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上航线之一,我国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自古便成为国际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交通大动脉。广西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早在数千年前就被记录在册。广西少数民族先民的足迹远渡重洋,最远到达了美洲大陆,比哥伦布宣布发现美洲,早了2500多年。 1. 北海 当年曾经叫“海口” 中国有两条丝绸之路。一条叫做陆上丝绸之路。唐代以后,在西北界,这条丝绸之路...
近日,记者从山西省文物局了解到,考古人员在朔州市山阴县发现一座纪念民国时期国民党陆军中将丰玉玺的石碑。日前,山阴县进行自来水管道铺设,意外在旧十字街发现该石碑。经考古人员鉴定,石碑为清石材质,呈长方形,长宽均为80厘米,高3米,石碑碑身磨损严重,字迹模糊不清。石碑上方刻有楷书“丰公宝璋纪念碑”,丰玉玺字宝璋。碑文称“宝璋品高志洁,不兢名利,不慕声色,而尤以孝行闻...
据日本共同通信社10月30日报道:2011年10月初,由朝鲜、日本两国考古人员组成的朝日两国考古队对位于朝鲜平壤市高山洞的3座高句丽古墓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其中高山洞1号墓(六世纪初),新发现“武”字的墨书题记和一些动物纹样等壁画。此外两国学者还对墓中“四神图”等壁画的颜色保存状况进行了首次评估,朝鲜学者将指定高山洞1号墓为国宝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为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2004年...
东京大学教授早乙女雅博(左)与朝鲜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孙秀浩在高句丽古坟高山洞1号坟的发掘现场进行调查 日朝的考古学家本月上中旬对朝鲜境内的高句丽古坟进行了合作挖掘和调查,共同社记者日前了解了古坟的内部构造及壁画内容。其中,高山洞1号坟(平壤市、6世纪初)内新发现了汉字“武”及一些动物图案。此前已知的四神图等壁画的色彩保存情况也首次得到了确认。 75年前朝鲜半岛尚...
据新华社武汉10月28日电 (记者 廖君)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楚文化研究会第12次年会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凤春透露,今年初启动发掘的随州叶家山墓地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多座墓葬的青铜器上见有“曾侯”和“曾侯谏”的铭文,比已知的曾侯乙墓要早500余年,对商周断代史尤其是西周早期曾国史的研究将是一个重大突破。
编者按:10月26日至27日,向家坝水电站四川淹没区考古新发现研讨会在我市举行。会上,来自四川大学、三星堆研究院等20多名国内考古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就向家坝水电站四川淹没区考古新发现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现摘取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找到墓葬 还要找到人群聚居地 宋治民(四川大学教授):在实地前往石柱地、桥沟头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以后,我觉得向家坝水电站四川淹没区考古发掘工作做得很扎实,很辛...
历时近4个月的辽国首都辽上京遗址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近日获得重要发现。考古专家表示,此次发掘基本明确了辽上京皇城乾德门的形制结构和营建过程,为研究辽代历史、建筑、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 据辽上京遗址考古队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董新林介绍,此次考古发掘工作主要对辽上京皇城的乾德门进行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 根据发掘情况判断,乾德门包括主门和瓮城两个部分。其中...
30330412011-10-28 07:30:10.0向家坝淹没区考古大发现 宜宾人的历史前推3000年宜宾人/战国晚期/蒸菜/淹没区/向家坝水电站2968天府要闻天府要闻/enpproperty--> 抢救性发掘现场 蝉翼带钩 目前发现的最小的铜鍪 配套使用的陶罐 ■明年9月,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考古遗址将淹没江水中 ■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抢救...
10月26日至27日,向家坝水电站四川淹没区考古新发现研讨会在宜宾举行。来自四川大学、三星堆研究院等20多名国内考古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一行实地考察了石柱地、桥沟头遗址,并就向家坝水电站四川淹没区考古新发现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记者对此进行了全程跟踪采访和报道,并在此为您盘点诸多专家在研讨会上热议的话题,试图从他们的交流中,来捕捉更多宜宾乃至川南的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专家考察石柱地遗址 ...
一座棺木裸露,却没有尸骸;一座有尸骸却未见棺木;一座保存完整的砖室墓葬,等待着考古人员开棺一探究竟…… 这就是昨日上午,记者在市区幸福中路道生碱店北侧的“1897项目考古工程”现场所看到的一幕。 “我们考古挖掘出了10余座墓葬。”现场考古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多数为两汉时期的墓葬,只有一座是民国时期的墓葬。 民国墓葬可能是衣冠冢 在考古工程现场南侧,有一个墓葬坑,巨大的棺木裸露在外。棺...
据新华社武汉10月28日电 (记者廖君)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楚文化研究会第12次年会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凤春透露,今年初启动发掘的随州叶家山墓地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多座墓葬的青铜器上见有“曾侯”和“曾侯谏”的铭文,比已知的曾侯乙墓要早500余年,对商周断代史尤其是西周早期曾国史的研究将是一个重大突破。
江西省樟树市博物馆副馆长黄水根28日向记者透露,筑卫城遗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发掘工作已于本月启动。筑卫古城位于长江流域赣江下游,面积14.7万平方米,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土城。当地文物单位已经着手编写资料,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黄水根告诉中新社记者,筑卫城遗址位于长江流域赣江下游的清江盆地,是以新石器时代晚期为主的遗址,也有青铜时代的遗存,距今已有5000多年。古城遗址距樟树城区...
新华网兰州10月26日电(记者 王博)甘肃省兰州市近日发现一处距今400多年的古墓,经甘肃省文物局和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鉴定,该古墓被认定为明代郡王夫人墓,墓主是明延长王长子夫人何氏。文物专家表示,这是兰州首次发现有关大明延长王支系的遗存。 本月19日晚,在兰州市七里河区晏家坪一建筑工地的地基南侧,施工人员发现了两处墓葬和一块墓碑。据介绍,现场地下七八米的地方有两处青砖垒砌而成的墓葬穹顶,穹顶...
国际在线艺术收藏报道:24号,秘鲁考古学家宣布他们在本国西北部兰巴耶克新发掘出一处古墓,历史可追溯到900年前的西坎文明时期。 本次发现的古墓位于秘鲁西北部兰巴耶克10公里开外的一个考古区,据考察这个地区在古代是重要的祭祀场所。 考古学家新发现的这个墓穴位于地下4米深处,已经挖掘出多件铜制和银制器皿,一些王冠造型的装饰品以及胸牌等文物依然掩埋在土壤中,其中很多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900年前的西坎...
在被火山灰覆盖的塞伦发现的“白路” 最近,考古学家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的塞伦考古遗址发掘中,偶然在几米深的火山灰下发现了一条“白路”(sacbe)。塞伦位于萨尔瓦多,被火山灰埋了1400多年,是中美洲保存最好的玛雅农庄。在这里,研究人员可以看到陶碗上的指纹、园子里农民的脚印、茅顶房、织篮、装着豆子的罐子,甚至栖身于茅顶上的老鼠的粪便。遗址为人类了解...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