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新华网石家庄4月10日电(记者曹国厂白林)记者10日从河北省内丘县政府部门了解到,经过6个月的考古发掘,文物工作者在内丘邢窑遗址发掘北朝至唐代窑炉11座,墓葬22座,出土瓷器、窑具、残片20万件片以上,完整和可复原器物约超过2000件,另外还出土了三彩和大量砖瓦残片及瓦当模子。邢窑是中国古代以烧制白瓷而著名的窑场,有“南青北白”的称谓。上世纪八十年代首先发现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随后在邢台市内丘县...
邢台市邢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内丘邢窑文化博览馆馆长智英豪,多年致力于研究唐白瓷。日前,他在内丘县城邢窑官窑中心窑厂(西街)发现一怪兽狮子口啃一头牛的唐点兰彩青花雕塑器物瓷片。 该瓷片鲜艳如新,栩栩如生,生动逼真,白兰分明,柔润光滑如玉,雕塑工艺技能高骄潇洒、雄猛流畅,胎质细腻柔粘,露胎露骨。神色是唐代邢窑雕塑工艺技能风格,雄姿雄风,正如饿狮扑牛之真感。经多番查询有关资料,与唐代陶器物和三彩精...
据新华社消息日前,为期半年的河北内丘邢窑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共发掘1200平方米,发掘窑炉11座,灰坑130多座,灰沟6条,水井28眼,墓葬19座,出土了很罕见的隋三彩。 邢窑是中国古代的制瓷窑场,以烧制白瓷著名,有“南青北白”的称谓。“邢窑遗址之前发掘过3次,出土了唐、五代窑炉和隋代透影白瓷等,奠定了邢窑分期的地层和产品框架。”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邢窑遗址考古队队长王会民说,“今年这次是第...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邢窑遗址考古队队长王会民近日表示,从5月开始为期半年的河北内丘邢窑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共发掘1200平方米,发掘窑炉11座,灰坑130多座,灰沟6条,水井28眼,墓葬19座,出土了很罕见的隋三彩。 邢窑是中国古代的制瓷窑场,以烧制白瓷著名,有“南青北白”的称谓。邢窑遗址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现,位于河北省南部的邢台市。目前在河北内丘、临城、邢台、高邑四...
新华网石家庄11月26日专电(记者 白林)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邢窑遗址考古队队长王会民近日表示,从5月开始为期半年的河北内丘邢窑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共发掘1200平方米,发掘窑炉11座,灰坑130多座,灰沟6条,水井28眼,墓葬19座,出土了很罕见的隋三彩。 邢窑是中国古代的制瓷窑场,以烧制白瓷著名,有“南青北白”的称谓。邢窑遗址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现,位于河北省南部的邢台市。目前在河北内丘...
新华网石家庄11月26日电(记者白林)河北省邢窑遗址考古队队长王会民近日表示,为期半年的河北内丘邢窑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共发掘窑炉11座,灰坑130多座,灰沟6条,水井28眼,墓葬19座,并发掘出罕见隋三彩。 邢窑遗址于上世纪80年代初发现,位于河北省南部的邢台市,以烧制白瓷著名。目前在河北内丘、临城、邢台、高邑四县范围内发现北朝至元代各时期的窑场遗址30多处。1996年,内丘的邢窑遗址被国务院...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邢窑遗址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邢窑白瓷的制作工艺,经专家研究试验已摸索探究出来,并在其主要产地临城县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年代:唐朝;规格:高7.2厘米,直径15.7厘米。 特点:...
今年4月份以来,河北省文物工作者在邢台市内丘县城内一处工地上考古清理出北朝至隋唐时期窑炉遗址11座,出土窑炉烧制工具及各类残片约20万件,同时还发现了罕见的隋三彩、唐三彩瓷片以及鸳鸯筒足盘等珍贵文物遗存。 河北省文研所研究员、内丘邢窑遗址考古队领队王会民介绍,在新近的考古发掘中,遗址区不但出土了瓦当,还有烧制瓦当的模子,其中出土的莲花瓣纹饰瓦当形制大,中间莲蓬逼真,规格很高,在古代应该是官府...
今年4月份以来,河北省文物工作者在邢台市内丘县城内一处工地上考古清理出北朝至隋唐时期窑炉遗址11座,出土窑炉烧制工具及各类残片约20万件,同时还发现了罕见的隋三彩、唐三彩瓷片以及鸳鸯筒足盘等珍贵文物遗存。 河北省文研所研究员、内丘邢窑遗址考古队领队王会民介绍,在新近的考古发掘中,遗址区不但出土了瓦当,还有烧制瓦当的模子,其中出土的莲花瓣纹饰瓦当形制大,中间莲蓬逼真,规格很高,在古代应该是官府府邸...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邢窑窑炉群考古队队长王会民30日透露,位于河北省内丘县的邢窑遗迹群2012年挖掘工作接近尾声,目前已出土北朝、隋、唐三代各类残片和器物超20万片(件)。从已出土完整器物的大小、造型、釉色等方面的变化,可较完整地揭示出邢窑烧制技术的发展轨迹。 王会民介绍说,早期邢窑发掘成果较少,无法有力说明邢窑烧制技术的演变情况。此次出土的20多万片(件)各类残片和器物涵盖北朝、隋、唐三个...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