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是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作为考古学文化名称的作法,应用得最为普遍。如欧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国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以地区或流域来命名的,多为事后弄清这一文化分布范围而命名。如欧洲的多瑙河文化等。另外,还有对发现地点的名称加前缀的,如甘肃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等,这是因为它们和典型龙山文化有相...
云南元谋人距今170万年,被公认为是我国境内最早出现的人类。然而目前有考古界专家却对此结论提出了疑问。10月27日,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带领的中法考古队,抵达重庆巫山庙宇镇龙骨坡古人类遗址现场,历时13天的考古工作中,发现了距今200多万年前的古老石器,该结果显示,“巫山人”距今200多万年,比元谋人还早30多万年。 首枚化石震动考古界 10月2...
“巫山人”发现者、正带领中法联合考古队在巫山庙宇镇龙骨坡古人类遗址发掘的黄万波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语出惊人:“长江三峡很可能是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东亚人演化的摇篮。”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教授称,中法考古队第三次对龙骨坡古人类遗址进行清理,期待能发现古人的头盖骨、下颌骨或腿骨化石,它们将有力证明长江三峡地区就是中国甚至东亚地区人类...
两名陕西考古所的工作人员在向记者展示汉代“火锅”之一的楚式鼎 两名陕西考古所的工作人员在向记者展示汉代“火锅”之一的楚式鼎。日前,一批汉代的铜釜、楚式鼎在三峡库区重庆段云阳县境内一墓葬群遗址出土。据负责发掘的陕西考古所研究员介绍,这些铜釜、楚式鼎在汉代曾作为人们吃火锅的器皿,它们的出土可以证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火锅就在重庆一带风行。
宜昌市夷陵区龙凤山山顶日前发现了一种刻着奇形古怪文字的古碑。记者昨日获悉,该文字经中国古文研究专家陈文福教授鉴定,其可能是世界罕见的“鸟文”。 龙凤山,地处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聂家河、东垭两村交界处,山顶海拔高度800余米,山上现残存有夔人古寨2处,石屋80余间,古庙一座。龙凤山发现的“鸟文”碑文共20余块。陈文福教授介绍,三峡地区发现这种珍奇...
仰卧,侧身,屈着下肢……,19具尸骨埋藏深坑,他们中既有妇女儿童,又有壮年男子,甚至还有装在瓦罐里的婴孩。考古专家的一次偶然发现,无意中看到了两千多年前发生在三峡朐忍古城中的惊人一幕。 他们是死于战乱、瘟疫、祭祀?诛灭九族?还是一次骇人听闻的谋杀?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峡工作队昨日称,他们正联合国内多家机构和同行,希望早日解开这些汉代三峡人的死亡之谜。 编钟附近发现人骨...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早先的研究认为,最早的类人猿祖先起源于非洲和阿拉伯地区。然而,根据部分考古学家最近的研究结果,人类很可能起源于亚洲大陆。 最近10年,一些考古学家在亚洲地区,尤其是南亚地区发现了3400万年至2300万年前的灵长目主要家族的化石。在巴基斯坦,考古学家找到了好几十具灵长目主要家族两个家族成员的化石。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家族当时生活在中国、缅甸和泰国之外的地区。通过这些研究,考古学家...
大型遗址聚落考古的方法和步骤 ——以新砦遗址聚落考古为例 聚落考古是近年来我国考古学界再度重视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之一。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行之有效地实施大型遗址聚落考古,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实际工作方法问题。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项目启动之后,由我院考古所主持的“新砦遗址聚落布局与内涵”课题组,200...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西周列王的年代学研究”课题下的“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专题研究,预定目标是:“以西周青铜器中铭文可供西周历谱研究者为主,就其形制、纹饰作考古学的分期断代研究,为改进西周历谱研究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所谓“铭文可供西周历谱研究”的铜器,是指铭文中王年、月序、月相...
一 前言 史前玉器是史前时期人类社会在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的一项发明创造。它既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与工艺,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与时尚。而史前玉器的器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体使用到组合使用的发展过程,更体现了史前社会由简单到复杂,由平等到层级分化的发展过程。所以史前玉器是研究史前文化、经济、技术,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对象。 1980年代以来,由于史前玉器的不断发现和考证确认,以及中国文明起源...
一 考古学文化作为近代考古学基本概念之一,最初是德国考古学家科西纳于1911年在首次使用的[ 陈淳编著:《考古学理论》第64~6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后由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在《史前的多瑙河》一书明确提出[ V.G.Childe,The Danube in Prehistory, pp. v-vi,1929.]。他把考古学文化定义为“一批总是反复共生的遗存类型――陶器、...
以历史洪、枯水实物及文献资料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考古分支学科,是水文学与考古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它利用现存洪水岩刻、题记、古建筑物、古遗址、古城址、古墓葬和江心中的枯水题刻与古文献和地方志的记载相互印证,确定历史上洪、枯水发生的时间及周期性、洪水淹没范围及城址迁徙兴废、河道变迁及泥沙淤积速度等情况。水文考古可以为防洪、抗洪、预测洪水和枯水提供较为可靠的历史水文资料;同时又为水利、水电、航...
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的考古学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历史上由于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等自然灾变,一些位于水边的居址、港口、墓葬等沉没于水中;在一些古代航线下,还保存有大量古代沉船和文物。水下考古除发掘水下的古代遗址、打捞沉船和水下文物外,还研究古代造船术、航海术、海上交通和贸易等。水下考古需要海洋勘探技术、潜水工程技术等诸多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持。 自...
运用考古学方法,通过古建筑及其附属物如碑刻、题记以及古城址、古遗址等,结合文献记载研究历史上地震问题。经受过地震的古代建筑物,可以说是历史地震的实物见证。通过对古代建筑物进行分析研究、对比,可以为我们研究历史地震的发震时间、余震、震中位置、影响范围、地震烈度以及烈度递降和异常等重要问题提供比较准确的资料。通过对经过地震遭到破坏或毁坏的建筑物的基址、规模、结构、抗震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推断相应的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