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居民翻建民房,竟挖出一处新的古窑址。昨日,晋江磁灶蜘蛛山一处古窑址堆积层面世,泉州市考古队清理出一批数量可观的古瓷标本,年份跨越宋朝至清代数百年。瓷种包括黑釉瓷、绿釉瓷、青釉瓷等三大类;器型从碗、罐、盏,到壶、炉、盘。出土物中的青釉瓷系土龙泉窑瓷,与2007年时发掘的“南海一号”沉船上的瓷器相吻合,绿釉瓷则与伊斯兰文化有关。专家认为,这些海丝外销瓷标本再一次印证了古代泉州“海丝”的繁荣。 ...
近日,晋江磁灶岭畔村一民居因房屋翻建,在施工过程中,意外发现地基下有古窑址堆积层。前日,记者与泉州市考古队一起到古窑址现场,工作人员已整理出土数筐瓷片。专家介绍,这是宋元时期的古窑址。 4月25日,屋主将老旧的石头房推翻,准备重新建房时,意外地在地底下挖出许多零零碎碎的瓷片。 岭畔村村主任吴吉祥介绍,在这幢房子发现瓷片处70米开外,有一座被认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宋代古窑址。...
<图一> <图二> 砖雕是以建筑为依托而衍生的一门装饰艺术,它是人们满足物质生活基础后对精神层面需求的体现。除去砖雕在建筑层面的实际功能与美化装饰效果外,题材上更多是人们对于自身理想、现实生活的一种追求与期望,期望的内容无所不包,所涉及生活、生产以及信仰宗教各个层面。砖雕又是蕴含中国五行之理的载体,“它以泥(土)为坯、以水(水)和之、以刀(金)代笔、以...
由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江苏省口述历史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女界先锋——伍智梅生平史料展》27日在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开幕。 伍智梅(1898——1956)是有着“为共和流血牺牲的第一位国会议员”之称的辛亥烈士伍汉持之女。她早年与丈夫黄建勋一起追随孙中山从事国民革命,之后长期涉足政坛,为推动中国妇女解放事业和公共卫生事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览通过“烈士之女从医济世”“女权先驱中山...
记者25日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近日在广州越秀北路发现宋代广州城墙东北角台遗址。专家表示,该考古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理坐标意义和研究价值。 据介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广州市深层隧道排水系统东濠涌试验段的工程建设,于2015年12月下旬开始对工程建设范围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掘面积近300平方米,清理出五代南汉至民国时期的砖墙、角台、红砂岩墙体、路面等遗迹和遗物,...
宋代广州城的东北角在哪里?昨日,新快报记者从广州市文广新局了解到,在广州越秀北路东濠涌试验段孖鱼岗涌工程考古阶段,考古人员发现五代南汉至宋代砖墙,并判定出宋代广州城东城东北角台基址,修正了文献中关于宋代广州城东城东界在芳草街以西的记载。专家表示,该考古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理坐标意义和研究价值。 考古挖掘 发现上下两层砖墙 在越秀北路东濠涌试验段孖鱼岗涌工程现场,可以看...
近日,在成都市天府新区的考古工作中,十多座唐宋墓葬里出土了不少新奇文物,除了一盘象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外,墓主还将一些陶器也带进了古墓。铜镜、文官俑、武士俑、人首蛇身的宋三彩陶俑等,都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得以重见天日。 在一处墓室里,一个陶狗保存完整,陶制的狗蹲坐在圆盘上,身体微微前倾,能够看出是“中华田园犬”。在出土文物中,圆形的青铜镜也让人猜测这位墓主是否为女性,不过,参与考古发掘工作的谢队长...
唐朝人喝茶全是煮: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 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进,他们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搅,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这叫“点茶”。点好的茶汤上面还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好像卡布奇诺咖啡。在宋朝的茶道中,烧水是很关键的一步。宋朝人点茶一般不用铁...
出土的象棋 23日,记者从成都市文物考古队获悉,天府新区一号文物点,近日发现了宋代墓群,其中一个墓出土了青铜镜、武士俑和一套青铜象棋。这是成都首次出土相对完整的唐宋时期象棋。 记者从成都市文物考古队了解到,该墓群是在5月20日发现的。目前,本次出土文物还在整理阶段。据了解,本次发掘的是长方形砖石墓,该墓被发掘时,这套30枚的象棋倒在墓主小腿骨旁边,很多粘连在一起。一起被发掘的,还有买地...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的传说。据记载: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钧窑的兴起在宋徽宗时期。当时,奇花异木聚集京城,器皿需用量急剧增多,钧窑产品供不应求,民间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和“黄金有价钧无价”的评说。 据近年考古发掘资料分析:钧窑的烧造历史始于晚唐、盛于北宋、遗续于金元,前后达70...
钧瓷以釉色见长,器表没有任何人为的装饰,但由于釉的活动方式和流纹长短不同,在釉面上形成“泪痕纹”、“兔丝纹”,特别是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部分流入而填补裂缝所形成的“蚯蚓走泥纹”为经典。这本是一种缺陷,反而为人们所爱,所谓“有蚯蚓走泥者尤好”。 官钧为多次施釉,虽釉层较厚,但釉面平静肥腻,并时有流淌现象。官钧釉层有曲折的线纹,用手抚之则有感觉,此为官...
金·钧窑天青釉花口瓶 鉴赏:金·钧窑天青釉花口瓶收藏品,花口,长颈,球腹,喇叭高圈足。沿口捺花,肩胫各凸弦纹一道。圈足底露胎一周,余皆满施釉。沿口花边釉薄色黄,口内略呈蓝紫窑变。釉呈天青色,釉下气孔小而深,满布牛毛细纹。釉面亮泽,些许淌釉,铜红釉要烧成如此均匀的天青色,非常不易,及其难得。 宋代官钧的胎是一种浅灰胎,很致密。从胎体观察,钧瓷的原料选择很严,因为从露胎的表面到胎心没有杂质...
在钧州境内(今河南禹县),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唐代,经历宋金至元代。境内有窑地近一百处, 以小白峪历史最早, 唐代已烧黑釉带斑点器物,时称“花瓷”,对宋代紫红斑点装饰有直接影响。宋代首创釉中加入适当铜金属,烧成玫瑰紫、海棠红等紫红色釉,美如晚霞。北宋后期,专为宫廷烧制供养植奇花异草用的各式花盆与盆托;钧台窑是宋代众多钧窑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窑址发掘出土数以千计供宫廷陈设用的这类瓷器,器物...
官窑贯耳瓶 宋代官窑瓷器最早是在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窑场中烧造的瓷器。作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之一,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 传世极少为世所珍 对于北宋官窑的记载,南宋•顾文荐在《负睻杂录》中曾提到“宣政间(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