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自殷墟发掘开始,有关商代的遗址不断被发现,比如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小双桥遗址等,这些遗址的发掘与研究都取得了重大收获。学术界对于商代文明的认识不断更新。那么,如何看待这些遗址间相互的关系?它们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首席科学家、参与主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课题工作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距...
7月30日,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牛河梁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在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举行,辽宁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宫福清、副校长李庆伟揭牌。 2013年6月,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在辽宁师范大学筹建,2015年1月获辽宁省教育厅、财政厅批准建设,并正式被认定为第二批辽宁省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也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
涿鹿县总投资约2亿元的中华文明源三祖文化博物馆已进入精装修阶段,即将开馆。 中华文明源三祖文化博物馆位于涿鹿县中华三祖文化园区,总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院长何镜堂教授担纲设计。建筑设计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以“一座博物馆,穿越五千年”为主题,以“血脉同根、文化同源、民族同心”为理念,定位于收藏展示、培训研究、体验互动、休闲服务、行政保障五大功能,内部展陈...
在我国当代考古学材料中,关于6000余年前流传至今的红山玉文化内涵及古礼发端的讨论,日益受到国内外史学界和矿物学界的广泛关注。日前,在辽宁省北票市举行的“红山玉文化与早期用玉理念研讨会”上,专家认为:红山玉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明礼仪之光。 红山玉文化诞生于我国内蒙古地区东部和辽宁省西部地区西辽河、大凌河流域,形成于6000余年前古代文明初始的红山文化之中,以其考古发掘问世的玉猪龙、玉凤、玉鸮、...
5月8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山西陶寺、周家庄遗址现场讨论会在运城举行。5月6日至8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背景大学考古博文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单位的60余名国内顶级考古学专家,在对社科院考古所侯马南山工作站、襄汾陶寺遗址发掘现场、国家博物馆垣曲工作站、绛县周家庄遗址发掘现场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后,举行学术讨论研究会,进一步论证晋南地区在中华文明发祥起到的重要作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国家...
“考古发现表明,距今4200多年的陶寺遗址已经进入早期文明时代。这比学界一般认为的中华文明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前推了500年。陶寺遗址也成为佐证‘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依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牵头人之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日前说。 王巍是在山西省临汾市召开的尧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讨会上作上述表示的。这一会议由山西省委宣传部和临汾市委、市政府主办,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
2014年11月20日,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执行专家组主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星堆博物馆协办的中华文明探源公共考古论坛在成都举行。到场人数200余人,不仅仅有来自考古、文博界的专家学者,还吸引了广大社会人士的积极参与。参与本次论坛的社会人士来自广州、西安、成都等不同的地区,从事的职业涉及金融、教育、传媒和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本次论坛包括三方面的...
20世纪中叶兴起的聚落考古考察人类栖居形态的特点和变化,在了解社会结构的特点与演变轨迹等问题上显示出其潜力。10月31日至11月1日,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山东省文物局主办、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早期城址:聚落与社会——区域政体的形成”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结合近年来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实例,对聚落考古的理论、方法与成果进行深入探讨。 观察早期区域社会结构 20...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丹江口库区和受水区地下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的相继完成,从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一直到明清时期的重要发现不断出现,一部绵延不绝记载中华文明进程的天然“地书”被渐次打开。 “虽然是被动解剖,但南水北调纵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为探索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说,这项文物保护工程,把中国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完整地揭示了出...
河南省在过去9年相继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丹江口库区和受水区地下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从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到明清时期的重要发现不断出现,一部绵延不绝记载中华文明进程的天然“地书”被渐次打开。 “从来没有哪一项文物保护工程,把中国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如此完整地揭示出来,”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说,“虽然是被动解剖,但南水北调纵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为探索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
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村遗址,是港城值得骄傲的历史遗存,出土了大量马家浜文化时期和嵩泽文化时期的珍贵文物,也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在长江下游发现马家浜文化晚期的高等级墓葬及嵩泽文化早中期的高等级大墓,把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几百年。那么,东山村遗址的发掘情况怎么样,未来有怎样的规划? “这一件呢叫尖底器,如果大家去过西北地区的博物馆,相信对它一定不会陌生,因...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有多长?三皇五帝有无其人?近代以来,为应对“上下五千年”等中华文明固有观念遭遇的挑战,一代代中国考古人为此毕生求索,每个炎黄子孙对这些命题也充满关注和期待。 2002年,一项承载着“中国考古学百年梦”的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这是国内迄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工程。历经十年的探索与努力,探源工程获得一系列极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多学科研究...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又有新进展 揭开陕西石峁遗址的秘密 宏大的石砌城墙与大量的石峁玉器,显示出石峁遗址在北方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 图为陕西榆林石峁遗址。 魏永贤摄 陕西石峁遗址系公元前2000年前后我国规模最大的城址,石峁城址以皇城台为中心、内外城包围环绕的环套结构,开启了中国古代都城建筑格局的先河。它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中国早期文明格局和中华文明起源的传统认识。2013年,石峁遗...
石峁城址外城东门址 石峁遗址是陕北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晚期的人类活动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也是中国已发现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面积约425万平方米。该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入选201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以及“二十一世纪重大考古发现”。 1976年,在黄...
从石峁遗址发掘出玉器了!流散在各地的石峁玉器终于得到了“正名”。 石峁考古报告显示,在石峁城的石墙之间发现6件玉器,包括玉铲、玉璜、石雕人头像等,这证实了石峁玉的存在。实际上石峁玉早就流传于天下了。陕西省神木县文体事业局介绍,石峁玉目前流散在海外4000余件,胡文高个人收藏200余件,现在展示于神木县博物馆;还有考古专家早期从石峁村农民处征集的127件,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当然还有一些石峁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