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掇石,也称“制子石”“武功石”。石上皆标有重量,主要考臂力,以重量多少定名次,并刻有科举吉语。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分为文科举和武科举两类。反映文科举的书籍及影视作品众多,人们对此并不陌生,但武科举如何选拔人才?测试臂力的“举重”又在武科举中占据怎样的位置? 清朝掇石用来测试考生臂力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内,几块中部挖空、方方...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三千年历史长河中,华夏民族孕育了一代代出类拔萃的人才,其间选拔人才的制度也在不断进行着完善和改变。6月正值学子考试毕业季,小编在此为大家溯源考试鼻祖科举,为你对比讲述下古今学子那些事。
本文摘自《龙门阵》2012年第4期,作者:张家康,原题:考场失火“烧”出的状元 据清代《太平府志》和《繁昌县志》记载,从宋朝至清朝,安徽繁昌出了36名进士,但仅有两位高中状元,焦蹈便是其中一位佼佼者,遗憾的是他英年早逝、壮志未酬。关于焦蹈中状元还有一段佳话,在民间被传为美谈。 焦蹈,北宋时期庐州无为(今安徽无为)人,字悦道。他还在乡校读书时就有“神童R...
“2011苏州(平江)古城状元文化旅游节”一景。 明代赵秉忠“状元卷”(“第一甲第一名”系万历皇帝御批) 北京孔庙院内的元明清三代198座进士题名碑。 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乃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广泛影响,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够和它相比。比如,深深渗透到中国人...
吹笙鼓簧,宴乐熙和,在文化品格上显得超迈脱俗。 我们知道,高考发榜后,随之而来的是应接不暇的宴请。考生请师长,称为“谢师宴”;亲朋请考生,称为“恭贺宴”;同学之间相请,称为“告别宴”。 古代学子科举中榜后,也喜好宴请庆祝,而且其规格、花费甚至远超现代。由于科举制度自唐代以来,分设文武两科,故宴请中鹿鸣宴、琼林宴为文科宴...
想感受古代书院讲学的场景吗?想模拟体验古代科举考试吗?想了解3D动漫如何展示古代书院的祭祀流程和规制吗?昨日,坐落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旁的中国书院博物馆正式开馆。作为湖南唯一的全国性博物馆、全国唯一的书院专题博物馆,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湖南省副省长李友志、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等领导出席中国书院博物馆落成开馆仪式。 A寻宝 看看北宋真宗亲笔题写的石碑 中国书院博物馆实际包含岳麓书院...
现如今,像高考这类的大型考试之前,出题老师都会神秘“消失”,直到考试结束后才“恢复自由”。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防止考题泄露。和今天一样,古代负责出题的考官也受到“重点保护”。但尽管如此,机关算尽的考生还是能通过各种方式和考官通上气。 唐伯虎身陷“考试门” 从唐朝开始,政府便建立了“...
每年的夏天,中国大陆的每座城市都会出现同样的景象:成千上万的学生拥入考场,参加为期3天的高考,这三天,一定会牵动许多中国人的神经。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高考中,有1010万名考生参加考试,就有1010万个家庭和数倍于这个数字的中国人在关注高考,而在这个庞大的队伍后面,还有一个更为庞大的队伍在为明后年的高考做着冲刺的努力。 另一组数字来自于600年前,也就是在公元1400年,明朝开国初期,6500...
中国古代的“高考”被称为科举考试,录用后即有资格走入仕途。在传统观念中,士而优则仕的观念一直为人们所认可,怀着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学子们纷纷走进了考场。科举考试与今天的高考相比,其紧张程度、考试强度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种高强度的压力下,难免发生出离常理的事,我们下面要说的就是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发生过的一些奇闻逸事。 秋闱三场考九天七夜 江南乡试多在秋季举行,所以又...
一 同为大规模的社会竞争性考试,古代科举与现代高考颇多相似,故后者受前者的影响也颇为深重。与科举的革废是时人议论的焦点这一历史情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的是,被喻为“现代科举”的高考制度之存废与改革亦成为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 十余年来,每逢高考前后,学界和广大百姓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掀起一股讨论高考的热潮。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关于高考存废与...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
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物首次出现,人们称之为“破天荒”。这个词来源于皇权时代的科举考试。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曰:“荆南解比,号天荒。大中四年,刘蜕舍人以是府解及第。时崔魏公作镇,以破天荒钱七十万资蜕。” 宋人孙光宪《北梦琐言》也有类似的记载:“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解。刘蛻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
北京的专题博物馆有很多,科举匾额博物馆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个。在朝阳区高碑店民俗文化街上,穿过一座巨大的石雕,我开始了解科举制度的古老和神秘。 馆长姚远利是一位匾额文化研究者,他在收藏匾额的过程中逐渐对古代的“功名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谓“功名匾”,是官方为了褒扬苦学有志之士而题的匾额。多数题匾人是进士出身,也有不少状元、榜眼、探花。从官职上讲,有...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倪冰)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历经1300余年,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有重大影响。由于科举制度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一生的荣华富贵,所以很多人用尽了各种手段去作弊,以求在科举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这些手段层出不穷,当然,科举时代的防弊措施也推陈出新。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