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夏至春秋 春秋早期 1966年湖北省京山县苏家垅出土 通高65.5厘米,口长22.8厘米、宽16.5厘米,足长30.5厘米、宽23.5厘米
(公元1403-1424年) 明初永乐、宣德是青花瓷器烧造的黄金时期。此器小口、细长颈、扁腹,颈、肩饰如意形双耳,造型新颖,俗称""抱月瓶"".器物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器身满饰青花纹饰,纹饰可分三组,颈部绘缠枝花卉纹,肩部绘蕉叶纹,腹部主题是折枝山茶纹。构图疏朗有致,有空间感;笔绘工细,画风流畅;青花色彩呈宝石蓝色,且有许多沁透入骨的铁黑斑疵,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青花特征,是永乐官窑青花的...
唐朝盛行的诗词歌赋、名人警句等形式,在长沙窑烧制的壶、罐等器身中时常可见。这一具有深层文化内涵的创举,在我国历代烧造的陶瓷窑口中独树一帜,因此亦是历代文人雅士对长沙窑器物青睐的渊源。 唐代长沙窑卧龙提梁壶,高17厘米,底径10.7厘米,壶型为梯形,六棱形短流,圆形平底,壶顶堆塑一卧龙兼点有褐色彩绘。龙头呈细长嘴,鼻孔略朝天,鹿茸角,圆眼突珠;龙的身、腿、爪已由唐以前的“螭”演变为接近“龙”的...
在以鸡为造型的文物中,流行于两晋、南朝、隋唐时期的鸡首壶是非常独特的一种,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鸡首壶的名称得自于壶嘴部的鸡首形装饰。鸡首壶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公元265——316年)。“鸡”与“吉”谐音,鸡首壶延续使用了数百年,反映出在那段战乱频繁的年代里,人们对吉祥安宁生活的祈望。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乃是六朝文化的中心,鸡首壶曾被广泛使用。在幕府山、西善桥、蒋家塘等地的出土文物中,鸡首壶多...
清 通高39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5厘米 此壶造型具有典型的藏族风格,是藏族使用的盛器。壶肩腹处对称分布三条鎏金弓身龙作为耳柄,龙身各有一条银链与壶盖相连。
南北朝 南朝 1965年江苏镇江出土 高22.3厘米 盛器,盘口直沿,束颈,阔腹,矮足。壶前伸出二鸡首作壶嘴,后部向上伸一柄,上饰龙头,龙张口衔沿作饮水状。器身施青釉,足底露胎。
汉 1953年河南洛阳烧沟汉墓出土 通高48.5厘米,口径18.8厘米,足径18.1厘米 壶直口,长颈束腰,溜肩鼓腹,口上有扁圆,圈足,肩两侧有模制铺首。以数种色绘出不同纹饰,主题纹绘青龙、白虎各一,朱雀二,作宾士状,均以墨勾绘,涂朱、白和青彩。为西汉晚期风格。 此陶壶扁圆形盖,盘形口,细颈圆腹,肩腹间有对称模制铺首,圈足。壶身及壶盖彩绘各种不同的纹样,其中盖上彩绘青黄相间...
新石器 1958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 高21.6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8.5厘米 壶细泥红陶,手工制成。蒜头形口,长颈,溜肩,腹有一折棱,下渐收,平底。主题纹饰为黑彩水鸟啄鱼纹,这条有细长身躯、呈弧形盘曲于陶壶肩部的鱼,头呈方形,圆睛,头两侧有暴鳃,头与背部均有斑点状花纹,腹部为U字形迭弧状花纹;背有两鳍,腹有一鳍,尾分三叉,可视为龙的原始形象之一。
明 高10厘米、通长19.3厘米、通宽12厘米 紫砂器是用一种含铁量较高的特殊陶土制成的无釉细陶器。这种陶土为紫砂泥,产于中国江苏宜兴,呈紫红、淡紫或紫黑色,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用手捏即可成型。不用匣钵,直接入炉经1000℃高温烧成。紫砂器一般不挂釉,充分利用陶泥的本色,显示出朴实而又独特的美。明代紫砂器造型简练,大方,色泽沉静。清代的紫砂器更加精致,并成为贡品。
唐 香港海关截获走私文物,1987年归还 高27厘米
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文保所24日透露,近日,考古人员在临西县尖冢镇境内的跃进渠河底及河坡处发掘出一砖质结构的古墓群。经考古人员初步清理,出土了壶牙床、五铢钱、银簪、瓷器,漆器等随葬物品,其中壶牙床保存比较完整。临西县文保所所长张霞表示,壶牙床的出土在全国也比较罕见,专家对其鉴定正在进行之中。目前,考古人员正对古墓群的文物展开清理、修复工作。 据了解,此处古墓群是临西县龙潭村村民在渠道内维修...
南北朝 高句丽 盛水或盛酒器 1963年吉林省集安市出土 高33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12.6厘米 集安出土的高句丽时期的釉陶器,其烧制工艺是从中原地区传来的,器形和组合,也与中原地区相似。
古墓中发掘出的壶牙床,保存比较完整,在全国也比较罕见。方仁坤摄 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文保所24日透露,近日,考古人员在临西县尖冢镇境内的跃进渠河底及河坡处发掘出一砖质结构的古墓群。经考古人员初步清理,出土了壶牙床、五铢钱、银簪、瓷器,漆器等随葬物品,其中壶牙床保存比较完整。临西县文保所所长张霞表示,壶牙床的出土在全国也比较罕见,专家对其鉴定正在进行之中。目前,考古人员正对古墓群的文物展开清...
西周 时期 盛水器 1959年安徽省屯溪市出土 高14厘米、口径6厘米、重0.6千克 此件瓷壶表面呈淡黄色,釉色不十分均匀光洁,以凸起的直棱为饰。原始瓷器烧制的温度比较低,瓷质较为松软,器型也比较简单,多是尊、罐类器物。安徽在商周时期是淮夷聚居地,这件瓷壶的出土,表明了当地在西周时期出现了原始制瓷工艺。
春秋 盛酒或盛水器 1951年河北省唐山市贾各庄出土 高34.9厘米、口径10.9厘米 铜壶腹部饰以由双重结纽绳索形纹饰构成的12个方格,上下两层,每个格内均用赤铜嵌出狩猎纹。狩猎纹中有人物和禽兽等图形,人手持长矛,与兽争斗。兽形可辨的有牛、象等,禽有奔走和飞腾两种。嵌出的赤铜纹极清晰。在铜器上用赤铜镶嵌图案,始见于春秋晚期,除燕国外,在代、蔡、赵等国铜器中亦有发现。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