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唐代“大圣遗音”古琴日前,记者从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获悉,王世襄旧藏、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唐代“大圣遗音”古琴将现身嘉德春拍。据悉,在中国嘉德2003年秋季拍卖会中,该琴就以891万元人民币创出当时古琴拍卖世界纪录,此番再次现身,势必成为拍场焦点。中国嘉德董事总裁王雁南女士表示:“我们非常荣幸将这张千年古琴在春拍上呈现给广大藏家,并...
唐代贵族妇女服饰:穿大袖纱罗衫、长裙、披帛的贵妇(《簪花仕女图》局部)。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簪花仕女图》描绘的是贵族妇女在庭院中散步、采花、捉蝶及戏犬时的情景。图中人物服饰,与其他唐人画像不同,如头戴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纱衣等,都是罕见的新奇的装束。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点,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所谓...
妇女发髻的演变:唐代妇女发式有半翻髻、反挽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望仙髻及各种鬟式等。大体看来,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左1图为隋代妇女的发髻;左2、3图为初唐妇女的发髻。左4、5图为盛唐妇女的发髻;左6图为中唐妇女...
隋唐妇女的面部妆饰: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古时妇女常将原来的眉毛剃去,然后用一种以烧焦的柳条或矿石制成的青黑色颜料画上各种形状,名叫“黛眉”。唐代妇女黛眉名目甚多,从细而长的“蛾眉”到宽二阔的“广眉”,应有尽有。《簪花仕女图》中贵族妇女的眉饰,就是一种...
唐代的帏帽、笠帽都妇女出行时,为了遮蔽面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帽子。这种帽子多用藤席或毡笠做成帽子骨架,糊裱缯帛,有的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后用皂纱全幅缀于帽檐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或全身。此图为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彩戴笠帽的妇女(敦煌莫高窟壁画)。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经过六七百年的发展,到了唐代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大量的外来僧人在中国翻译经典,讲解佛教;以玄奘和义净为代表的中国僧人也远赴印度求法;中国人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信仰佛教的人空前增多;佛教寺院大量建造起来,佛教经典在民间广泛传播。总之,佛教文化成为那个时代中国全部文化领域的代表,无论从社会实力来看,还是从意识形态中的地位来看,均达到了鼎盛阶段[1]。与此相应的作...
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
唐代文吏服饰--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本图为唐代文官大袖礼服展示图(根据出土陶俑及壁画复原绘制)。
唐代文吏服饰--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在大袖衫外加着裲裆,也是隋唐时期官吏服饰的一个特点。本图为戴冠、穿大袖衫及裲裆的文吏(河南洛阳关林出土唐三彩俑)。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在大袖衫外加着裲裆,也是隋唐时期官吏服饰的一个特点。从出土的陶俑、壁画来看,穿着这种服饰的官员,身份不会太高。本图为戴介帻、穿大袖衫的初唐文吏。(彩绘陶俑,传世实物,原件现在藏上海博物馆)。 唐代文吏服饰--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
唐代冠帽有幞头(由起初一块包头布逐渐演变成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脚的完美造型)、进贤官(为历史上重要的冠式,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持重要地位)、平巾帻及武弁(平帻巾与武弁是同一种冠式,是古时一般人裹在头上的布,后成为只能罩住发髻的小冠,即平巾帻)、笼冠及貂蝉(将貂尾插在平帻巾上,平帻巾外罩笼冠)、武士冠(在帻上戴一种雄鸡冠)、通天冠及进德冠(通天冠是级位最高的冠帽,与进贤冠结构相同,不同的是展筒的前壁)等...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0年对唐代帝陵中的唐宪宗景陵进行考古发掘,首次了解了唐陵下宫遗址内大殿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基础结构,为唐代帝陵的下宫遗址的考古勘探提供了重要参考。 唐景陵位于陕西蒲城县,是唐宪宗李纯的陵墓。此次考古完成考古发掘面积700平方米,出土文物200多件,包括筒瓦、板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和铜钱、瓷碗等生活用品。发掘还发现唐、宋两期建筑基址,其中唐代建筑为下宫大殿基址,平面为长方形;宋代建...
在唐三彩中有一类体量较小的胡人抱囊壶,在唐代两京长安和洛阳均有出土。以洛阳博物馆馆藏两件为例,如1957年洛阳市吕庙出土的一件唐三彩抱囊壶,曾被定名为“女俑持荷叶造型灯座”,被认为是俑内盛油,在壶口位置另放灯盏,这种说法显然有误;洛阳博物馆另有一件胡人抱囊小壶,1976年河南孟津周寨出土模印制作的唐三彩胡童也抱着鹅雁形囊,它与盛唐时期常见的七子盘(或称母子盘、七星盘)一同出土,可知其原始用途可能与...
2月3日上午,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含元殿前上演“千官望长至,万国拜含元” 的唐代元日大朝贺。“皇帝”亲临含元殿,百官齐列,雅乐频奏,仪仗威严,与众臣共同祭祖祭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据文献记载,元日的朝会是一年之中“皇帝”会见百官规模最大、仪式最为隆重的朝会,又称作大朝贺、大朝会。唐朝的元日大朝贺源于古代的朝贡制度,是通过...
(河南博物院,河南郑州450002) 唐代金银器因其数量多、品种精、造型优美、纹饰富丽而成为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绚丽的瑰宝。在河南博物院金银器类藏品中,有很多工艺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富贵者。笔者现将几件唐代银器略作介绍,以飨读者。 1.桃形花结八瓣高脚银杯(彩版四:1) 口径5.9厘米,底径3.1厘米,高3.5厘米,重57.5克,河南省宜阳县出土。通体锤击成型,口沿外侈,浅腹,高柄,喇叭形圈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