅圆明园的一些殿堂内摆放着署有慎德堂款的器物,在故宫的一些殿堂中也陈设着署有慎德堂款的陈设品。 器物造型多为日用器皿,有少量的陈设器。主要有碗、盖碗、盘、瓶、羹匙、渣斗、鸟食罐、罐、花盆、盆、花插、器物座等。 碗作为日常用品用途广泛,历朝历代都大量烧造,署有"慎德堂"...
明清瓷器上有一种常见的纹饰是梵文字。这种文字没有一定的梵文知识,很难识别。许多玩瓷器的人,碰到这种纹饰或者避而不谈,或者望字生义瞎扯一气,很少有人能把它讲清楚的。事实上,明清瓷器起初以梵文作为纹饰有它宗教上的用意,但瓷画工匠未必真正懂得梵文,因此后来写错、瞎写一气也是常见的现象。所以,要弄清楚明清瓷器上梵文的含义,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本文对这种瓷器上的梵文谈不上全面解读,只是一种浅谈。 要研究...
由此可见,创作者对蒙古宗教、传说、生活等方面的体验和认识创作了元青花特有色彩语言。 3、创作者对汉族文化的知觉体验 在忽必烈统治时期,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当时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种等级差别,但是实际上是存在着差别。因此,元青花的审美趋向不会因为繁荣的汉族文化而按照汉族文化的审美趋向发展。但我们可以从汉文化的繁荣,元代制瓷采取“官搭民烧”的制作体制来看。对元青花的创作和烧制主要还是“民意”。...
2、创作者对蒙古文化的知觉体验 元青花盘内纹饰的色彩语言是创作者从宗教的认识中体验而得来的创作语素。蒙古族多曾信奉萨满教,“萨满教敬天,蒙古族的敬天也源于此,并且,他们还因敬天而重天色,因重天色而尚青,天色为蓝,因此,这个“青”字就是蓝。” 在蒙古族史学着作中,“他们这样描述了自己的祖先:《元朝秘史》卷一(中华书局1 9 6 2年影印李文田注本):当初,元朝人的祖先是天生一个苍色的狼与一个惨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