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自蚌埠双墩1号墓发掘以来,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数次赶赴现场考察,并收集了有关该墓的大量史料。李修松认为,双墩墓出现的种种谜团将改写中国墓葬考古史的很多观点。在他的分析过程里,一个春秋古国被还原出来:它处在大国的包围之中,但又顽强地保持了自己的文化。 封土堆在我省不罕见 李修松介绍,在发掘初期,打洛阳铲的师傅就探到了陶器、铜锈以及类似朱砂的物质,而朱砂在战国时期的墓葬中被普遍使用。李修松当时就认...
大理剑川的剑湖畔,正是金庸作品《天龙八部》里段誉失足掉入的人间仙境,“葬身于湖畔花下,倒也风雅”。如今,这里再次引起世人关注,刚刚完成的剑湖边“海门口遗址”第3次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留下太多未解之谜,而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云南先民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能够制作彩陶、种植水稻、使用青铜。 剑川海门口遗址D区。雨水抽出后显露出的“干栏...
由灵宝市铸鼎原文管所组织的蚩尤山考察队,日前对蚩尤山庙洞和泥塑造像考察时发现,三尊疑为唐代泥塑造像是经火烧后再饰以彩绘。这种泥塑火烧再彩绘的手法,在豫西地区属首次发现。 近日,该考察队行至蚩尤山海拔1500余米的山崖中,发现了一相当规模的大洞,洞门朝北,长4.7米、高2.6米,是人工用石料砌筑而成。中间是一个圆形的石拱门洞,门洞高1.9米、宽2.3米。内侧是一个高约15米、宽约25米、深约40米...
5000年前的先民身形高大。考古专家指着骨架说少了两颗上门牙。东方早报 制作技艺早已经失传的蛋壳黑陶。东方早报 在泥土里沉睡了5000年历史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先人骨架,近日在邳州梁王城考古工地出土。令考古专家惊奇的是,这些整齐地排列在泥土里的骨架非常完整,几乎连指骨都一节不少,但不知为何独缺了两颗上门牙。南京博物院考古队经过4年考古发掘,终于有了重大收获。得知消息后,记者昨日带着好奇,采访...
发掘前的双墩1号墓 墓底整体形状 历时19个月发掘的蚌埠双墩1号古墓,现已发掘到底,该墓葬发掘发现了考古史上从来没有发现过的极其复杂的遗迹现象,不管从墓葬的形制、结构和遗迹上都是我国墓葬发掘中的重大新发现。正如专家们所说:该墓葬是经过“精心构思、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施工、精心装饰”的重要遗迹,是从未见过的新文化现象和建筑遗存。 发现1:五色颗粒混合土 考...
今天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金沙文化遗存重要分布区成都市黄忠村金沙朗寓工地,经过一年多发掘,取得重大成果。编号为F160和F161两座商周时期大型宫殿建筑基址的发现,使金沙遗址大型宫殿遗址区得到确认。 前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张忠培教授、北京大学孙华教授、四川大学林向教授等国内知名考古专家进行讨论和初步评估后认为:金沙朗寓地点商周时期大型建筑基址是金沙遗址继2001年祭祀区发现以...
6月15日,考古人员正在对双墩春秋古墓进行发掘。 安徽省文物部门首次对外宣布了蚌埠双墩1号墓的初步考古发现。从墓葬的规模葬制看,该墓为春秋时代诸侯王级墓葬。在该墓中首次发现了五色颗粒混合土、白土垫层、填土构成的放射线遗迹和土偶遗迹,其圆形墓坑结构、墓底埋葬布局等在全国也属罕见。目前,安徽省文物部门正在进一步发掘,以确定墓主身份并进行其他相关研究。 蚌埠双墩1号墓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双墩村。从200...
青瓷虎子 公元222年孙权建立吴国定都建业,南京作为三国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前后长达三百多年之久,作为皇权代表的“台城”正是在六朝的更迭中渐成规模。可惜的是,曾经穷尽奢华的台城在隋初被“并平耕垦”,从此神秘的台城只留下了民间传说。随着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8年来对建康都城核心区域的勘探挖掘,千年台城之谜终于掀起了神秘“...
6月10日,河南省文物局在河南博物院举办了“揭开考古发掘神秘面纱”活动培训,向来自省会郑州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代表讲授考古学基本知识,同时拉开了“揭开考古发掘神秘面纱——走进考古发掘现场”活动的序幕。据悉,这是河南省首次对社会公众开放考古工地。 6月14日是中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人人保护...
“揭开考古发掘神秘面纱——走进考古发掘现场”活动启动 6月10日,河南省文物局在河南博物院举办了“揭开考古发掘神秘面纱”活动培训,向来自省会郑州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代表讲授考古学基本知识,同时拉开了“揭开考古发掘神秘面纱——走进考古发掘现场”活动的序幕。 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
昨日,80高龄的考古学专家蓝蔚带着汉网人文地理俱乐部20多名网友,重返他曾经工作多年的黄陂盘龙城遗址,探访武汉的“城市之根”。当看到盘龙城周边大批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时,他不禁慨叹:开发若不理性,盘龙将成孤城。 盘龙城位于武汉中心城区北郊,距今有3500多年历史,面积约2.3平方公里,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早期城市,蓝蔚认为,城下还有夏代晚期遗址。盘龙城自1954年秋被发...
手持特制工具,轻轻地拨开破罐碎瓦,寻觅着古人留下的踪迹。不时有惊喜,更有对古人聪明智慧的感叹。在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昨日,20位大学生志愿者随同考古专家来到晋阳古城遗址,亲历考古现场,感受发现的快乐。 上午8时许,来自山大、理工大等4所高校的20位文物保护志愿者,在市考古所专家的带领下,来到晋阳古城遗址现场,在山间小路穿梭步行约十多分钟,看到绿草掩映中,有十多个人分成四组,由东向西排开...
6月5日,埃及考古工作人员在古埃及第五王朝国王门考胡尔的金字塔基座内工作。 6月5日,埃及古文物最高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扎希·哈瓦斯(右)视察古埃及第五王朝国王门考胡尔的金字塔的基本情况。 6月5日,埃及古文物最高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扎希·哈瓦斯介绍古埃及第五王朝国王门考胡尔的金字塔的基本情况。 6月5日,埃及考古工作人员在古埃及第五王朝国王门考胡尔的金字塔基座...
根据考古学者的一项研究,5000年前的中国人营养状况良好,甚至个头都不矮于现代人。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考古学者毛里西奥·埃尔南德斯4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东亚考古学大会上说,国际体质人类学研究者将身高作为判定人类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对仰韶时代中晚期(距今五六千年前)至唐朝时期(公元618-907年)中国人类骨骼样本的分析,按照用股骨测算人类身高的国际公式推测,仰韶时期男性的平均身高...
第四届东亚考古学大会3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及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中外学者共同探讨东亚考古学。 据介绍,在为期3天的大会上,学者们将就东亚旧石器、东亚与世界早期复杂社会的比较研究、欧亚大陆的冶金和社会、东亚岛屿考古、东亚史前和历史时期的区域间互动、东亚考古遗产保护、中国青铜时代、中国南方与东亚史前考古等课题以及东亚地区的古代动物、植物、玻璃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